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看中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批准中国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这是WTO和多边贸易体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时刻。由于中国的加入,WTO提升了自身的信誉度,成为了真正的“世界”贸易组织,得到了全球学者、经济学家、商业领袖和外交家的高度认可。这是一次比较艰难的胜利,从申请复关到加入,前后经历了漫长的15年。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加。在中国投资设厂的跨国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状态,而中国的强劲需求为这些经济体的复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加入WTO对全世界来说是互利共赢[1]。入世十年来,中国自身的经济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一)入世加速培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市场体系
入世要求中国按照WTO规则,承诺降低关税或采取非关税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市场准入,按照国际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在货物市场开放的同时,服务贸易市场也在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入世十年来,中国已经逐渐分阶段开放了金融服务、保险、电讯、零售与批发、旅游、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在金融、房地产、劳动、技术和信息等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从而进一步加速培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市场体系。
(二)入世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入世十年来,按照WTO相关规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完善并确保贸易政策法律法规透明和公平;对所有成员实行非歧视待遇,给予外国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国民待遇,并努力实现对外国服务及投资的国民待遇;提倡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制止恶性竞争,并有效地管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使得货物、服务、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措施逐步规范,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入世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WTO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贸易体制,以促进各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中国入世后,整体上实现了改革与开放的良性互动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
二、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加入WTO以后,中国形成了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获得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从过去主要以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转向以发达地区为主,东、中、西部并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对外开放的领域从过去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变为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协调进行的对外开放,农业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的各种限制,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及军事工业外,全面放松了对外资的准入限制,扩大了对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逐渐取消了地域及股权方面的限制,加快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格局,加快了建立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步伐。
(二)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
今天的中国与刚加入WTO之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加入WTO以后,中国贸易增长迅猛,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入世十年来,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市场中的一员。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关税平均水平从加入前的15.3%降至2009年的9.8%,并按时间表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彻底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在服务贸易方面,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并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为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为建立符合WTO要求的法律体系,中国累计清理了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先后三次接受了WTO的贸易政策审议,回答了60余个成员提出的近3700个问题[2]。进口许可证和数量限制已经大幅度下降,在1980年最高的时候,50%的进口商品需要进口许可证,2001年加入WTO后已经下降到4%。2005年政府取消了所有的许可要求。
(三)为中国走向更加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和现实一次次地证明,当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时候,就是中国强大的时候;当中国关闭大门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落后的时候。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通道。到了唐朝,当时的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600多年前,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非洲东海岸,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文化及先进技术。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泱泱大国沦落到了挨打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前,除了政治的因素,应该说对外的封闭也是导致中国经济滑入崩溃边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无数事实也告诉我们,中国需要更强大、更开放、更公平的贸易体系[3]。加入WTO是中国走向更加强大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保障
(一)WTO提供的基本规则和制度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WTO的许多好处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分析方法计算,因为一些基本原则已融入整个体制,上升到制度保障的层面,使各成员国的企业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客观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和贸易,从而规避因各国贸易法规、政策的巨大差异而导致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加大的危险。更重要的是WTO的规则努力使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地利用各国的资源。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总体上看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4]。
