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产权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产权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7)01—0143—04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在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更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发展的机遇。笔者从市场产权角度出发,分析了市场产权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作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有利于维护我国市场产权制度以及我国中小企业依据市场产权有效选择最佳的国际化经营路径:走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之路,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 市场产权的内涵
什么是市场产权?所谓市场产权是指一国中央政府对其所构建、所有、运作及管理的市场本身所拥有的排他性产权规则与制度安排。市场产权包括四个方面:市场所有权、市场经营权(使用权)、市场占有权(控制权)及市场收益权。狭义的市场所有权,首先是指一个国家对于其建立在领土主权基础上的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产权契约关系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市场产权制度安排问题,笔者在一些场合将“所有权”与“产权”视为同一语。市场使用权的界定主要解决市场上资源配置问题;市场占有权主要解决市场运行的结果——商品和劳务产出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问题;市场收益权主要解决国家市场产权在经济上的收益和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收益等问题。
目前,虽然国内外对产权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文献很多,但就我国经济学界来说,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把产权制度的内容看得过于狭窄,“把产权制度仅仅局限于企业制度上,似乎产权制度只是指企业产权制度”[1];第二,注重了对有形产权的研究,轻视了对各种无形产权的研究;第三,近年来开始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但在产权问题日益泛化的条件下,没有进一步拓宽对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视野,特别是只注重对微观产权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微观产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实现条件即宏观产权、“大产权”或“基础产权”——“市场产权”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市场本身也存在一个所有权即产权界定的问题。由于构建市场需要投入大量有形资本(如基础设施等);培育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体系),需要投入大量制度成本;运作及管理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相对于市场中分散的主体来说,政府无论是在信息量的获取,还是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状态方面都有着更大的优势,可以发挥信息的规模效益。但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可能免费提供,获取、改变、传输及发布必须付出成本,所以,市场存在产权属性。市场产权是一种稀缺物品,具有资本属性和排他性,且市场所有权收益具有可计量性和市场经营权具有可交换性特点,故市场存在产权制度与产权安排问题。
国家或中央政府是市场产权的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主体,市场所有权具有国家排他性,实行市场国家所有制[2]。第一,在一国市场组织内部,任何个人和法人组织都无资格代替国家或中央政府履行市场所有权主体功能。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支配权、占有权和收益权等;二是拥有与自身劳动能力相适应的个人财产权。个人市场力量的有限性和市场交换的等价性决定了“市场所有权”不可能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第二,“市场所有权”也不可能归市场内部具有竞争性行为的法人主体——企业所有。市场作为一种超越市场内部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组织,其本质是交易。市场既是一种集合各种经济主体的组织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凌驾于其内部各种经济主体之上的组织形式。在市场组织内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商品可供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以及买卖双方之间等充满着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为了通过市场交换过程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常常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削弱竞争对手或击败竞争对手,往往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市场所有权”。
另一方面,国家组织本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市场所有权主体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道格拉斯·C·诺斯把国家定义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需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3]。由于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国家作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他还指出:国家具有“暴力潜能”,这个“暴力潜能”范畴内涵丰富,它既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权等“无形资产”。国家的“暴力潜能”内似于企业拥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后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契约论者认为:国家本身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目的是为公民提供服务,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契约经济,国家的存在有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契约(合约)的实施。如果没有国家、企业之间的契约,交易费用相当高,过高的交易费用将使任何契约都失去意义。因此,国家所拥有“暴力潜能”以及为契约的实施提供法律、有效制度的特殊地位,赋予任何其他经济社会主体不可替代的国家本身这一组织机构至高无上的权威、特权、垄断权等特殊资源。而且,国家或中央政府是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建设最大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包括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虽然在有关市场体系与市场制度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最终依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产权安排及其制度约束。正是由于国家拥有这一特殊资源,并且是市场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建设最大投资主体,所以才能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市场所有权,并成为拥有市场产权的唯一主体。
二 市场产权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
(一)加强市场产权制度建设可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健全市场产权制度是以完善市场制度为基础,地方政府包括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虽然在有关市场体系与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后者的作用最终依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产权安排及其法律、制度约束。国家作为市场发动机的灵魂或主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内在与市场的其他任何经济主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或中央政府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唯一提供者。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加强市场产权制度建设,政府所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经济立法、政策制度安排,进而为中小企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国际化经营,为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政策体系。
