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业有助于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并通过练习形成技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本文就作业设置的六种类型进行浅谈,供同行商榷。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作业
许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却忽略了课外作业的设置,很少在作业上费心思。其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练习也很重要。作业有助于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并通过练习形成技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下面是本人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几种作业设置类型:
一、自学预习性作业。教师可布置一两道具有挑战性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思考。比如学习了一次函数y=kx(k≠0)的图像和性质以后,教师应该布置y=kx+b(k≠o)的图像和性质是什么,课后学生会按照上节课教师的指导方法得出不同程度的结论,再预习课本,本节的重点基本掌握了。到新课时,教师用三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提问,即使某些学生总结得不完整也要给予很好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探究数学的能力。
二、铺垫、渗透型作业。数学知识前后连贯,相互联系性较强,许多新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这样的内容之前就要设计铺垫、渗透型课外作业,为新知识学习铺路搭桥。例如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就是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是先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三、实践操作性作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亲自实践感知,就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学了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后,教师应该布置学生课后再剪一剪、拼一拼,感知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度,而且其和相等。
四、竞赛性作业。布置课堂练习,通常以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到黑板上做,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对又新颖。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选作型作业。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较好的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层次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布置作业时通常分两部分:基础题,选作题。基础题人人做,选作题鼓励学生选作。并对每次题数作好统计,定时总结表彰,评出班上“数学王子”、“数学公主”。课外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作题,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独立完成,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六、探索性作业。探索性作业是只给出问题的条件,要求解者自行探索可以获得各种结论;或只给出问题结论,要求解者自行探究结论成立具备的条件;或者对已知条件作出某种增删,要求解题者自行归结出原先给定的结论的相应变化等。当然,这类作业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是有一定数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才能完成。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启心灵,多动脑筋,尝试验证,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这样就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活了创新意识。
总之,作业的设置必须做到灵活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量、难度上要有所区别,对不同的课型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作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落实学习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金小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课外论文; 结论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