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龚娣[1](2021)在《青脆李采后糖代谢规律及1-MCP结合人工气调包装对青脆李保鲜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子(Prunus salicina Lindl.)在我国种植历史较长,清脆爽口,加工方式多样,深受消费者喜爱。据世界粮农组织(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统计,2017年我国李产量680.4万t,占全世界总和57.8%,位列世界第一。青脆李在中国种植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在重庆,青脆李不仅是高寒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乡村休闲体验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但青脆李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果实货架期较短,销售范围受限,已经成为了青脆李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以青脆李为研究对象,探究在3±1℃冷藏环境下青脆李果实采后糖代谢消长情况以及使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结合人工气调包装(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CA)对青脆李采后贮藏保鲜的效果,得出在青脆李采后糖代谢的重要变化规律以及采后贮藏过程中相对最优的O2和CO2比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脆李采摘后的六种糖组分比例及它们在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青脆李果实采摘后的六种糖组分中,占比最高的为果胶(Pectin),为41.05%,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含量占比最高的糖分是蔗糖(Sucrose),占可溶性糖含量的66.49%,山梨醇(Sorbitol)含量最低,仅占比0.0043%,淀粉(Starch)、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占总糖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25%、11.81%、4.61%。在青脆李采后贮藏的过程中,蔗糖和果胶的含量变化均是呈现出波动性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葡萄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趋势最为接近,果糖的含量变化不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脆李采后贮藏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减少和增加,主要是受蔗糖和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而淀粉的主要转化途径是转化为葡萄糖。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受蔗糖和葡萄糖代谢影响,而蔗糖是最重要的可溶性糖,故青脆李为蔗糖积累型果实。(2)通过对糖组分含量变化以及果胶代谢酶、蔗糖代谢酶、淀粉代谢酶和山梨醇代谢酶14种代谢酶的活性消长情况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确定青脆李在采后贮藏后熟的过程中,分为两个重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为采摘后的7-21 d,以蔗糖、淀粉和山梨醇的增强与响应关联为主。第二个阶段为采后冷藏第28-35 d,这个阶段以蔗糖代谢、淀粉代谢和果胶代谢为主。根据载荷图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ucrose Synthase,EC 2.4.1.13,SS-I)、α-淀粉酶(alpha-amylase,α-AL)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oluble Acid Anvertase,SAI)是影响青脆李可溶性糖积累的三种最重要的糖代谢酶。(3)青脆李的贮藏实验主要是通过结合1-MCP和CA气调的方式探究最佳的O2和CO2气调比例。实验结果表明1-MCP结合CA气调的方式相比单独使用1-MCP的贮藏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青脆李的烂果率、保持其硬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TSS)含量和维持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含量的稳定,且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此外,1-MCP结CA气调贮藏能有效抑制青脆李果实中PG、SAI和SS-I的活性,有效阻止了果实的软化,调节了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使青脆李采后的贮藏品质得到更好的保障。综合来看,低氧组(2%O2+10%CO2+88%N2)气调结合1-MCP的气调包装方式对青脆李保鲜效果最佳。

张烩涓[2](2020)在《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其种子所产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等制造业,是重要的工业用油。目前油桐产业面临着林种单一、产量低等诸多问题,因而开展油桐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多研究已表明对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经济林作物通常可采用不同品种混栽方式提高产量或品质,而类似的现象是否在油桐中存在目前尚未可知。有鉴于此,本论文分析了重庆地区广泛种植的3个油桐优良品种(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的一些生产性状。对3个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杂交实验,分析了坐果率、产量和含油率等指标,筛选出高产的杂交组合。本研究内容包括:研究3个油桐良种特性和适应性,掌握其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观察油桐良种的开花物候期,测定雌花占比、花粉量和花粉活力;进行油桐品种的杂交试验并统计坐果率,分析油桐的坐果率是否具有花粉直感效应;采集试验果实,测定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并提取桐油,测定各杂交组合桐油品质,最终分析油桐的各性状是否具有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在准确掌握不同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优油桐品种配置组合,为生产提供了授粉树配置组合,使异花授粉的桐树能授到亲和力较好的花粉,从而提高油桐产量。基于上述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这3个油桐品种开花期相近,混栽时相互授粉完全可行;花粉量统计显示小米桐的单个花药花粉量、单花花药数目、单花花粉粒数量均是三者中最多,可以考虑作为授粉品种;花粉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小米桐和葡萄桐花粉活力稍高于大米桐,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品种的花粉活力满足进行相互授粉的要求;对比3个品种的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发现葡萄桐雌花比例、结果枝比例、果实丛生比例、单株产果个数和单株产量在3个品种中都是最高;大米桐单果重最高;小米桐和葡萄桐的树体结构较为紧凑。综合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统计结果,葡萄桐是重庆地区种植的最适宜品种。通过对3个油桐品种进行杂交,我们发现油桐中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其影响到坐果率、鲜单果重、横径、干单籽粒重、干单仁重、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等果实或种子性状。本研究最终筛选出两个高产品种组合:“♀葡萄桐×♂小米桐”和“♀葡萄桐×♂大米桐”。小米桐为授粉品种显着提高了葡萄桐的坐果率(增加4.81%)、单果重(增加13.34%)和出油率(增加8.56%);同样地,以大米桐为授粉品种对葡萄桐的上述几项指标提高更为显着,其中坐果率增加7.70%,单果重增加27.80%,出油率增加14.26%。不管是小米桐还是大米桐作为授粉品种,桐油品质并未受到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开花物候期一致的葡萄桐、小米桐和大米桐的合理配置种植,使得最适宜的品种葡萄桐的坐果率、单果重和种仁含油量等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可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桐油产量。这为将来解决油桐产业资源匮乏、单产较低和丰产栽培技术落后等困境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

