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制度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制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89(2004)05-0041-04
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科技领先既构造了美国世界强国的牢固基础,也是新经济条件下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突出表现。而美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优越地位主要得益于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机制。这是新经济在美国率先崛起的内在条件。相对而言。我国科技投入供给规模还很弱小,社会科技投入有效需求长期严重不足,科技能力建设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因此,强化我国科技能力建设对于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显然,研究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有效制度安排对我国科技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制度安排的内容及特点
(一)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制度安排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六个层次:一是国家创新体系层次(含国家科技计划层次);二是科技投入优惠政策层次;三是风险投资层次;四是科技工业园区层次;五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六是官产学研合作层次。在这六个层次中,官产学研合作是最核心的层次;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层次,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国际化的手段;而国家科技计划层次、科技投入优惠政策、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促进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形成的主要制度安排。
(二)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制度安排的特点
1.制度特点
一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具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二是企业在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置;三是政府在引导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形成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的多元化主体结构的形成;五是政府财政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重要引导力量;六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2.绩效特点
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制度基础的绩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形成了美国巨大科技投入优势。美国科技投入供给规模长期以来居于世界各国前列。1999年美国R&D投入高达2470亿美元,高出世界第二的日本1169亿美元,R&D/GDP达到2.7%。美国R&D人员规模1993年为96.27万人,日本1992年为70.53万人,法国和英国1993年分别为14.58万人和24万人。美国科技投入强度大还表现在R&D人员人均研究经费上。美国R&D人员人均研究经费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1985年为14.67万美元,到1995年增加到17.32万美元。而1991年日本为13.42万美元,法国为12.6万美元,德国为10.86万美元。其二是提高了美国高新技术供给能力。借助科技投入社会化的有效制度安排,美国造就了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供给能力。在科技产出指标上,根据联合国统计年鉴资料,1990年美国拥有各种专利1154204项,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国家。二战以来美国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发展(R&D)投资超过了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总和;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科技投入保持持续增长使得美国在几乎所有的基础研究领域和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的24个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其三是为新经济发展积累了新型重要要素资源,为美国新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是由于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截止1996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7%,占世界同类投资的40%以上。这种科技投入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上的集中性证明了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良好绩效。其四是形成了美国科技投入能力持续增长的机制。1970年为153.39亿美元,1980年为297.39亿美元,10年近乎翻了一番;1995年为1711亿美元,15年翻了两番多。1999年美国R&D投入高达2470亿美元,4年中科技投入净增加759亿美元,净增额是1980年的2倍多。其五是提高了美国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水平与效率。企业是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主体,这不仅扩大了美国科技投入供给规模,而且提高了美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产出水平和效率。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强国的美国,其研究与开发经费的70%以上集中在产业部门。1960年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中产业所占的比重高达77.7%,1965年为77.9%,1970年为69.1%,1975年为68.7%,1980年为71.1%,1985年为72.7%,1990年为72.4%,1995年为71.0%。1995年美国全国R&D支出为1710亿美元,工业投入占到1020亿美元,占全国R&D投入的59.4%。而在工业R&D投入中,用于工业内部的有993亿美元,同期政府资助工业的R&D投入为203亿美元,故1995年美国工业R&D实际支出为1196亿美元,占全国R&D的比例为69.9%。这占到世界R&D支出的1/3。
二、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制度基础构造途径分析
(一)建立功能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建国历史虽然不长,但历届政府都能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进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竞争和国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加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财政支出,是美国政府科技行为的重要表现。美国政府准备在今后的20年内对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投入2700-4500亿美元,再加上科技投入社会化制度基础的有力作用,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它具有以下五个个性特征:一是形成了科技投入社会化的有效制度安排。二是自由竞争、抑制垄断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和社会条件。三是风险投资在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形成和促进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形成的制度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四是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小企业在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能力提高方面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五是高新技术跨国公司在科技投入中发挥主体作用,加速了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这是高新技术跨国公司能保持独特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六是政府坚持不懈地提高国家科技能力建设。一方面,政府将财政科技投入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另一方面,极力形成促进科技能力增长的社会环境。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资已成为美国政府职能中的不可缺少的关键职能。
(二)对科技投入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科技投入的社会化机制的形成和功能作用
1.以下原因导致政府必须借助一定的优惠政策条件来建立对科技投入的利益补偿机制
(1)由于科技投入是一种高风险性投入,因此,政府必须提供一定的利益补偿机制来保护市场行为主体特别是企业科技投入供给能力,是政府对风险递增的科技投入进行一定利益补偿和激励的有效手段。
(2)科技投入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这有助于新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新兴产业对市场信息把握能力的充分提高。因此,科技投入必须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
(3)科技投入产出形态诸如技术、知识和新产品市场交易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促进科技投入产出交易的外部化、合理化,这就必须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如专利制度等。
(4)科技投入供给能力是支撑和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功能开发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形成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十分关键。
(5)实施优惠政策对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投入集聚,在引导稀缺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的基础上,能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6)实施优惠政策对科技投入投向具有明显的引导性。它强调科技资源向国家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集中。虽然优惠政策体系本身还远不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的有效制度安排,但它为这种制度安排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借助一定的优惠政策条件体系,为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
2.美国对科技投入实施的优惠政策
(1)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扶持,形成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需求。
(2)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服务,缓解社会科技投入中的资金投入密集与瓶颈矛盾。
