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_中国精神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_中国精神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12-0096-006

习近平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贯彻落实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的要求,在保持教育目标总体指向不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赋予教育目标以新的具体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确立更加富有时代特征、更加契合实践需要的目标指引,从而切实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与具体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预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集中体现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诉求和策略选择。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核心利益和根本战略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为了实现特定时期利益最大化,它们又不得不根据其社会地位、成熟程度及与其他阶级或政治集团关系对其具体的利益诉求和策略措施做出相应的调适。这样一来,由之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必然会在保持总体指向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和具体环境的变化被赋予相应的具体内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深刻阐述。他们在谈到社会主义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指出,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83)这种利益基础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不是维护少数人的统治,而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瞄准这一总体指向,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首要内涵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P285)并“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P306)而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将由形成阶级意识、推翻阶级统治和掌握国家政权,转变成“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而其具体内涵则会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得以调整。

回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确立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并在这一总指向的统领下结合这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具体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党将“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作为该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要他们去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来完成这历史的任务”。[3](P42)在这一总体指向的统领下,党根据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不同的具体内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为推翻反动军阀统治、发展工人运动,党将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坚定革命精神和远大革命理想的“革命先锋分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有力确保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严格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土地革命时期,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巩固红色政权,党将唤醒民众斗争意识、提高军队战斗力和积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重点突出大学生培养与革命需要相结合,为军事斗争服务的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党将吸收和教育大学生中的先进革命分子,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强革命战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教育青年大学生自觉与工农群众结合,突出强调培养革命先锋分子“艰苦奋斗”、“迎接挑战”的勇气。解放战争时期,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凸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念,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等具体内涵,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革命干部,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并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注意力逐渐从巩固人民政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先进思想政治素质和扎实专业技术的人才投入国家建设,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即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4](P490-491)按照这一总体指向,1950年5月,《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决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第一条,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与“五爱”精神(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P85)根据这一方针,中央将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确定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5](P318)1961年,又将这一内涵调整充实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红与专是统一的,不但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学习和实际行动中”。[6](P162-163)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移,党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及时调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985年,邓小平将这一总体指向具体化为“四有新人”,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7](P110)同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8](P881)自此,“四有新人”成为改革开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的规范形态。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于1998年和2001年相继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了“四个统一”、[9](P840)“五点希望”,[6](P876)胡锦涛于2007年和2011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10]“三点希望”。[11]这些提法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对“四有新人”内容的进一步阐发,也可以视为“四有新人”内涵的具体化和丰富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12](P1)经济建设仍是党的中心工作,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又为党的其他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总体指向的统领下,进一步丰富发展其目标的具体内涵,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的方法理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是由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决定的。从本质属性来看,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思想标识。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和国家全部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由党和国家主导的特殊教育类型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实现全面自由解放的实质和途径,这种真理性可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丰富发展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种先进性和广泛性可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丰富发展的人民性。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键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贯穿于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的全过程,体现在各方面。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确立鲜明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应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务,努力将之作为丰富发展新时期目标具体内涵的重要依据。从更深层次来看,之所以要将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目标具体内涵丰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化本质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以价值需要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特殊实践”,“是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传创社会核心价值,确证、实现和发展社会成员自我价值的历史性精神生产活动”。[3]作为一项特殊的价值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依循瞄准一定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价值规范来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定明确的价值边界,为其目标内涵的丰富发展提供内在的价值依据和必要的价值引领。

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通过典型塑造、理论学习和实践引领来挖掘和弘扬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精神代表,是优秀精神品质的培育者和传播者。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精神传统,又彰显着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投身国家发展的时代特质,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人民性。因此,应该也必须成为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的精神旗帜。此外,自觉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梦是由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中国精神贯穿在中国道路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总体布局之中,融通于中国力量的孕育和进发之内,是中国梦实现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直接指向和作用的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它要想完成本职工作、服务中国梦建设,就必须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走出狭隘、封闭、自我的精神窠臼,投身火热的中国梦建设实践,进而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树立科学的实践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在描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时就曾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P2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归根结底要以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双向提升为基础,前者是和谐统一的素质基础,后者是核心统一的道德保证,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片面提升轻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丰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应着眼大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学生体质、心智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确保目标的具体内涵契合和彰显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优越性。

