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兰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学习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提升法律意识。而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情况,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直接且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科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在进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与法律;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也为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丰富。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引导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一、当前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现状
(一)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进而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也能使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当前情况来讲,多数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并不大,课程的设置和他们未来的职业之间并没有多大关联,因此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在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较差。
(二)课堂中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一般是00后,他们和以往的学生相比,接触网络的主体更广泛,接收网络信息的内容也更宽广,思维也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然而,在当前的中职院校中,教师传统灌输式的讲课方式比较单一、固化,讲课方式方法甚至内容与他们的内心诉求并不相符,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对于这门课程的抵触心理也逐渐增强[2]。除此之外,这门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每一个专业学习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有的学校甚至为了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取消了这门课程,而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则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在这种优势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资源和形式得到了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变的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与优化教学资源,捕捉与教学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做导入做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形式,比如将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制作成微课视频、人物动画对话图等形式,便于学生观看与学习;对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样化的闯关PK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吸收和消化知识,这样就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方式方法,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特点,也符合此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到拓展,素质也能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又可以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喜好,实现"反哺"。
(二)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师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们在此背景下,可以掌握最新资讯。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当前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引发学生逐渐的交流与讨论,使教育阵地与载体的范围逐渐扩大,实现教育的信息化[3]。因此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及时捕捉与教学相关的最新资讯,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和更新。如在《正当防卫》的具体教学中,教材中的案例一般较为陈旧,不具备时效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共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引用最新热点新闻昆山反杀案或李宇案等,引导学生一同对正当防卫知识点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握与教学相关的时事热点及其发展动向,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不断更新,彰显了教材知识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促进教师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能够将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可以构建类似微信群的社交平台和类似知乎的论坛,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途径自由表达出来,实现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在这些社交平台和论坛中放置当前的一些时事热点内容,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时事热点;同时,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具体资料的相关查询方法和途径,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能够变的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使师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产生思想火花。信息技术在中职院校中的使用,不能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也能够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实现迁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教材中的具体知识为学生具体讲授,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更有相应实践的内容,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自然而然的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在实践中。例如学习《珍惜人身权利》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在现实生活中的什么状况下,人们的人身权利会遭受侵害,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特有的人身权利以及怎样维护自身正当的权益。
(五)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学习途径
在信息话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那么教师教学应当与时俱进。虽然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知识讲授时,能够将知识系统、科学的向学生传达,但是学生却不能取得较好地吸收和内化。而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使用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即网络授课[4]。当前在很多院校中都开展了网络授课的方式,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由比较著名的教师讲授,而在此状况下,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熏染,无论是学习积极性还是学习质量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中职院校也可以参考网络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走入学校的电脑房进行学习,在网络中为学生播放一些名师授课。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弥补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学生也能在此影响下,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对整体教学过程有重要影响,是对以往教学效果反馈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际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之后的教学展开会起到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而信息技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发挥教师与学生间对教学效果提升的共同作用。例如在讲授某一课时,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评价更具备个性化与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评价,教师对学生给予自己的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反馈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此外,关于教师间的听评课,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间的教学评价,在网络上实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形势下,中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发挥其共享、交互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与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等,进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逐渐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浓厚的法律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坤源.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81.
[2]杨学兵.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106-107.
[3]傅巧君.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4):108-108.
[4]高仲.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J].青春岁月,2018(13):153.
论文作者:戴欣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法律论文; 中职论文; 课程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