(3)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培植企业成为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活动的主体。
(4)提供政府购买等优惠条件,在投资调节、市场准入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社会科技投入创造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制定优惠政策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缩短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起步周期,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企业行为主体。
(三)拓宽官产学研合作渠道,建立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市场
官产学研合作本身就是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主要形态,而且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官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政府、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科技投入的优势互补。官产学研合作奠定了企业在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
官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是要巩固和提高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核心主体地位。这方面,美国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核心地位已全面体现。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强国的美国,其研究与开发经费的70%以上集中在产业部门,美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表现出持续增长。长期以来(1980年以来),美国企业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增长速度超过了政府的增长速度。根据1997年《世界经济年鉴》提供的资料,在科技投入上,1994年,联邦政府占36.1%,工业部门占58.92%,大学占3.16%,非盈利机构占1.8%。在R&D人员结构分布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界R&D人员始终占70%以上,是科研人才供给的核心主体,而大学和研究机构R&D人员约占30%。这表明,美国官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投入制度和机制已全面形成。
政府在推动官产学研合作中作用空间很大,尤其在提高科技投入供给规模,政府的作用不可轻视。除了优惠政策、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外,政府还必须通过引导产学研科技投入向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集聚,来提高政府引导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的绩效。由于美国在这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产学研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科技投入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上的集聚现象十分明显。
官产学研合作能改变单独依赖政府或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的缺陷。一方面,确保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能力持续增长,单单依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供给能力是难以奏效的,而必须通过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来推动科技投入供给社会化和多元化,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投入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单单依赖企业科技投入供给能力来强化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能力。企业不可能在基础研究中进行大量或足够的科技投入,这需要政府和大学进行必要的投入。美国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建立了官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1997年《世界经济年鉴》提供的资料,1994年,联邦政府占36.1%,工业部门占58.92%,大学占3.16%,非盈利机构占1.8%。在R&D人员结构分布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界R&D人员始终占70%以上,是科研人才供给的核心主体,而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R&D人员约占30%。因此,美国官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投入机制已全面形成。
美国政府为官产学研合作提供了相关的法规安排。1980-1992年间公布了8个有关促进军民、联邦与州政府、国内和国外科研资源相互交流的法案。1980年又实施了“史帝森——万得技术发明法案”,要求某些国立实验室发明高新技术,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向州政府及私有企业转移。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进一步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1992年的“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法案”,鼓励联邦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进入军事技术的商业应用。这提供了美国官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基础。
(四)为风险投资社会化和企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制度安排
在促进科技投入社会化方面,风险投资社会化和事业化的作用不可低估。(1)风险投资发展弥补了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投入的不足,因此,风险投资直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科技投入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科技投入的供给能力;(2)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直接推动了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形成;(3)风险投资高收益机制诱使了科技投入的社会化;(4)风险投资事业化发展确保了科技投入可获利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机制的市场化导向。
风险投资必须建立一定的利益补偿机制。否则风险投资就难以持续增长。因此,政府必须为风险投资社会化供给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
企业化是美国风险投资运作的主要特征。在这方面美国政府也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五)建设科技工业园区,推动科技投入的市场化
美国科技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早,在推动科技投入市场化方面的作用也特别明显。从历史上分析,美国科技工业园区起源于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周围的科技工业园区已有80个左右。作为市场化的产物,美国科技工业园区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很大。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导致许多美国科技工业园区解体。1990年美国经济衰退硅谷首当其冲,失业率居全国之首。1991-1993年硅谷地区就业人数减少了35000人。其中,1992年减少了24000人。而在经济景气时期,美国科技工业园区又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1994年加州增加的近30万个就业机会中有15%是硅谷创造的。
作为世界科技工业园区效仿的对象的美国硅谷既是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世界中心,也是研究与开发的世界中心之一。
硅谷已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的理想选择地区,目前在硅谷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估计有数百个,几乎所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硅谷建有研究与开发机构或分支机构。这构建了硅谷科技投入社会化和持续增长的企业微观基础。硅谷的不断繁荣带来了硅谷地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巩固。硅谷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提高园区新型创业人才流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新型创业人才资源的区域存量水平。1998年排名在全美国前10名的研究生项目的数量为55个,居全美第一。1997年硅谷研究中心的数量为861个,每百万人口中有研究中心的数量为132个,居全美首位。由于跨国公司的集中和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硅谷1998年取得专利数量为8280项,也居全美首位,并超过了第二名波士顿所获专利数3687个的2倍。
(六)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提高集聚全球科技投入资源的能力
国际科技合作在推动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制度基础形成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美国配置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与规模,这对增大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规模总量十分有利;(2)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美国科技投入社会化供给的全球一体化,这更加强化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配置世界性科技战略资源的能力建设。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结构全球一体化布局新形式,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表现。这直接导致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政府利用科技计划、外交、国际直接投资、援助、市场开放和军事等手段促进美国国际科技合作;(4)强化科技人才资源集聚能力是美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性目标。美国通过一流的科研环境和生活质量,通过留学政策和移民政策吸引全球一流科技人才向其集聚。放宽限制,吸引科技移民。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美国国会修改法律撤消对外国技术人员发放签证的限制。1999年H1B签证规模为11.5万人。2000年2月一些议员要求在今后3年内将此类签证名额增加到19.5万。而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则提出“取消上限”的要求。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美国微软公司的2万名员工中,印度人就有2000多人。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调查表明,美国59%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90%。从事高级工程研究的博士后人才中海外人占到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