袁郑鹏[3](2019)在《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种植技术、规模和产值,以广西灌阳县的目前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为根据,从市场需求出发,对广西灌阳县雪梨、黑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灌阳县雪梨、黑李的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投产面积、产量、产值、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等方面,详细分析灌阳县雪梨、黑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果品品质有待提高,病虫害较多;二是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果品的产业链较短,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贮藏环节薄弱,冷链物流建设落后,果品附加值低;四是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五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不明显;六是品牌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通过分析问题,提出了促进灌阳雪梨、黑李发展的对策:第一,建立标准果园,提高果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拓展多种营销方式;第三,建设冷链物流,实现产后果品预冷,延长供应期和错峰上市,提高果品价值;第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五,加强网络流通体系建设;第六,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李全[4](2019)在《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三华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跟踪监测。主要结果如下:(1)在发育过程中,紫红阶段三华李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糖酸比最高。三华李的总多酚含量下降,总黄酮含量先降后升。(2)三华李中C4H、CHS、F3H、ANS基因在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上调;CHI、LAR基因在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下调。酚类组分含量(表儿茶素、杨梅素、橙皮素)呈下降趋势。矢车菊素含量在全绿至全红阶段呈上升趋势,紫红阶段与全红阶段的无显着差异;天竺葵素在半红到紫红阶段可检出,且含量稳定。(3)在发育过程中,紫红阶段的三华李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最强、细胞抗氧化活性最强。(4)经热空气处理、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后的三华李在贮藏过程中:各组三华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均低于新鲜三华李,糖酸比均高于新鲜三华李。(5)贮藏过程中:各组三华李中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新鲜三华李,总黄酮含量均高于新鲜三华李,酚类组分(表儿茶素、杨梅素、橙皮素)含量均有上升,花青素组分(矢车菊素、天竺葵素)含量均有上升,且贮藏24天之前,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以上植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提升效果较优。(6)贮藏过程中:相较于新鲜三华李,各组三华李中多酚氧化酶酶活均下降,化学抗氧化活性均有上升。且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抑制多酚氧化酶酶活及提升化学抗氧化活性的效果较优。结果表明,从抗氧化品质角度,紫红阶段的三华李具有最优的品质。但实际生产中,紫红阶段的三华李不耐贮藏,应采收全红或半红阶段的三华李,并进行后熟技术的适当处理,以提升三华李的效益。此外,热空气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维持三华李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亚如[5](2018)在《桃花药培养和李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桃属于蔷薇科李属,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传统杂交育种已无法满足我国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发出更为高效的育种手段势在必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转基因技术的遗传改良手段在果树育种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由于桃缺少高效稳定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使得利用基因工程方式进行桃种质改良困难重重。基于此,本研究以‘秋蜜红’、‘黄水蜜’和‘大久保’三种不同基因型桃的花药和花瓣为试验材料建立无菌体系,筛选出最佳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期建立三种基因型桃的高效再生体系;此外,由于李与桃同属于李属植物,且李遗传转化体系较为成熟,本研究以‘脆红李’和‘黑宝石’李的下胚轴切片和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菌株、不同菌液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率和GUS染色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李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进行桃功能基因验证和通过遗传转化方法创新种质资源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桃花药培养及愈伤组织的诱导(1)花药愈伤诱导的最佳时期为小花蕾期,花药的单核期,此时的花药颜色为黄红色。(2)花器官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酒精+0.1%NaClO消毒5 min。(3)适合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处理1培养基为:NN69培养基+Suc 60 g·L-1+植物凝胶3.0 g·L-1+6-BA2.0 mg·L-1+2,4-D 1.0 mg·L-1。适合花瓣愈伤组织诱导的处理2培养基为:NN69培养基+Suc 60 g·L-1+植物凝胶3.0 g·L-1+6-BA 1.0 mg·L-1+2,4-D 0.5 mg·L-1。对不同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秋蜜红’的愈伤组织形成率比较高,其花药在处理1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形成率高达22.08%,花瓣的愈伤组织形成率在处理2的条件下则高达100%。(4)根据形态学和组织学鉴定3种愈伤组织状态,黄色紧实状和绿色紧实状的为胚性愈伤组织,浅黄色松散状为嵌合体。2.李遗传转化体系初探(1)‘脆红’李的遗传转化‘脆红’李下胚轴切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时,当菌株为EHA105,菌液浓度(OD600)为0.5时,‘脆红’李下胚轴的GUS瞬时表达率为73.33%;‘脆红李’子叶的GUS瞬时表达率高达100%,其中,片状、深蓝色的状态为62.5%。(2)不同培养基对‘脆红’李下胚轴切片褐化的影响比较了添加PVP与提高TDZ和IBA的浓度及配比,对‘脆红’李下胚轴切片在遗传转化过程中抗褐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适合下胚轴分化的培养基为:3/4MS培养基+IBA 0.05 mg·L-1+TDZ 3.0mg·L-1+Tim 300 mg·L-1+Kan 80 mg·L-1+PVP 1.0 g·L-1。(3)‘黑宝石’李下胚轴切片的遗传转化‘黑宝石’李下胚轴切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时,当菌株为GV3101,菌液浓度(OD600)为0.5时,‘黑宝石’李下胚轴切片的GUS瞬时表达率为60%;‘黑宝石’李子叶的GUS瞬时表达率高达100%,其中,片状、深蓝色的状态为79.24%。