三、“新四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内涵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和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根据上述理解,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概括为“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为了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相区别,我们称之为“新四有”。

“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灵魂和纽带。对此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P110)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所以要在“有理想”的基础上提出“有理想信念”,就是要突出信念对理想坚信程度和践行程度的支撑作用,彰显信念对于促进人民团结、凝聚奋斗力量的基础作用。具体而言,“有理想信念”就是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科学辨别由共同理想的过渡性所带来的阶段性、局部性社会问题的实质,从而既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成长成才的理想信念。理想的大小和信念的强弱往往是决定个人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能否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统一的坚定信念。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深刻统一性,使他们既不动摇对社会理想实现的信念,也不消减对个人理想实现的热忱,从而积极寻找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效对接的渠道和途径。

“有核心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因开放环境、利益分化、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冲突、价值选择迷失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能否确立广为社会成员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将“有核心价值”纳入其具体内涵。这里所说的“核心价值”是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P31-32)这些“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明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范畴,从诚信、友善等基础性价值到富强、民主等理想性价值,明确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价值边界。以“有核心价值”为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规律,将“有核心价值”的个人与“有核心价值”的社会、国家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一代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依据和外在行为规范,夯实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

“有中国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离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个人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在当代中国,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的“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传统和人民现代风貌的集中表征,有力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将“中国精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无疑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意涵结构,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还要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体来说,“有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要倡导理性爱国,反对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与爱人民的关系。二是倡导锐意进取,反对消极守旧,引导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要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筹起来,构筑当代大学生共同精神家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本就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而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筹起来,就是要既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民族立场,捍卫民族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视野、培养开阔胸怀,积极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创新素养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有能力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符合一定政党的执政理论和政治制度,合乎一定现实社会秩序所要求的基础伦理道德规范,更要关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素养则支撑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此外,与过去依靠物质和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现代社会更侧重发挥知识运营、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而人的能力素养无疑是知识构成和知识创造的重要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素养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应将“有能力素养”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内涵。具体来说,“有能力素养”就是既要“有道德素养”也要“有文化素养”,其中道德素养是文化素养的尺度规范,文化素养是道德素养的知识技能支撑,二者不可偏废。“有道德素养”在我国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确立包括诚信、合作、科学、公正、守法等在内具有现代道德观念,还要将这些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道德行为,做到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有文化素养”就是要既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其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知识,又具有分析辨别各类文化性质和优长、促进不同文化间对话交融、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性的能力,做到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的协调共进。

总体来看,“有理想信念”是根本,表征方向性内涵;“有核心价值”是枢纽,表征规范性内涵;“有中国精神”是动力,表征支撑性内涵;“有能力素养”是保障,表征主体性内涵。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新四有”的提出并不是对“四有新人”的否定,相反,二者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方面,“新四有”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与“四有新人”保持了高度一致。首先,在立场的一致性上,“新四有”和“四有新人”都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落脚点,体现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民性本质。其次,在观点的一致性上,“新四有”和“四有新人”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实践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现实情况出发,尊重大学生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性本质。最后,在方法的一致性上,“新四有”和“四有新人”都秉持运用了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唯物辩证方法,如“新四有”将理想信念、核心价值、精神状态和能力素养有机联系起来,并根据由宏大向具体的逻辑构筑了一个依次递进的目标内涵,这与“四有新人”将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有序统筹起来的方式异曲同工。

另一方面,“新四有”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维度、辐射范围和结构层次等方面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四有新人”。首先,在内涵维度上,“新四有”在“四有新人”对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认知习得性基础上,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技能维度的引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知识拓展至形成价值选择和政治参与所必需的认知方式或行为方式,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目标预期;过程方法维度的引入凸显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方法论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破解现实问题中的针对性;情感、态度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价值观形成的认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生的中介因素。其次,在辐射范围上,“新四有”在“四有新人”强调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之于国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突出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有机统一。“新四有”将国家共同理想、社会核心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能力素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由低到高、伴随个人生活领域逐步扩大的放射性的目标层次结构,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的辐射范围。最后,在结构层次上,“新四有”在“四有新人”强调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基础上,从“底线伦理”、“终极关怀”和“共同信念”等方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其中“底线伦理”规定了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终极关怀”明确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意义和精神家园价值,“共同信念”则通过能力素养和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念构筑了从底线伦理到终极关怀的跃升路径。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_中国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