1.建立市场主体法律规范系列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主体法律保护体系,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制定明确产权关系,确定中小企业主体组织形式及法律资格,规定企业财产、责任、权力、利益、风险、衣物等为内容的相关法律制度。其中,市场竞争主体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机构应在中小企业逐步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将有关部门涉及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成立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局。
2.建立市场运行法律规范系列
该法律规范是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运行秩序的规则,包括市场组建程序规则、进入或退出市场规则、价格形成及价格运行的规则、公平交易及平等竞争规则、发展联合及反对垄断的规则等。这样可以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清除长期存在于不同企业间的不平等待遇,尤其在市场准入、出口等方面,中小企业应该像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样被一视同仁。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从长远战略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且未来可能成长为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培育国际化经营新的增长点。
3.建立国家对市场运行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们包括符合政府转变职能、政企职责分开原则的调控规则,也包括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的规则和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的规则以及廉洁行政规则等。政府是市场产权主体,依据市场产权来调控市场,以税收的形式享有市场所有权收益,借此收益向具有一定规模、未来可能成长为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倾斜,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经营权和市场占有权。
4.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把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应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促进其发展
对具备自营进出口条件的中小企业,经贸部门应授予进出口经营权;对其他中小私营企业,则应组织它们通过专业外贸公司开展涉外经贸;对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应具体实行分类指导、协调和监督,支持企业外向性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分步骤在境外设立投资贸易咨询、国际营销和海外投资促进会等机构,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查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政策,采用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功能,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的服务,如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
此外,我国政府应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规则的修订与调整,使市场所有权原则应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则与制度安排,加快推进按照市场所有权原则重新修订经济全球化规则的进程。这样,国家在调控外资进入中国时,要求其不但要遵守一般市场进入规则,更要遵守我国国家市场所有权制度,切实做到市场让渡与市场分享的统一,以法律、制度保障市场与技术交换的对等性,进而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利于维护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经营权和市场占有权,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由此可见,国家作为市场产权的唯一主体,只有通过对市场经济运行建立相关法律,作出有效率的政策、制度安排,市场所有权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中小企业市场经营才能有序进行,市场占有权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市场所有权收益才能公平分享,这必然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可增强我国市场产权制度的维护能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在维护我国市场产权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降低企业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在国际竞争机制中成长,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展了企业的市场经营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的控制能力,维护了我国市场所有权安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小,市场经营灵活
现代厂商生产组织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中小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内部管理层次少,信息沟通方便,更易接近市场和用户,决策迅速,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根据顾客的意愿提供个性化产品,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易拓展市场经营范围,获得更大的市场经营权。如在欧元纸币投入使用前,浙江的一家中小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欧元区内的居民需要新的票夹,因为欧洲人原来的钱包放不下新的纸币,于是该企业抢在很多大公司之前,生产新规格的票夹及时投入欧洲市场,取得了很大成功,从而获得了欧洲市场经营权和市场占有额[4]。
2.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在国际大市场中,大企业广泛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然而,在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限制,大机器工业的优势难以显示出来,中小企业的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而且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少,易于节约管理成本,因此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成本则低于大企业高度自动化机械体系的产品成本。此外,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生产方向调整灵活,在国际市场经营的竞争中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占世界市场的70%以上,在欧洲市场每只卖2欧元[5]。这种以低成本竞争策略,取得了国际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性强,拥有适用技术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其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将科技转换成现实生产力耗费的时间少,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很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还拥有不少适用技术,如传统技能技术,小批量的制造技术,加工手段无法用机器替代的技术等。这些适用技术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增强了实力,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权。比如,安徽省有一家医药化工厂,他们重视技术创新,潜心研究出用玉米发酵生产医药用优质柠檬酸的工艺,不仅使每吨成本降低了2000元,产品还打入了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应接不暇。现在,该企业柠檬酸的产量居世界第3位,年创利润5000多万美元,已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医药化工集团[6]。