李明[6](2018)在《水果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水果,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其品质也越来越受重视。利用可见/近红外技术进行水果品质的检测研究历经多年,论文发表可谓无数,实际应用已成旧闻。然而,因水果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特殊性,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用一个指标模型预测不同品种水果的该类指标,提高模型的适应性,进而实现模型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数据运算处理,简化模型的变量维数;引入新的优化思路,实现水果品质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通过一些举措,提升模型的准确性等。为此,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1)针对水果样品的特殊性,并结合梨样本的实验数据,提出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水果品质进行预测时,在样品信息的获取、样品信息的关联以及样品信息的预测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通用定量模型的建立与研究。选取了三种差异较大的甜瓜(玛瑙、金红宝、西州蜜)样本,建立了一个多品种可溶性固形物通用定量预测模型。通过光谱预处理之后,考虑到光谱一致性、光谱对应的化学信息以及光谱的穿透能力,预选取750 nm~950 nm这一波段,建立三种甜瓜的可溶性固形物通用定量预测模型,得出甜瓜的瓜顶部位更适合用于预测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adaptivereweightedsampling,CARS)方法筛选变量,其筛选变量仅为24个,且大部分筛选的变量均有一定的物理及化学意义,同时有较大的回归系数。运用筛选的变量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准确性及可靠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定性预测模型的变量简化与研究。使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漫透射模式获得光谱,并结合PLS-LDA模型,对“富士”苹果内部果肉是否褐变进行进行无损伤判别。通过CARS算法筛选出0.34%的变量能有效对苹果内部褐变进行判别,且正确率达到100%,而通过积分面积(peakarea,PA)对苹果内部褐变判别模型更为简单,其准确率虽不及CARS-PLS-LDA模型,但相比全波长模型而言,PA-PLS-LDA模型的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并能达到一定要求。(4)综合因子指数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运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低温藏下的“黑宝石”李果实内部信息进行无尤损检测。通过相关系数法选取各个指标的有效波段进行建模,并通过回归系数曲线揭示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个指标所占权重,提出运用综合因子指数对“黑宝石”李进行品质评价的方法。综合因子指数PLS模型,不仅可以初步预测“黑宝石”李果实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各个指标,也可以预测“黑宝石”李的生理状态,探讨了综合因子指数预测模型建立的可行性。(5)模型的颜色补偿优化方法研究。以“黑宝石”李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多个指标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着手,通过多种数据处理方法揭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可见/近红外光谱水果无损检测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可溶性固形物之外,“黑宝石”李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其它指标间均有一定相互关系,且每一种指标与三个颜色指标(L*、a*、b*)的相关性程度各有不同。通过二维可见/近红外相关光谱分析得出,颜色的变化与果肉指标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而且颜色变化的速度是要快于果肉其它化学以及物理指标的变化。运用初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果肉颜色补偿PLS模型,通过模型结果得出,除可溶性固形物之外,其它指标果肉颜色补偿PLS模型的准确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且提高了所建模型的解释能力。

王华瑞,李建华,马燕红,张生万,王伟,王春生[7](2018)在《“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文中提出采用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法提取采收时、0℃冷藏49 d、0℃冷藏87 d和出库后20℃回温7 d果实的香气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研究"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宝石"李采收后在0℃冷藏和20℃回温过程中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对果实香气贡献较大的乙酸酯和内酯类物质的缺失,是导致冷藏后果实风味变淡的主要原因;出库后20℃回温7 d时检测到D-柠檬烯和桉油醇两种萜类化合物,同时检测到22,23-二氢豆甾醇和(3β)-麦角甾-5-烯-3-醇,它们可能对果实香味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斯妤[8](2018)在《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猕猴桃(Actinidia spp.)是原产于我国特有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果实富含多种有机物以及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多种医疗保健功效。猕猴桃属雌雄异株果树,为使猕猴桃达到优质高产,在生产中筛选优良雄株及合理配置授粉树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对猕猴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株方面,而与其适配的优良雄株研究甚少。本试验通过对猕猴桃雄株种质评价鉴定、花粉性状及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以期为提升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0份不同来源的猕猴桃核心雄性种质最少可通过5对多态性SSR引物(UDK96-035、UDK96-053、UDK96-040、UDK96-019、A055)进行完全区分,且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70份材料依据其隶属种得到区分。