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粒子能穿过金原子?_原子论文

α粒子为什么能穿过金原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粒子论文,原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缘由

在一次课题为“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市级公开课教学中,上课教师很注重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介绍完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后,如图1,画出示意图并设问:射向金原子的α粒子将如何运动?教师希望学生回答出和书上相同的结论:“穿过金原子基本不改变运动方向”。可是,学生1回答:弹回。学生2回答:弹回……当时我想,假如我是学生,回答也一定是弹回。因为金原子质量(原子量197)比α粒子大很多倍,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个小玻璃球撞到一个大铅球上,一定被弹回;同时,按照学生熟知的动量守恒和碰撞的知识,α粒子也是被弹回,所以,学生没错。恰好,自己也在同一年级任教,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学生也给出同样的回答:弹回。由于笔者之前已有思考,知道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一问题,不敢不懂装懂,答应学生对此问题学习研究。本文正是完成对学生的一个承诺,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二、汤姆生的“枣糕模型”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由于原子呈电中性,既然一切原子中都存在带有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必然存在有带正电的物质。对于原子模型,当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假设:如开尔文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勒那德的“中性微粒模型”,长岗的“土星原子模型”,尼克尔森的“初始物质原子结构”等。上述原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当时的一些实验事实,由于汤姆生模型能解释当时的很多实验事实,所以被许多物理学家接受,成为当时一种标准模型。那么,汤姆生为什么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而不是坚硬的“实心模型”?

1903年,汤姆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又借鉴磁棒吸引水面上漂浮的磁针实验(1878年,美国科学家,A.梅尼):“磁针在水面上漂浮时因为斥力和吸力的作用排成有规则的图形,如图2,5个磁针在水面上排成正方形,6个磁针排成正五边形,它们都有一个磁针位于中央。当有8个磁针时有3个在正六边形中央;15个时按1,5,9排成3层;27个磁针时,排成1,5,9,12四层,以此类推”。汤姆生运用经典理论,根据电荷之间的平方反比作用力,进行了计算,求证了电子稳定分布时应处的状态。电子一方面要受正电荷的吸引,一方面又要自相排斥,因此,必然有一种状态可使电子平衡。他证明这些电子必然组成球状,而且六个以上的电子不能稳定在一个环上,数目再多就要组成二个以上的环。汤姆生给原子王国描绘了这样一幅图像:“原子是一个小小的球体,原子里面充满了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的流体,球内还有若干个电子,它们都在这种正电荷液体中,就像许多软木塞浸在一盆水里一样,这些电子等间隔地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这些电子能在它们的平衡位置上做简谐振动,观察到原子所发的各种频率光谱就相当于这些振动的频率”。1904年,汤姆生发表了题为《论原子的构造:关于沿一圆周等距分布的一些粒子的稳定性和振荡周期的研究》的论文。这个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原子的电中性、稳定性、元素周期性和发光频率等问题,似乎可以将当时知道的实验结果和理论都考虑进去。

1907年,汤姆生为解释原子光谱又对他的模型进行了修正:电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从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光谱所反映的就是这些电子辐射的频率。此外,从汤姆生模型出发,还能估计出原子的大小约为十亿分之一(10-10)米,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三、问题的症结

上文,笔者介绍汤姆生“枣糕原子模型”时,强调原子不能是一个刚性实心球,因为电子要做圆周运动,好像在暗示若按汤姆生“枣糕原子模型”,原子的密度较小,数量级为,而原子核或α粒子的密度很大,数量级为。这似乎在说,α粒子通过金原子受到的阻力就像子弹在空气中飞行时一样,根本不会被弹回,这很好地解释了卢瑟福的“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最难以置信的事件,它的难以置信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一枚15英寸的炮弹,结果却被反射回来而打在自己身上”的惊叹,但这种宏观类比的解释本质上是错的!

问题的关键是:α粒子通过金箔时,受什么力?学生会回答:弹力,万有引力,静电力。

在原子尺寸内静电力是万有引力的倍,因此,万有引力可忽略,α粒子受弹力、静电力,教师解释道。是这样吗?若是这样,小球为什么没被弹回?

20世纪初,人们就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从本质上说,平时所见的张力、弹力、压力、摩擦力、浮力、流体对器壁的作用力,都是电磁力的宏观表现。因为原子和分子都属于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系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电磁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构成分子力,在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分子力接近于零;彼此靠近到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更靠近时又表现为斥力。当我们拉伸、压缩或摩擦一个物体时,就在微观尺度上改变了物体内部或表面各处分子之间的距离,因而将受到分子力的抗拒。大量分子力的集体表现,即为张力、弹力、摩擦力等。

特别要说明的是: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力在本质上是一码事,这就是弱电统一理论。而科学家们进一步预言,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在本质上也是一码事,这就是所谓大统一理论。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α粒子通过金原子时,我们想象的“弹力”就是静电力。而且,由于α粒子的几何尺寸相对于原子很小很小,且原子为球形,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可看成原子对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四、α粒子为什么没被弹回来

1906年,卢瑟福对居里夫妇发现的镭所放出的射线进行了大量研究,卢瑟福等人从研究中弄清了α粒子的性质。他们通过电磁场偏转实验证明了它带有两倍于电子电荷的正电荷。如果电子的电荷用符号“-”表示,那么α粒子所带的电荷就是“++”。另外α粒子的质量要比电子重得多,事实上,α粒子的质量约等于氦原子质量,或四倍于氢原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三百多倍。但是α粒子能够穿透物质,而氦原子是办不到的,故α粒子的半径要比氦原子小得多。还有,α粒子所带的能量也很大,约等于6百万电子伏特,以约十二分之一光速的速率行进。

如图3,按照汤姆生“枣糕原子模型”,由库仑定律和高斯定理可知:

如图4,若电荷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球心,则电荷间作用力为。离圆心越近,作用力越大。

按照汤姆孙“枣糕原子模型”,当α粒子刚好从金原子外掠射飞过时,假定原子作用在α粒子上的力F持续一段时间t,。该力使α粒子的动量改变一个量△p,如图5。假定其与α粒子的原有动量p垂直,于是:

1910年底,卢瑟福对这个问题苦思了几个星期并经过数学运算后,提出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果:“只有假设正电球的直径小于原子作用半径,α粒子穿越单个原子时,才有可能产生大角度散射”。1911年,卢瑟福发表了题为《物质的α和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的论文,他在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和原子核概念。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中学教师乃至中学生能理解的史实和文本说明α粒子为什么能穿过金原子,通过研究和学习也发现,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应注意选择性,教材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相关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标签:;  ;  

为什么粒子能穿过金原子?_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