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下水设施作为城市发展和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完善,同时要结合城市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际排放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以保证城市下水污水排放的可靠性。本文就对城市下水管网检测与维护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下水管网;检测;维护
城市下水管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需要做好下水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下水管网的城市性功能。对于城市下水工作来说,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完备的城市下水管理体制机制,其次应以科技为支撑建立城市下水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再者须完善城市下水应急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使得生态文明与城市和谐发展。
1、城市下水管网检测与维护养护的问题
1.1亟需贯通的下水管网
城市下水管网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下水管网的“毛细血管”与骨干管网连接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污水全收集的首要环节。由于旧城区及城中村下水管网建设年代久、标准低,服务人口多(旧城区人口增长迅速)、负荷大,导致现有管网设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雨季,极易出现污水跑、冒、溢。另外,城乡结合部地带,尤其是处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过渡期的村庄,下水管线距离城市骨干下水管网还有一定的距离,却没有相应的管线连接,污水直排入河流、水塘等自然水体,造成受纳水体污染。
1.2碎片化的下水管道网规划和建设
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城市成立了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区等独立区域,各区域下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现象,没有形成完善的下水管网系统,导致无法实现下水管网对污水的全收集、全输送。
1.3临时性措施成永久措施
城市的小部分区域,在城市下水骨干管网未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些区域的污水排放,采取建设雨污合流管道、雨污水混接等临时性措施,将污水接入了城市的雨水管网或直接接入水体,暂时满足了污水的排放需求。这些临时性措施待城市下水管网完善后再实施改造,实现雨污分流。但由于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实施改造,污水通过这些临时性措施直接排入河流、水塘等自然水体,造成受纳水体污染。
2、城市下水管网维护措施
2.1信息化建设
通过城市下水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的建立,使得下水系统运行调度、日常管理、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有技术保障,提高了城市下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强有力支撑。现状下水普查是建立城市下水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的先决条件,也是城市下水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结合现状普查,应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确保数据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在现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场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监测等方法,开展城市下水设施的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加快城市下水数字化管控平台建设,提高城市下水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应急水平。
2.2加强养护
一般情况下,进行城市管网的疏通工作可以使用水力疏通的办法。人们可以首先堵塞下游的下水管道的道口,然后利用管道内自身的污水或者近管道的河水作为管道堵塞的冲洗水源,加大管道的输水量和下水的速度,对管道内沉积的污泥等沉淀物进行快速的冲刷以达到清理管道堵塞的效果。可以应用调整泵站的运行方式抬高城市下水管道的水位或在管道内安装闸门控制水位和水速,也可以在管道内放置水力疏通球来加大下水管道内的水流的流速等措施来进行水力冲洗,一般只有在水量充足并且管道坡度良好的情况下水力冲洗的效果才较好。城市下水管道的养护工作人员经常采用高压射水的方法进行管道污泥的疏通工作。如果下水管道内的淤泥沉积严重,粘稠,无法用冲水法进行清淤,就可以使用绞车疏通的方法。这种机械疏通的方法需要穿绳器或者竹片的配合使用。竹片或者穿绳器把连接有通管工具的钢丝绳连接在管道上下游的绞车上,通管工具借助绞车的力量推移、松动污泥使之松散,配合吸泥车、射水车的使用效果更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应急管理
提高城市给下水系统的应急能力城市给下水系统的监控水平影响着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因此要不断提高监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同时,管网的信息做到及时更新,历史数据及时清除,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例如,给下水系统主要是由下水管网以及下水接管组成,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安装流量监控装置,检测流量液位等。而在对管网信息保证其时效性的过程中,如果流量、液位发生突发情况,监控设备上就会显示出数据的变化,及时提示报警,反馈给抢修中心,及时处理问题。
2.4建立有效的管网状态评估和运行监测手段
2.4.1建立有效的管网状态评估和运行监测手段。政府可以针对城市下水管网养护采购服务外包的管理形式,开发基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水利模拟系统的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实现城市下水管网的地理特征的地图显示和查询功能;同时通过水利模拟系统,实现下水管网结构分析与现状评估、下水管网运营监控、事故应急分析等,为城市下水管网安全运行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2.4.2转变城市下水管网管理模式,实现由“以建为主,以管为辅”向“建管并举”转变。由于“重建设轻管理”、政府现有管理人员不足导致“一年一治、反复治理”现象,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采取合同管理或PPP等新运行模式,引进社会专业管理公司,利用“测、评、治、管”技术措施,为政府提供涵盖“调查、诊断、治理、维护”四个阶段的管理服务,解决地下下水管网的现有问题。实现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的过程管理,政府部门只承担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结果的考核。
2.5积极推广城市下水管道清通养护新技术、新工艺
2.5.1在城市下水管道清通养护方面,积极推广钻杆疏通机、高压射水车、真空吸泥车等装置的使用,以“抓、冲、吸”的新方法清通下水管道代替“竹片、大锤、绞车”的老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避免安全事故。
2.5.2在管道缺陷修复及治理方面积极推广非开挖修复技术。通过点状原位固化法、不锈钢套筒法等局部非开挖修复技术和紫外光原位固化法、管片内衬、短管内衬、胀管法等整体非开挖修复工艺,完成对城市管网的修复治理工作,还城市下水管网健康。针对城市下水管网现存的不完善、不健康、管理粗放等实际问题,要加快建设完善的下水管线系统,建立完备的管网监控系统,探索新的城市下水管网运营模式,引进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专业队伍。利用专业队伍的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城市下水管网的“测、评、治、管”,为政府提供涵盖“调查、诊断、治理、维护”四个阶段的管理服务,参与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解决下水管网的现有问题。政府实施城市下水管网运行管理结果考核,实现管理方式由“以建为主,以管为辅”向“建管并举”转变。
2.6打通下水管网“最后一公里”,实现下水管网系统化
2.6.1打通下水管网的“最后一公里”城市下水管网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下水管网的“毛细血管”与骨干管网连接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污水全收集的首要环节。通过建设城市下水管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城市下水管网的全覆盖,解决城乡结合部等近郊区污水的私排、乱排,实现污水的全收集、全输送。
2.6.2实现下水管网系统化
①加快旧城区城市下水管网改造。城市旧城区、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大多采用合流制下水体制,通过城市下水管网的分流制改造,实现源头的雨、污分流,保证了源头的污水全收集、全输送,最终实现污水排放的“控源”。②加快新城区下水管网建设。城市下水管网是重要市政基础设施,要加快建设步伐,实现新城区下水管网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各种设计方案的得到全面的贯彻和管理,保证城市污水管网实施的功能都能实现;通过提高污水管网的管理水平,建立城市下水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提高整个城市下水管网系统管理水平。另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下水管网的管理,维护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应该加强城市下水管网的建设和维修养护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健英.如何加强城市下水管网检测与维护养护[J].建筑技术开发,2010,37(5):62-63.
[2]梁锦钊,周云.城市下水管道作业人员风险评估探讨[J].给水下水,2016,42(4):118-123.
论文作者:夏士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管网论文; 城市论文; 管道论文; 污水论文; 措施论文; 水体论文; 绞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