说明猕猴桃雄性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雄性种质均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美味猕猴桃略高于中华猕猴桃,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猕猴桃属植物花粉量及花粉生活力因品种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分析和分级比较,发现中华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散布于I、II、III级;美味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集中在II级,偶有分布于I级;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集中于II级,花粉量集中于III级;第Ⅱ及Ⅲ级的猕猴桃雄株具有较多的花粉量及较高的花粉萌发率,可以满足生产上猕猴桃授粉的要求。3.基于前期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宜且综合表现优良的雄株对目前主栽雌性品种(‘红阳’、‘金果’、‘金魁’、‘金艳’)进行了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猕猴桃在坐果率、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种子千粒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中华猕猴桃雄株‘a35’和‘a39’可作为‘红阳’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27’和‘a47’可作为‘金果’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50’和‘a52’可作为‘金艳’的适配雄株;美味猕猴桃雄株‘n3’可作为‘金魁’的适配雄株。

周爽[9](2017)在《逐步降温结合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安格诺’李是原产于美国的冷敏性水果,成熟季节温度高,李子后熟衰老快,长期低温贮藏又易引发冷害。1-MCP是一种乙烯结构类似物,是果蔬贮藏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保鲜剂。逐步降温可以降低果蔬的冷敏性。本试验以采自营口地区的’安格诺,李为试材,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1-MCP和不同逐步降温程序对李果常温(20±1℃)贮藏期间和冷藏(0±1℃)条件下品质的变化,并探究二者结合使用对李果长期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温条件下,用浓度为0.5、0.75、1.0μL/L的1-MCP对‘安格诺’李进行24h熏蒸处理,同对照(0μL/L1-MCP)相比,1-MCP处理能缓解李果硬度下降,减少还原糖、TA、Vc、总酚等物质含量的损失,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和MDA积累,提高POD和CAT酶活性并降低PPO活性,以0.75μL/L的1-MCP处理效果最佳。2.冷藏过程中,对照李果(恒低温冷藏)在贮藏前期硬度下降缓慢,Vc和TA含量高,贮藏45d时,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大,MDA和脯氨酸含量异常上升,冷害指数增加,此时果实发生冷害;逐步降温在贮藏前期促进果实后熟,李果硬度下降快,还原糖、Vc、TA和SSC等物质含量低,营养品质较差。但逐步降温有效延缓了贮藏后期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减少MDA、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果实冷害指数低,营养物质含量高,并抑制贮藏后期PPO活性,维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故逐步降温可有效减轻李果冷害,维持长期贮藏品质,其中以16h-降温降温模式效果最好。3.1-MCP与逐步降温结合,与单独处理相比,既保持了李果硬度、Vc、TA含量在较高水平,抑制营养物质流失。同时缓解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MDA及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冷害指数,提高果实的抗冷性,进一步提升了李果的抗氧化酶活性,抑制PPO活性,维持李果长期贮藏的营养品质和生理品质。4.综上所述,以0.75μL/L1-MCP与16h-降温逐步降温程序结合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显着提升了‘安格诺’李的长期贮藏品质。

袁良济,王玉娟,吕顺端,张博,魏珍[10](2015)在《黑宝石李引种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罗山县于2007年春引进美国黑宝石李进行丰产栽培,通过8年引种观察,该品种在豫南地区表现出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早实丰产,果实个头大、外观美、味酸甜、耐贮藏等特性,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豫南地区发展。

二、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青脆李采后糖代谢规律及1-MCP结合人工气调包装对青脆李保鲜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李子简介
        1.1.1 李子的品种特点和营养价值
        1.1.2 李在重庆现阶段的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1.3 李子的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1.2 李子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1.2.1 物理贮藏保鲜技术
        1.2.2 化学贮藏保鲜技术
        1.2.3 生物贮藏保鲜技术
    1.3 果实糖代谢及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1.3.1 蔗糖代谢酶
        1.3.2 山梨醇代谢酶
        1.3.3 淀粉代谢
        1.3.4 果胶代谢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青脆李采后贮藏过程中糖组分含量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2.2 指标测定
        2.2.1 原果胶含量的测定
        2.2.2 淀粉含量的测定
        2.2.3 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的测定
        2.2.4 山梨醇含量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青脆李采后原果胶含量的变化
        2.4.2 青脆李采后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的变化
        2.4.3 青脆李采后淀粉含量的变化
        2.4.4 青脆李采后山梨醇含量的变化
        2.4.5 青脆李贮藏过程中不同糖组分所占比例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青脆李采后贮藏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3.2 指标测定
        3.2.1 果胶酯酶活性(PE)的测定
        3.2.2 果胶裂解酶活性(PL)的测定
        3.2.3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PG)的测定
        3.2.4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SPS)的测定
        3.2.5 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酶活性(SS-I)的测定
        3.2.6 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酶活性(SS-II)的测定
