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阅读与写作论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阅读与写作论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科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5)01-0101-04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步入全国重点大学的“金色桥梁”。中央民族大学的预科教育自1951年创办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与其他民族院校一起,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系,也为世界同类教育树立了典范。

一、预科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帮助文化基础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视野,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1984年3月30日)中强调指出:“实践证明,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需要,在高等院校举办民族班(分预科、专科和本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必要的、有效的步骤,要长期坚持下去。”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各种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较为落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民族地区急需一大批既懂本民族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各级各类岗位。为了加快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中央民族大学从1951年建校之初就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创办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预科创办初期,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逐步明确了预科的办学目的是培养边疆少数民族青年,通过一至两年的文化补习使预科生顺利地升入本院政治系或其他大学学习。招生对象主要是当年未完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边疆少数民族干部或子弟。当时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少数民族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从1957年开始,为适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先后开设了从初小到高中各种层次的补习班、文化班和医预班、地质班、地理班、气象班、电机班、机械班、水利班、外语班、干训班、政训班,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政工干部和技术人才。当时预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民族地区培养有文化、懂管理,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毕业后基本上哪来哪去,回到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多数人先后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另一类为年龄较小、且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补习高中文化知识后保送到本校或其他高等院校本、专科继续深造。

从1980年开始,民族预科正式成为大学预科,其任务是向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生的招生与本科录取同步进行,从当年参加高考的应届少数民族学生中适当降分、择优录取,对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最多可在当地最低录取分数以线下降80分。从此,预科教育主要形成了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为新疆等地区用民族文字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打好基础的班级,简称为新疆班,学制两年;另一种是为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招收的补习基础文化知识的班级,简称为全国班,学制一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分别制定了新疆班、全国班两套培养方案,规划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教学特色及改革创新

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既不同于大学本、专科的专业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教育的简单继续,更不是“文化补习班”,而是大学专业教育前的预备、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预科教学中始终坚持预中有补,补中有预,预补结合,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教学原则。

根据预科生学制短、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新疆班学生主要根据高考时考生类别及入学时的汉语测试成绩分成文、理班;全国班学生主要依据高考时考生类别及入学时的英语测试成绩分成文、理科高低班。按照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以2004级新生为例,4班、7班为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我们就采取了高起点、高标准,快速梳理、提升拔高和率先突破的原则;6班由基础较差的小少民族学生组成,教学目标主要是打基础,努力提升他们的整体水平,在英语教学上就是从低起点快速补进,每天早上提前30分钟进行早读,并适当增加辅导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重点,强化三门主干课程。经过50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2000年开始,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学习的原则,彻底改革了按中学模式设置的课程体系,重新建立了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为主干课程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我们针对三门主干课程,就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调整,进一步促进了预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大胆地将语文《阅读与写作》课进行了改革,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把课程内容细化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实用文写作,使之形成三门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既与中学衔接,又能在预科阶段拓展知识领域、熟悉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为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思路,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文科学生主要为他们将来的专业学习打好文学知识、写作能力及学习方法上的基础。

对《数学》课程的改革,以一元微积分为主线,带动初等数学的复习和提高,使学生获得一元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熟练的运算能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数学分析方法和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为升入重点院校本科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3.实施双语教学。新疆班学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根据近年来学生的特点,在汉语教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听力、会话、基础汉语、科技汉语、阅读、写作等汉语课程整合为《高级汉语》和《阅读与写作》两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教师的配备上,全部安排懂母语的教师任教,双语言、双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克服了本科专业学习时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此,一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预科教育的特点和预科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狠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通过班会、党课、报告会、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要求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提高适应能力、自理能力、自学能力、交际能力和人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强化主干课,双语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等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成绩显著,促进发展

50年的预科教育,成绩斐然。50多年来,预科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150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自1980年以来就有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民族,6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经过我校预科阶段的学习,直接升入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60多所全国重点大学、70余个专业继续深造。

预科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综合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既打好了文化基础,又提前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大学生活的能力,顺利实现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软着陆”,为本科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预科生与应届考生相比,较好地熟悉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素质、能力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有了较大的增强,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地位,升入本科之后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也相当大。如2001年以来我部预科结业后直接升入本校的学生为597人,其中45人获得了一等奖学金,257人担任各级学生干部,41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学生在各个院系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50多年来,预科教育不仅在人才培养,而且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预科教师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于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和科研工作。十多年来,不少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八五”教材重点出版规划中预科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了《代数》《新汉语教程》《古典文学作品选读》《阅读与写作》《汉语写作》《汉语阅读》等22种符合预科教学特点的教材。

中国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的广泛赞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这一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所接受。截止到2004年,全国举办预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由1980年以前的十几所民族院校扩大到大连理工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重点大学,乃至黄河科技学院、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大学,招收预科生的高等学校也扩大到150多所,年招生规模也从上世纪末的不足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8000人。

四、与时俱进,加快发展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和向大学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了适应并满足这一需求,教育部已决定从2005年开始试办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取得经验后还将继续举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这必将使中国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民族预科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指出,要“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认真办好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专科民族班教育”。

2002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要扩大预科教育规模,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加快预科教育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2月10日)也指出:“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院校扩大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和建设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将坚决贯彻国务院有关决定,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推动民族预科教育观念的创新,树立“规模、质量、管理、效益”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建设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预科教育的办学规模,积极发展预科教育,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预科教育在民族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收稿日期]2004-07-09

标签:;  ;  ;  ;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阅读与写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