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语言的若干变化分析_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语言的若干变化分析_新课改论文

试析新课改以来教师语言的若干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语言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教学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教学几乎是无法进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有语言的参与。人们可以从师生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寡、形态、语气等方面了解教学方式及教学的内在观念,甚至可以推知教学的效果。新课改以来的这几年,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学校和课堂生活发生不少变化,比如教师的研究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的活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总之是可喜的变化在不断增多。然而与此同时,令人深思的东西也不少。就教师的语言而言,其中有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到底有什么意义?它是否也存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后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语言魅力?本文将结合我们在一些中小学的观察和访谈情况对这些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一、话份渐弱化

什么是话份? “话份”在普通语中几乎找不到近义词,意指话语权利,或者说在语言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权利。有话份的人,没有特殊的标志和身份,但作为语言的主导者,谁都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感觉得到来自他们隐隐威权的压力。他们一开口,或者咳一声,或者甩一个眼色,旁人便住嘴,便洗耳恭听,即使反对也不敢随便打断话头。这种安静,是话份最通常的显示,也是人们对语言集权最为默契最为协同的甘心屈从。相反,一个没有话份的人,所谓人微言轻,说什么都是白说,人们不会在乎他说什么,甚至不会在乎他是否有机会把话说出来。他的言语总是消散在冷漠的荒原,永远得不到回应①。

新课改以来,教师语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话份逐渐减少了,而学生的话份慢慢增多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话份最大,独霸了话语权力。这些教师之所以搞一言堂,一个原因是不相信学生,怀疑他们的自学能力。他们认为只有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多,学得全,学得深,最后才可能考得好;另一原因是害怕讲少了领导听课通不过。还有就是因为教师急于求成,他们害怕让学生探索、思考、发现,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与教师因循守旧,缺乏探索新教法的功夫有关。照本宣科的方式比较容易掌控,一切都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完全不必去思考什么新的教学方法②。由此,在定数为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就无法分得一点自由言说和表达的机会,只有静听默记的份儿,甚至如果不能保持缄默,就被认为是破坏课堂教学秩序,必须采取管教措施。

然而,新课改以来,特别是随着课堂评价指标新体系的确立,这种局面开始慢慢被打破了:教师开始意识到了要给予学生话语权,学生的话份开始增多了。在我们观察的一些课堂上,有的教师也完全成了听众,甚至整堂课都在听多媒体的读和学生的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要言说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认知问题,以及实现教学的民主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相互言说和对话中,容易引起思想的交锋,不仅使“真理越辩越明”,而且容易激起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使课堂活动趋向教育的本质。

但师生话份的变化中也隐藏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偏离主题。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唧唧喳喳,笑谈与主题无关的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反而容易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如何分配话语权,并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发展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二是教师责任迷茫。在我们的访谈中,一些教师流露出了不知所措的“为难”情绪,他们感到学生在那里讲,自己似乎被“闲置”了,所以他们总是问,如何体现自己的责任呢?如果有专家评课,他们会不会责怪自己失职呢?可见,教师还没有真正明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不知道教师主要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倾听者、问题诊断者,不知道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课堂表现上,还应该体现在课前的备课和筹划中。因此,只有及时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师生话份的此消彼长才能趋向合理。

二、话式多元化

所谓话式,是指说话的方式。过去教师上课说话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说自话”,或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反正都是在宣讲书本知识。这就是宣讲式,也称讲授式,属于教师的独白。大致包括两类:叙述或描述式与说明解释式。前者传递信息,重陈述,教师在课堂上将教育知识陈述出来,叙述或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事理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事实获得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如“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国家总的经济情况”,“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等等;后者解说概念,重论证,教师解说事物、剖析事理,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常用的语句有:“该词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因为——所以”、“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等。总之,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道出,学生只管倾听、记录和背诵。