        3.2.7 中性转化酶活性(NI)的测定
        3.2.8 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S-AI)的测定
        3.2.9 细胞壁不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B-AI)的测定
        3.2.10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UGPase)的测定
        3.2.11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AGPase)的测定
        3.2.12 α-淀粉酶活性(α-AL)的测定
        3.2.13 β-淀粉酶活性(β-AL)的测定
        3.2.14 山梨醇脱氢酶活性(NAD~+-SDH)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采后果实果胶含量和果胶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3.4.2 采后果实可溶性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3.4.3 采后果实淀粉含量和淀粉类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3.4.4 采后青脆李贮藏过程中NAD~+-SDH酶活性的变化
        3.4.5 青脆李采后贮藏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之间的响应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1-MCP结合人工气调(CA)包装对青脆李果实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4.2 指标测定
        4.2.1 烂果率的测定
        4.2.2 色差的测定
        4.2.3 硬度的测定
        4.2.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4.2.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2.6 酶活性的测定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MCP结合CA处理对冷藏青脆李果实烂果率的影响
        4.4.2 1-MCP结合CA处理对冷藏青脆李果实硬度的影响
        4.4.3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果实TA含量的影响
        4.4.4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过程中TSS含量的影响
        4.4.5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果实色差a值和△E值的影响
        4.4.6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果实PG酶活性的影响
        4.4.7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果实S-AI酶活性的影响
        4.4.8 1-MCP结合CA处理对青脆李采后贮藏果实SS-I酶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贮藏实验图片记录

(2)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桐概述
        1.1.1 植物油脂的合成与用途
        1.1.2 油桐的生物学特性
        1.1.3 油桐的研究价值
        1.1.4 油桐的研究现状
    1.2 花粉直感效应概述
        1.2.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花粉直感效应的应用价值
    1.3 品种配置概述
        1.3.1 品种配置的研究现状
        1.3.2 品种配置的应用价值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试剂
        3.3.1 实验试剂
        3.3.2 试剂配制
    3.4 实验方法
        3.4.1 油桐开花性状的测定
        3.4.2 油桐果实性状的统计
        3.4.3 油桐树体性状的测量
        3.4.4 油桐的杂交试验步骤
        3.4.5 桐油的提取
        3.4.6 桐油酸值的测定
        3.4.7 桐油碘值的测定
        3.4.8 桐油皂化值的测定
        3.4.9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的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油桐三品种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比较
        4.1.1 各品种开花性状结果分析
        4.1.2 各品种果实性状结果分析
        4.1.3 各品种树体性状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1.5 讨论
    4.2 油桐三品种杂交试验结果及其花粉直感效应分析
        4.2.1 不同花粉来源对坐果率的影响
        4.2.2 不同花粉来源对果实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花粉来源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
        4.2.4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分析结果
        4.2.5 油桐品种配置的优化
        4.2.6 小结
        4.2.7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3)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1 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概念
        2.1.1 特色农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2.1.2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
        2.1.3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 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主要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
第三章 灌阳县主要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灌阳县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及发展现状
    3.2 全县水果生产基本情况
    3.3 灌阳县主要特色农产品
        3.3.1 灌阳雪梨
        3.3.2 灌阳黑李
    3.4 灌阳县雪梨、黑李种植情况及产值分析
        3.4.1 雪梨
        3.4.2 黑李
    3.5 灌阳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3.5.1 适宜的自然环境
        3.5.2 优越的地理位置
        3.5.3 较好的经济基础
        3.5.4 良好的生产条件
        3.5.5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3.6 灌阳县对水果产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3.7 产业基础扎实,栽培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第四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部分果品品质有待提高,病虫害较多
    4.2 果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3 产业链较短,冷链物流建设落后,果品附加值低
