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应走小城市发展之路_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城市化应走小城市发展之路_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发展小城市的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道路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界普遍认为,城市化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我国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五个百分点,综合拉动GDP增长可高达两个百分点,因此着力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主要任务。

1.小城市可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我国国情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城乡从业人员中,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而城市化水平仅为36%,这种现状无疑限制了工业的发展速度。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后果。城市化与工业化相适应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而农村工业化,一方面可以加快城市化,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农村工业化增加了农业投入,我国绝大多数小城市及乡镇,都建有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修造、现代化的动力及中小农具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工业,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大量的支农物资改善了农业劳动手段和农业技术条件,从而让土地适度集中,使这些集中的土地由种田能手来耕种,用农业机械化来代替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从而使一部分务王经商的农民举家迁入城市。这样就达到了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企业化和工厂化的农业;化农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交换方式;化粗放型的传统农业为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加快发展以农村为主体的小城市步伐,适合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多且分布不均衡及大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等国情,能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广大农民非农化,使我国较快进入中等水平的城市化阶段,从而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2.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及整个国民素质,同时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的功效。我国的小城市是以乡村工业为支柱,农工商结成一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有比较完备的物质文化服务设施,它能够不断地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乡村人民群众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成为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活的中心。这无疑提高了农民的素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会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同时,随着我国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如果安排不好,就会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盲目地涌入大中城市,使大中城市人口机械地膨胀,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以农村工业为支柱,以农工商为主要结构的小城市,具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从而使剩余劳动力安居乐业,并逐步实现由狭义的农业向广义的农业转化,因此,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指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包括农业工人),农业企业化,而且更应有农村地域城市化的内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成城市人口,务工经商,从而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也消除了大中城市的治安隐患,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此外,农民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不仅实现了乡村人口城市化,而且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合理的就业安置,无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收入增加了,许多必要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会随之而来,小城市的商业、教育、基础设施等都会逐渐纳入城市轨道,新的城市人口会有新的消费观念,这就会直接促进扩大内需。

3.小城市是大城市良性发展的强有力后盾。在我国的整个城市体系中,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城市网络体系,小城市除依靠农村整个经济繁荣外,还直接依托于大中城市,这主要体现在小城市依赖于大城市的大工业的装备,产品的扩散,技术协作,人才开发和市场信息。依赖于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小城市,使小城市成为乡村工业的基地,成为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场所,没有大中城市的支持和大中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小城市也是难以发展的,同时,大中城市的发展,也取决于小城市的繁荣,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它能缓冲大中城市的人口过分集中。大中城市解决人口过分膨胀,首先是靠计划生育、控制自然增长,而更重要的是依靠控制小城市和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涌流,使大中城市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二是缓冲大城市的就业压力。现有大中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已经很大,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下岗职工,机关分流人员,军队裁减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等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这将使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从而势必影响到大中城市社会治安的稳定及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因此,大力发展小城市,不仅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能解决一部分大中城市人口就业问题,使大中城市人口向小城市转移。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缓冲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当程度上还必须依赖于小城市的发展。三是一些原材料工业可以设在小城市,以分担大城市的工业压力。根据生产力布局学原理,生产的发展决定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要适度的集中与分散,生产要尽量接近原燃料地或消费地等,我国最初的城市化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依托的,许多的重工业都集中在大城市。不可否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器装备,发挥即有中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集结,从而取得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重工业投资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使我国大城市发展趋向“重型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尤其原燃料型重工业不仅对大城市的环境污染较大,而且造成交通运输的拥挤。因此,为了减轻大中城市的负担,必须把远离原燃料地的工业,不适宜于大中城市兴办的工业,通过分工、协作、联合、扩散等各种形式向小城市发展,而使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三产业,以此提高大中城市的就业能力,既缓解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也解决了小城市的部分就业。

当然,在目前的小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充分发挥小城市的作用。

1.小城市的工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的小城市大多以乡镇为基点发展而成,以致于乡镇工业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现象非常严重。今后再发展小城市,应根据本地资源特点,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根据现实需要,确定自己的产品方向,如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土特产加工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建材工业;利用周边大城市工业“三废”发展综合利用的产品;利用大中城市广阔的市场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等,这样,就使农业生产集中布局,向地域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助于自然区域生态优势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小城市的工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发挥了小城市支援大中城市的作用。

2.正确处理城市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小城市在建设之初,其资金来源除政府投资,社会筹资,引进外资吸引民资以及土地开发资金等多种渠道外,主要还是土地出让金,小城市的拍卖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小城市规划布局的设想,适当占用耕地资源,也是小城市开发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现有的设施能改造的就改造,将一些零星分散的商业区尽量集中,以避免占用新的耕地或变荒地为耕地。

3.注意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小城市经济越是发展,生态环境越显得重要。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大城市经济扩散的产物,而且是在大城市难以吸纳农业部门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和产业合理的再分配。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劳动力在一定层次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就地转移,运用市场机制和土地调控机制,促进生产力空间集聚。避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无限制扩张而出现的城市病。但乡镇企业的发展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歪路,势必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效益降低,环境日益恶化等后果。实践证明,谁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谁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求得小城市经济的一时增长,因此,小城市的发展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即保护与发展并重,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尤其协调好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布局,做到生活排污就地净化,尽量降低工业排污及提高工业治理污能力。

4.尽量发展特色小城市。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在发展小城市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展一些旅游城市和历史民族文化城市,使这些小城市的经济以发展旅游业为依托,进而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再如还可以发展一些以教育为特色,以高科技为特色等的小城市,这些小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扩大了小城市对外宣传的力度,让小城市的居民安居乐业,充分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文明与乐趣。

标签:;  ;  ;  ;  ;  ;  ;  ;  

中国城市化应走小城市发展之路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