宣讲式话语基本上可以把参考书上的内容“照单全收”,并转手“出售”给学生,因此大大方便了备课,对教师的水准和工作量要求较低,也不大容易出现什么大问题,便于教师控制课堂和分配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所以宣讲式大行其道。多年来,这种教学方式或话语方式,被人们进行了反复的批判——独白、一言堂、话语霸权,可以说其流弊已经被揭露和批判得“体无完肤”。但在教学实践中,宣讲式话语的式微却是新课改以来的现象。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话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由过去的单一的宣讲式向多种话语方式发展了。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教师较多地使用了导言式、提问式、解答式、点拨式话语。所谓导言式,是教师为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采用的话语方式,它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概括性。好的导言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学们,你们作为学生上了无数节课,这其中一定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毕业前夕在母校的最后一课难以忘却。想到即将离别同窗共读的好友,即将离别开启心灵之窗的良师,即将离别可爱的校园,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心中交织着一种依恋而激动的情感,而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饱含了亡国恨,倾注了爱国情。现在大家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又如:“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看到这些‘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的女孩子,我想大家自然会想到夏衍笔下的包身工。那么,包身工的生活境遇怎样?造成她们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要求同学们去阅读并回答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教师也用导言,只不过导言之后仍然是教师讲解;而新课改之后,我们看到教师的导言之后则是学生的活动。

提问式,即教师的话是为了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回答。这就是近年来提倡的所谓对话教学的重要话语形式,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课堂里,许多教师不再满足于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还可能有学生提问。再者,教师还可能就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做进一步的反问或追问。提问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教师向某个学生提问,往往意味着提醒该生集中注意,别开小差。于今,教师提问的话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或把教学活动推向下一个阶段。

解答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或学生的提问,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如“某某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把它和课本上的例题结合起来,就好理解;或者我们也可以——”;“一般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具体到这个情境又可以这么理解——”。解答式话语特别讲究针对性,回答的是学生的现实问题,所以学生十分专注,对学生的意义很大。但这种话语往往不是事前能够准备的,因此它考验着教师的临场智慧。与过去不同的是,由于新课程理念强调平等对话,所以学生的提问多了,教师们都很重视这种解答式话语,而不是禁止学生提问。

点拨式话语是在学生心理出现疑团时教师所说的击中要害,拨开迷雾的话语。有人说,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像这种能“得人、得时、得度”的话语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因此很能见出教师是否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一个优秀教师的能耐是善于说点拨式话语。新课改以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活动得到了凸显,因此学生的心理疑团似乎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容易被教师发现,于是教师的点拨式话语就相应增多了。

总之,在多元化的理念下,教师的话语方式也增多了。多样的话语并不完全排斥讲授式,必要的讲授仍是不可少的。多样的话语方式意义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消除单一讲授式的沉闷,激发课堂活力,降低教师的疲劳感,给学生以引导、启发、提示、回答,等等。

三、语气柔和化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其说话的腔调和语气。过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对学生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态度相当生硬严厉,有时横眉冷对,有时发号施令。这种发号施令的话语就是使令性话语,其指向在于激发或停止一个行动,所以语气是单向命令的、武断的、不容商议无须解释的。在要求学生做什么时,教师往往用“要求、命令、强迫”等不同的语气,如“现在开始做作业!”“作业要按时完成!”“不做作业不给放学!”。而在要求学生停止某种行为,维持课堂秩序时,教师往往用劝阻、制止和警告的语气,如“肃静!”“好了,别吵了!”“搞小动作的出去!”“不得——”“不准——”。带有这种语气的语言,也称“暴力语言”。

暴力语言曾经并还在不少教师那里出现,让不少学生为之心烦,为之精神分裂,为之丧失自信,为之丧失生命。暴力语言导致了一幕幕校园悲剧,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反省和自觉抵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师生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尊重学生已成为多数教师的态度。在此前提下,教师说话的语气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哪位同学能帮助我们把这道题完整地做出来?”“如果我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们该享受怎样的待遇?”总之,教师的话语里含有协商的、征求意见的语气,相当柔和耐听,不像过去那样生硬。

柔性化的话语效果很明显,那就是容易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学生感到舒服,肯听,肯接受,所以教学效果提高了。再者,说话柔和有礼貌,也是教育目标的应有义项。然而,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有的教师语气虽然柔和了不少,但感觉总是怪怪的,想想那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整个态度和教学观没有真正改变所致。据说,一些教师总是担心自己的话柔和了,就难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足见教师对自己的权威以及学生还有不少误解。

四、语力有效化

语力,即“语用力量”,是指潜在于说话者的话语中的某种作用力或效应,它能使话语在接受者那里产生一种特定的领会、注意和响应。著名的语用学家奥斯汀认为,所有的言语行为语句都带有“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三种语力③。