    4.4 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构成不合理
    4.5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不明显
    4.6 品牌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5.1 发展思路
    5.2 发展目标
    5.3 建设任务
第六章 灌阳县雪梨、黑李发展对策研究
    6.1 建立标准果园,提高果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2 完善销售体系,改进营销策略
    6.3 建设冷链物流,实现产后果品预冷,延长供应期和错峰上市,提高果品价值
    6.4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5 加强网络流通体系建设
    6.6 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三华李概述
        1.1.1 三华李简介
        1.1.2 三华李营养成分
        1.1.3 三华李研究现状
    1.2 水果中的酚类物质研究
        1.2.1 水果多酚及其活性
        1.2.2 常见的抗氧化活性评价分析
    1.3 花青素类物质研究现状
        1.3.1 花青素类物质的自然界分布
        1.3.2 花青素类物质的合成与代谢
        1.3.3 花青类物质活性研究
        1.3.4 花青素类物质产业研究
    1.4 水果采后保鲜研究
        1.4.1 常见的水果采后保鲜处理技术
        1.4.2 冷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1.4.3 热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1.4.4 壳聚糖处理在李果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2.3.3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比的变化
        2.3.4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多酚的变化
        2.3.5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黄酮的变化
        2.3.6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黄酮占总多酚摩尔百分比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华李发育过程酚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组分的变化
        3.3.3 三华李发育过程中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3.3.4 酚类物质与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仪器设备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氧化酶酶活的变化
        4.3.2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化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4.3.3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4.3.4 三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营养成分组成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5.3.2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5.3.3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糖酸比的变化
        5.3.4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总多酚的变化
        5.3.5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总黄酮的变化
        5.3.6 三华李采后保鲜程中总黄酮占总多酚摩尔百分比的变化
        5.3.7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组分的变化
        5.3.8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仪器设备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酶活的变化
        6.3.2 三华李采后保鲜过程中化学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件

(5)桃花药培养和李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问题的提出
    2 核果类果树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2.1 胚培养
        2.1.1 低温处理
        2.1.2 胚龄
        2.1.3 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1.4 移栽驯化
        2.2 茎尖培养
        2.2.1 基因型和培养基
        2.2.2 取材
        2.2.3 外植体的消毒
        2.2.4 植物生长调节剂
        2.3 子叶
        2.4 叶片
        2.5 胚轴
        2.6 花药培养
        2.6.1 花粉的发育状态
        2.6.2 基因型
        2.6.3 预处理
        2.6.4 培养基
        2.6.5 外植体的消毒
        2.6.6 植物生长调节剂
        2.6.7 碳源
        2.6.8 其他添加
    3 桃和李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桃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1.2 基因枪法转化桃
        3.2 李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2.1 影响李转化效率的因素
        3.2.1.1 培养基
        3.2.1.2 基因型
        3.2.1.3 菌株和质粒
        3.2.1.4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3.2.1.5 植物生长调节剂
        3.2.1.6 抗生素的筛选
        3.2.1.7 其他
        3.2.2 基因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桃花药培养及愈伤组织的诱导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确定花药的发育时期
        2.2.2 花蕾的消毒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2.4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镜检
        2.2.4.1 材料的固定
        2.2.4.2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2.2.4.3 镜检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核期的花蕾发育状态及镜检
        3.2 不同消毒时间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3.3 不同培养基对花瓣及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学观察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花药发育时期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2 不同消毒方式及处理时间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4.1.3 不同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4 愈伤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学观察
