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小学校在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作了不少努力,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从实效上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德育的低效现象还比较普遍,表现在重形式、轻实效;重一般教育,轻内化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科学化研究和科学化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还需要再认识,再提高。
那么,德育方式主要有哪些?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灌输性教育。灌输性教育是显性的,是一种以直接的正面说理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灌输性教育就是介绍外部的道德要求,创设德育环境,树立道德形象和解说正确的道德价值,是德育工作的首要工序,是最基本的德育方式。就当前的灌输教育的现状看,无论在内容、范围、途径、方式以及种种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值得大家对如何搞好灌输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渗透性教育。渗透性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以及各学科的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教育。渗透教育是隐性的,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教育的。
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有其复杂性和广泛性。复杂性体现在外部的德育影响;广泛性体现在:一是德育内容十分广泛;二是学生道德内化结构是在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渗透性教育有十分广阔的用武之地。它在教育过程中只存在渗透的得力与无力,有效与无效,不存在无法渗透和无内容渗透的问题。现在之所以在有些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没有内容和无法渗透的问题,主要一是把德育内容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爱国主义或社会主义政治教育;二是对教书为了育人、教书必然育人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缺乏渗透教育的自觉意识。由于渗透性教育是隐性的,是以“言未喻而意在其中”的方式进行的,因而能够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和逆反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渗透教育适应性强,随机性强,因而就具有广泛性和经常性,能够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因此,不会或不能充分发挥渗透德育的教育功能,将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大损失。
3.养成性教育。养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校、班会及德育课程,以实践指导,榜样示范,然后指令学生于校、内外进行持久实践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从外部入手,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养成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从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依从,并在反复的实践中,从正、反(表扬与批评)、内外信息反馈中得到规范行为的价值体验,从而使规范行为向自觉接受的认同阶段发展,并逐渐达到对规范行为的伦理意义、作用的真心认识与体验的信奉阶段,形成自觉执行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相当持久的过程。因此,搞好养成教育必须要做到:一,明确要求,严格到位;二,善于指导,善于评估;三,常抓不懈,形成习惯。
4.影响性教育。影响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利用客观的影响源,通过各种中介途径,转变为德育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
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是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来自周围各方面的有意或无意的,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种种影响。影响的影响源总的可分为两类,即物质的和精神的。在教育活动中的影响源主要是精神的。它们通常有下面三种:(1)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家长、同学、亲朋等的榜样影响;(2)书报、戏剧、影视、舞蹈、美术、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传统观念等的文化影响;(3)学校和班、团、队集体,社会团体等的人际环境影响与教室、校园、住所、街道等的静态环境影响。
上述的种种影响源中,有的可能已成为活的、有序的影响而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已经在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有的可能还未被接受、未发生任何影响。我们教育者就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原理,善于筛选、过滤种种影响因素,善于及时地充分利用或创建组合具有教育影响的因素,使它们成为有序的德育影响;善于防止和消除不良影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疏导性教育。疏导性教育一般是随机地通过课内、课外等途径,运用说理开导或疏通渠道进行导向的方法、预防、矫正群体或个体的错误意识、行为或将群体或个体的错误意识、行为转化为积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疏导教育有正向疏导与逆向疏导两种。逆向疏导是一种机智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逆反原理,即是一个人的错误缺点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种逆反和厌恶的心情,从而回头反省,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缺点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于是恍然悔悟,痛改前非。
疏导教育也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破坏师生的感情,所以它是一种较好的德育方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逆向疏导仅用于个别教育,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教育者必须要掌握好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控制好范围、方向和分寸,同时,一见契机就要及时鼓励,及时转向。
6.体验性教育。体验有心理体验与实践体验两种。这里所说的体验性教育的体验,是指以实践体验为主,促进心理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
体验性教育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天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