过去,教师的话语多为教诲式:教师苦口婆心,讲大道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企图说服学生接受。然而这种语言情感相当贫乏,很难打动人心,诚如华勒曾所说的,“学校语言是一种说教腔调的交流模式,它干瘪无味,毫无人情,缺乏个性”④。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教师教诲学生经常套用公式化的语言,大量使用联词或复句,如“如果你偷懒,就考不上大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做练习才能多得分”。它对学生的指导、触动很小,学生也就不大理会,更不会照之行动,所以这种语力很差。

然而,与这种教诲式话语截然不同的是,诸多“暴力语言”的杀伤力,似乎可以说有很强的语力,但遗憾的是,它是一种反教育的语力,对学生的伤害极大:如“我要管不了你,就不当老师!”“看看到底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不想听我的课,请马上出去!”“我限你明天离校”⑤。而且,这种语言暴力往往与粗暴态度、凶狠语气,乃至体罚结合在一起:据报载,某初中女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非常凶狠,一不遂意,就骂“畜生”、“瘟猪仔”、“变态”,有时还打耳光、罚款等。学生忍无可忍,最后打热线电话求助。我们可以想见,这种教师的“语力”是多么可怕!

此外,还有一种教师的话语相当淡漠、单调甚至带有训斥性,如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好”、“对了”,“错了,想好了再说”、“坐下听别人说”等等,这种语言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力也很不理想。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传播,教师们开始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感受他们在遇到学习难题时的心情,估测他们的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理解,师生之间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避免了语言暴力。许多优秀的教师善于使用温和的语言,对学生说话总是显得和蔼可亲。如,对学生举手发言说一声“请讲”;当学生发言停下时,亲切地问一句“还有吗”,或者说一声“请继续讲下去”;当学生发言结束时,说一声“请坐下”。这些充满浓郁情味的话语,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感到和老师在一起轻松愉快。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交谈,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告诉老师。这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考的聪明才智,也会使学生因此而更加尊重老师。有的教师善于使用欣赏和激励性的语言,如一小学生准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说:“你回答得真好!”“读得真准确,一个字都没有丢掉。”“你真善于动脑筋!”等等。如果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十分出色,教师用惊喜的语气说:“你回答得太精彩了!”“你比我们大家想得都要好,真不简单!”或者面对全班同学说:“他的方法真好,我们都来试一试!”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对,教师要针对其中正确的部分予以鼓励,如:“这个问题你说对了一大半,再努力一下就全对了!”即便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不是“当头棒喝”,而是尽可能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说,“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说错了也没关系,下次再努力。”⑥再如这样的教师的话语:“很好,他讲了自己的看法”;“好!还有别的理解吗”;“你看得很仔细”;“你的发现真有价值”;“你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读得有感情”;“这一遍比刚才一遍读得好多了,谁再来试一下”;“你看的课外书较多,用词丰富”;“你说得很有条理,三个问题都一个一个地回答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课文中刚刚学习到的词语你就会用了,这样学习很对头!”在教师这样的话语作用下,学生往往能够受到鼓舞和启发,心情舒畅,更加努力。可见,教师的话语力量得到了提高,教师的话语更加有效。

当然,我们也感到了许多教师的话语言不由衷,鼓励学生的话存在“假大空”的问题。比如本来学生的回答不怎么样,硬要表扬几句,说什么“很好”“值得表扬”,“大家给他(她)一点掌声!”我们在听课时,时不时地听到教师“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伟大!”之类的言过其实的话,时不时地听到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其实,这是一股华而不实的“虚假”、“浮夸”,久而久之,语力也会大大降低,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通过对教师语言的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话语得到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尽管还隐含着或附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主体是好的。俗话说,言为心声。教师的言语是否也是由衷而发呢?如果是,那么教师语言的上述变化才是可取的,而以言语为表象的教师实践行为和教师教学理念才算真正有所改变,反之,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检验新课改理念的传播和贯彻力度,加快教育变革的步伐。

注释:

①陈振华.两种教师[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②吕星宇.讲授法怎么了?[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③李三福.教学语用学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43.

④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桂林:学苑出版社,2003:182.

⑤河南教育,1987(2).

⑥张洪玲.激励——课堂学习评价的有效手段[EB/OL].http://www.bigyuwen.com.

标签:;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语言的若干变化分析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