        4.2 结论
第三章 李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初探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药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基本培养基
        2.1.6 培养条件
        2.2 方法
        2.2.1 种子收集
        2.2.2 外植体准备
        2.2.3 质粒提取
        2.2.4 PCR检测
        2.2.5 重组质粒转化GV3101感受态细胞
        2.2.6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
        2.2.7 外植体的转化
        2.2.7.1 下胚轴的转化
        2.2.7.2 子叶的转化
        2.3 不同培养基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
        2.4 GUS组织化学检测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脆红’李遗传转化初探
        3.1.1 以下胚轴切片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3.1.2 分析不同培养基对下胚轴切片褐化的影响
        3.1.3 以子叶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3.2 ‘黑宝石’李的遗传转化
        3.2.1 ‘黑宝石’李下胚轴切片的遗传转化
        3.2.2 以子叶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4 结论和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菌株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1.2 不同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1.3 不同防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4.2 结论
        4.2.1 ‘脆红’李的遗传转化
        4.2.2 ‘黑宝石’李的遗传转化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水果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
    1.2 水果品质等级评价必要性分析
    1.3 我国水果品质等级评价现状及问题
    1.4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水果品质分析研究
        1.4.1 近红外光谱检测水果内部品质原理
        1.4.2 水果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进展以及现状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果建模的特殊性及措施
    2.1 引言
    2.2 水果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步骤
        2.2.1 样品信息的获取
        2.2.2 样品信息的关联
        2.2.3 样品信息的预测
    2.3 小结
第三章 通用定量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3.3.2 不同部位通用定量预测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3.3.3 基于CARS算法对变量进行选择分析
        3.3.4 CARS-PLS模型的外部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定性预测模型的变量简化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特征与褐变机理分析
        4.3.2 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判别模型结果比较
        4.3.3 简化定性模型的建立
        4.3.4 ADC积分面积作为分类器判别模型的建立
    4.4 小结
第五章 综合因子指数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黑宝石”李贮藏期指标变化分析
        5.3.2 “黑宝石”李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5.3.3 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可见/近红外光谱对“黑宝石”李低温贮藏条件下指标预测
        5.3.4 “黑宝石”李低温贮藏期间多种指标因子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模型的颜色补偿优化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黑宝石”李低温贮藏条件下果皮与果肉颜色变化
        6.3.2 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讨论
        6.3.3 颜色指数与指标间相互关系分析
        6.3.4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
        6.3.5 颜色指数对评价模型准确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香气成分的提取
        1.2.2 GC-MS分析条件
        1.2.3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贮藏阶段“黑宝石”李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
    2.2 出库后20℃回温7 d时“黑宝石”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
3 结论

(8)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雌雄异株果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2 杨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3 番木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4 香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5 阿月浑子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 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猕猴桃属雄性种质利用价值
        1.2.2 猕猴桃属优良雄性种质选育进展
        ‘磨山4号’
        ‘桂海4号’适配雄株‘M3’
        ‘通山5号’适配雄株‘91-1’
        ‘金魁’适配雄株的筛选
        ‘雄结1号’
        ‘红阳’适配雄株‘M8’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聚类分析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SSR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的研究意义
        1.3.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3.3 种质资源鉴定
        1.3.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4 猕猴桃属花粉性状研究进展
        1.4.1 猕猴桃属花粉形态研究现状
        1.4.2 猕猴桃属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
        1.4.3 环境条件对猕猴桃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影响