(二)贸易自由化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制度因素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于经济贸易的自由化。那些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甚符合甚至相抵触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之中。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对经济增长并不具有系统性的影响[5]。政府干预所带来的部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而且,很容易被日益扩大的教育、技术和实物投资效益所抵消。2001-2005年中国进口达到2.2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8%。1990年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这一趋势在2000-2005年得到加速发展,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160%,而同期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仅仅增加了10%。而且,中国也是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国内市场,贸易依存度达到60%以上的经济体,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WTO倡导贸易自由化,为改革继续进行提供了外在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加入WTO是1979年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部分,农业是最先开始改革的部门,随后,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贸易和投资。加入WTO与国内的改革进程是分不开的。开放货物、服务、经营理念、人员和资本流动,使中国经济充满了活力,新思想、新工艺和新技术纷纷跨越国界涌入中国。开放使数以万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加入WTO能够给中国带来很多好处:更便利地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享受WTO成员的权利,利用争端解决制度问题,进而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者。改革的进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内在阻力的影响,而加入WTO能够巩固国内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外部动力的方式将改革开放继续推行下去[1]。
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影响力全面提升
(一)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入世后得益于开放的经济政策,中国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2000年中国GDP规模是9.92万亿元,2001年达到10.97万亿元,2006年达到21.19万亿元,2009年已经达到34.05万亿元。2009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7%,超过了美国的16%,使中国恢复了1840年之前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6]。见图1。
图1 1990-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趋势
(二)贸易规模快速提升,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势头迅猛。2000年中国出口额为2492亿美元,2008年达到1.43万亿美元,2009年仍然达到1.2万亿美元,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额已经达到1.42万亿美元。在出口迅速扩大的过程中,中国的进口也在迅速增加。2000年中国进口额为2250.9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1万亿美元,2010年前11个月进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25万亿美元。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7]。见图2。
图2 1990-2010年中国进出口额变化趋势
(三)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涉外税收增长迅猛
入世的时候,有人担心关税降低后可能会导致涉外税大幅减少。入世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涉外税收大幅度增加了。2000年财政收入规模是1.33万亿元,2009年已经达到了6.85万亿元,其中涉外税收收入占1/3左右。以关税收入为例,2000年关税收入是750.48亿元,2008年关税收入上升到1 769.95亿元,受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下滑影响,2009年中国关税收入为1483.81亿元。中国关税十年翻了一番[8]。见图3。
图3 1990-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和关税收入变化趋势
(四)黄金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应对经济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1990-2000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一直保持在1267万盎司的水平,入世以后,2001年黄金储备增加到1608万盎司,2002年增加到1929万盎司,该储备规模一直保持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黄金储备迅速增加到3389万盎司[9]。
入世之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 000亿美元以下,2001年达到2121.65亿美元,随后各年度大幅度增加,到2009年已经达到2.4万亿美元,10年增加了10倍[10]。当前可能有学者认为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带来很多问题。这种观点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应该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涉外经济政策体制,在资本账户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为了在获得开放利益的同时抵消开放带来的风险,就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大规模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这与入世后增加黄金和外汇储备的预防措施是分不开的。
五、在多边贸易规则引领下对外经贸关系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并平稳发展
WTO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进行,并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案,从而在其成员间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以避免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使各国通过贸易而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因此,WTO贸易体制的核心就在于在各成员之间创造和强化经贸合作的信心和意识,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谈判,在完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各成员均按相同的规则处理贸易事务,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如果说前20年开放是被动的,更多的是侧重于引进来的话,那么入世十年来,中国的开放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主,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在多边贸易规则的指导下平稳运行。
例如,中美经贸关系走入了正常轨道,双边关系按照WTO规则正常运行。美国愿意在多边领域,按照WTO规则处理原来在双边范围内处理的贸易关系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为了确保中国履行WTO承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每年发布中国履行WTO承诺评估报告。美国总审计署对于该评估报告进行再评估,确保美国相关部门组成人员具备监督中国履行WTO承诺的能力。不过美国总审计署也承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评估报告很难对中国履行WTO承诺的真实状况做出系统性的评估。由此,可以判定,美国对中国履行WTO承诺的年度评估其实更多的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很难达到实质性的预期效果。毕竟现在中美在WTO规则下进行贸易,美国很难通过单边制裁的方式对中国施加影响。中美同为WTO成员,双方都必须以理性、合规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分歧,获得属于自己的公平收益。