4.市场特色经营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可以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获得某种领先地位,从而使自己在一个细分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正所谓“小而精、小而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中的优先地位[7]。中小企业的特色经营一般用于那些反映消费者偏好变化、差异程度很大的产品,或是需要一些特殊资源的产品。这种特色经营形成产品差异化,一方面使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规模经济实力,通过研究开发、购买专利、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进一步扩大产品差异化,形成市场占有率和差异化之间的良性循环。特色经营战略一旦占领市场,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进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经营权。比如,广东顺德的许多五金配件厂的产品很不起眼,有些是家具上用的,有些是箱包上用的,可是其产品具有特色,于是把生意做到了欧美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8]。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把市场经营权(使用权)由国内拓展到国际,提高了市场占有额,强化了市场控制权,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收益权,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更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市场所有权安全。
三 市场产权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内向型国际化选择的重要依据
(一)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的含义
内向型国际化即在本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面向全球进行国际化竞争的阶段,包括进口、购买专利技术、国内合资合作、补偿贸易、加工装配、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等形式,具体方式有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行业整合等。外向型国际化主要包括产品出口、对外投资、许可贸易、国际分包工程、海外合资、海外合作经营、建立国际战略联盟等市场进入方式[9]。
2.二者之间的关系
内向型国际化是外向型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外向型国际化准备阶段。企业应该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外向型国际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容易迈向全球,原因是他们已占有本国市场大部分份额。因此,强调内向型国际化实际上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实施外向型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企业国际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走出国门,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芬兰学者威尔士在《国际化中的内外向联系》一文中认为:企业内向国际化过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将决定外向国际化的成功。
(二)市场产权是内向型国际化选择的重要依据
1.我国市场所有权优势
2002年12月9日至10日,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回旋大,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如何认识、利用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是理论研究方面进行的大胆创新。一位西方学者曾尖锐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失去市场比失去领土的后果更为严重,占领市场比占领领土能享受更多的好处。从理论上讲,“市场所有权”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从实践讲,把中国市场所有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意义重大。虽然市场有无国界趋势,但市场所有权与经营权有国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其最大的优势是市场所有权优势,把市场所有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市场经营权的扩张,即产品与服务市场占有率或占有份额的提升等。
当前,外资企业已经意识到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五湖四海的企业纷纷前来“抢滩”,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挺进我国,在我国直接或者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10]。这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的我国民族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比如,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我国轻工业、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2.依据市场产权,内向型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我国存在着众多的中小企业,据统计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虽然经营方式灵活,但由于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时间不长,对一些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运用不太熟悉,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形式缺乏了解,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受各类企业挤压的影响最大,而到国外办厂、合资经营,又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在国内市场,中小企业对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政策、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外企了解更深入,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外企较低的交易成本。同时,国内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市场收益保证,这是对其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有力支持。因此,依据中国市场所有权优势,把市场所有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中小企业在不具备外向型国际化的能力情况下,针对外资大举进攻,抢占中国市场经营权、市场占有权和市场收益权这一严峻形势,走内向型国际化的道路,是当前最佳的路径选择。在国内,通过有限让渡市场经营权与交换技术的对等性原则,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注重创牌、贴牌战略和集群化生产等方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本国市场迎接来自世界的竞争,占领本国市场、扩大本国市场经营权,就是扩大了国际市场,因为我国本身就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本国的市场所有权安全,也就等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了国家经济安全度。
收稿日期:2006—10—2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市场产权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批准号:05JA790084)。
标签:产权理论论文; 产权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收益权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法律主体论文; 法律规则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产权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