    1.5 猕猴桃属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进展
        1.5.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意义
        1.5.2 花粉直感对果实的影响
        1.5.2.1 花粉直感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1.5.2.2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1.5.2.3 花粉直感对果实其他性状的影响
        1.5.3 花粉直感效应的机理
        1.5.4 花粉直感效应利用途径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SSR技术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的聚类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2.1 DNA提取及其纯度检测
        2.2.2 SSR引物筛选
        2.2.3 SSR-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SR多态性分析
        2.3.2 基于SSR结果的聚类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测定与分析
    3.1 材料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2.1 花粉活力的测定
        3.2.2 花粉量的测定
        3.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统计分析
        3.3.2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量统计分析
        3.3.3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猕猴桃种类雄株的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 试剂与仪器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授粉组合坐果率与自然授粉坐果率比较
        4.3.2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观性状影响调查
        4.3.3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调查
        4.3.4 对各品种数量性状正向影响较大的花粉情况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逐步降温结合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李果简介
    1.2 李子贮藏特性
        1.2.1 易衰老
        1.2.2 易冷害
    1.3 李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保鲜
        1.3.2 化学保鲜
        1.3.3 生物保鲜
    1.4 1-MCP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1.5 逐步降温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1.6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1-MCP熏蒸处理
        2.1.2 逐步降温处理
        2.1.3 逐步降温与1-MCP结合处理
    2.2 试剂与仪器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硬度
        2.3.2 还原糖含量
        2.3.3 抗坏血酸含量
        2.3.4 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 TA)含量
        2.3.5 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
        2.3.6 总酚含量
        2.3.7 细胞膜透性
        2.3.8 丙二醛(MDA)含量
        2.3.9 游离脯氨酸含量
        2.3.10 冷害指数
        2.3.11 多酚氧化酶(PPO)含量
        2.3.12 过氧化物酶(POD)含量
        2.3.13 过氧化氢酶(CAT)含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常温贮藏效果的影响
        3.1.1 1-MCP对‘安格诺’李常温贮藏理化指标的影响
        3.1.2 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常温贮藏李生理指标的影响
        3.1.3 小结
    3.2 逐步降温对‘安格诺’李冷藏效果的影响
        3.2.1 逐步降温对‘安格诺’李果理化指标的影响
        3.2.2 逐步降温对‘安格诺’李果实生理指标的影响
        3.2.3 小结
    3.3 逐步降温结合1-MCP对‘安格诺’冷藏效果的影响
        3.3.1 逐步降温与1-MCP结合对‘安格诺’李果理化指标的影响
        3.3.2 逐步降温结合1-MCP对‘安格诺’李生理指标的影响
        3.3.3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1-MCP浓度对李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4.1.2 逐步降温程序对李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黑宝石李引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园概况
2 主要性状
    2.1 果实经济性状
    2.2 生长结果习性
    2.3 物候期
3 适应性与抗逆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建园
    4.2 整形修剪
    4.3 肥水管理
    4.4 花果管理
    4.5 病虫害防治

四、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脆李采后糖代谢规律及1-MCP结合人工气调包装对青脆李保鲜效应的研究[D]. 龚娣. 西南大学, 2021(01)
  • [2]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D]. 张烩涓. 西南大学, 2020(01)
  • [3]广西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雪梨、黑李为例[D]. 袁郑鹏. 广西大学, 2019(01)
  • [4]三华李果实发育及采后保鲜过程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D]. 李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桃花药培养和李遗传转化的研究[D]. 张亚如.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6]水果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D]. 李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黑宝石”李采后不同阶段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J]. 王华瑞,李建华,马燕红,张生万,王伟,王春生. 保鲜与加工, 2018(03)
  • [8]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D]. 王斯妤.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1)
  • [9]逐步降温结合1-MCP处理对‘安格诺’李贮藏效果的影响[D]. 周爽.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10]黑宝石李引种试验初报[J]. 袁良济,王玉娟,吕顺端,张博,魏珍. 农技服务, 2015(12)

标签:;  ;  ;  ;  ;  

提高黑宝石李品质的综合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