六、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一)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安全水平整体上得到提升
入世十年来,中国在粮食安全、就业安全、金融安全、市场安全、能源资源与环境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安全等领域,在整体上得到了改善和提升。这说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了全球化之中,经济安全形势得到明显提升。这进一步证明开放与经济安全是有机统一,和谐并存的,中国完全可以在进一步开放的状态下,提升本国的经济安全水平。
因此,中国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充分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的经济利益。当前,应该密切关注粮食安全、就业安全和金融安全等领域存在的隐患。在开放中提升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政府行政行为能力以控制经济风险。
(二)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巨额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为中国经济的开放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为确保各项涉外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衡量中国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都得到了显著改善。2000年中国外债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三个指标分别为9.2%、13.5%和52.1%,2009年这三个指标已经分别下降到2.9%、8.7%和32.2%[11]。
事实证明,加入WTO以来,中国扩大开放以后,其经济安全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经济运行更加安全了,除了出口市场安全、资源安全存在隐患以外,整个经济安全程度明显提高了。
七、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参与全球治理的实力已经具备
从全球经济格局看,中国经济总量2005年超过了英法,2008年超过了德国,2010年已经超过了日本[12]。以不变价格计算①,2020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13]。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获得了更多的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其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G20峰会、气候会议等国际多边治理层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利用这些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高举发展和共赢的旗帜,提升了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以及提出重大议题和替代性议案的能力。中国大力倡导发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性作用,以全新的观念,综合系统性的方案,促使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之中。WTO欢迎强化南南合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伙伴[14],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谋取更多利益,从而提升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另外,自然资源、稀缺资源贸易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可以巧妙运用相关领域的优势,提升自己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影响力。
(二)中国开放程度提升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的实力还来自于自身的开放程度,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墨西哥相比,中国的关税水平是最低的,中国的贸易壁垒是最少的。而且,中国进口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这是衡量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1978年这一指标为5%,2009年超过30%,是美国的两倍、日本的三倍。比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要高。世界上只有一些小型的开放经济体,例如韩国和中国的台湾才具有如此高的进口比率。而进口的增强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实力象征和谈判筹码。
(三)中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秩序调整
国际制度,指的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历史已经表明,那些最终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国家,往往把自身的利益界定为国家利益和一部分的国际利益的总和(暗含互利共赢的思想理念),也就是说,大国的利益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际社会的要求,这是国际责任加国家利益。大国要承担一定的国际特殊责任与义务,这意味着一个主导国要维护其地位,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把国际责任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方面。大国成长中的国际责任对于国际善治是有意义的[15]。
中国已经认识到大国之所以称之为大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国际规则的形成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意志和主张。而话语权与决策权的基础除了自身实力以外,就是提出重大国际性议题的能力。经过入世十年的历练,中国这方面的能力已经明显增强。中国作为正在迅速成长的全球性大国,开始在国际制度的构建层面有所作为,从根源处入手,在国际体系变革、塑造大国形象、体现国际责任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构建以互利共赢理念为核心的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的体制机制,为参与国际体系变革提供准确的评估。
(四)多哈回合谈判给中国带来了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机遇
成功的多哈回合能够给中国提供稳定和可以预期的全球贸易环境,为中国带来10-15年的平稳经济发展期。多哈回合所谈判的贸易机制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基于多边规则的贸易体系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来抵消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困扰。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成员之间存在上升的趋势,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个开放和强大的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是保护中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没有多哈回合的成功和运行良好的WTO体系,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者中的一员。强大而有效的WTO体系与中国长期的对外政策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倡导建立和谐世界,支持多边主义,是中国的长期对外政策。WTO的成功就是多边主义的成功,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
多哈回合谈判确保其他成员降低重要制成品的关税税率,符合中国的基本利益。在农业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粮食净进口国,多哈回合能够帮助中国以相对稳定和合适的价格获得足够多的粮食进口。与此同时,多哈回合谈判,给中国提供了保护部分敏感农产品的机会,这样有利于确保农业部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削减发达经济体的农业补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生产。在反倾销措施谈判上,严格规范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也符合中国的利益。服务市场的开放,能够促进中国服务业部门的经济繁荣,例如,银行业、通讯服务、保险、运输服务业等。贸易便利化规则谈判的成功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出口。总之,中国能够从多哈回合的成功中获利,多哈回合谈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带来了重要机遇。
八、社会法律、规则建设效果显著
WTO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证法治,而不是让实力和权力主导国际贸易。法治是WTO的一个基本原则。WTO既是调整成员之间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也是进行贸易谈判和对相关法律框架进行修正的专门场所,同时又是依照有关法规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在中国的入世承诺中至少有60项承诺明确涉及中国需要颁布、废除或者修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除此之外,承诺还涉及透明度、司法审查、法律的统一实施、非歧视待遇等。这些规则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政府有决心履行WTO承诺。在适应WTO规则,履行入世承诺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明显增强。这是走向法制社会的重要一步,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可以说入世加速了中国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整个社会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中国社会的开放意识明显增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关联程度明显提升,出口产业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产品在不同的地方进出口、组装、加工、销售等),很难严格区分某一产品的真实原产地,国际统计委员会在2010年也修订了部分货物和服务贸易统计制度[16]。在这种形势下,就要以更加开放和更加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贸易。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进步方面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一些国家已经在全球化中获得了显著的利益,另一些国家则因自身经济的失败和社会政局的不稳定造成了恶果。这说明全球化带来了政治和社会的挑战,要想从全球化中获取收益,就需要建立完备的制度和社会发展体系来应对进一步开放带来的变化和风险。与其它成员相比,中国社会的开放意识比较强,主要反映在中国社会和公众对待全球化,尤其是对待贸易的问题上,态度是坚决支持开放的。中国不存在系统的反全球化和反对贸易的群体。不存在影响贸易的贸易保护主义利益集团。入世十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深入,开放的意识更深入人心,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在高度开放的社会体系下看待全球化问题。
十、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三农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一)入世加速了农业的国际化进程
入世加快了中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步伐,使中国农业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改革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让农民有更多迁徙和择业的自由,使占中国总就业人口48%的农业人口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入世还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程度,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降低农产品关税,规范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支持措施,加大了政府对农产品研发以及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显著提升,个别农产品对外依赖程度加大
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长十分迅速,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9.7亿美元,2009年已经增加到923.3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见表1。
美国、巴西、阿根廷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2009年中国从这三个国家进口农产品达到259.71亿美元,仅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就高达140.29亿美元。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是中国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2009年共向这三个经济体出口农产品161.85亿美元。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以后,大豆进口迅速增加。2000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豆22.7亿美元,2009年大豆进口规模已经达到187.91亿美元,实现贸易逆差185.46亿美元。进口年均增速达45.1%,增长速度比较快。对国外大豆市场的严重依赖,使得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安全问题比较严峻,外资对整个食用油行业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对此问题应该有所觉察,并采取应对措施。这一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没有利用WTO开放市场的机会做好大豆种植行业的调整带来的。见表3。
棉花的进口规模也越来越大,2000年中国棉花进口1.37亿美元,2009年已经达到22.12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70%。对国外棉花的依赖,导致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持续性明显降低,缺乏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对各个环节的资源调配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利用市场开放的机会进行行业整合,是该行业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的一段时间应该从棉花产业入手,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新整合,以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的竞争。见表4。
(三)入世十年来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加入WTO以后,中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直接财政的支持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培训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鼓励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改善农村面貌。扶贫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自2008年开始,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农村人口将享受扶贫支持,按照这一标准将有4007万人接受这一扶贫项目的支持[21]。2011年贫困标准将上调到年收入1500元,预计将有1亿人享受扶贫政策的支持。入世十年对农业的支持是以前20年的总和。祁丹丹、王青依据2001-2009年统计资料,应用洛伦兹曲线和五等分法分析发现,入世以来我国各省份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城乡收入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特征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出现下滑势头,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涨[22]。
十一、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对政治、安全和军事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实中经济体系的变革进程明显加快,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入世只是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公平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机会,机会能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方面取决于经贸政策、产业政策领域的调整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在政策和环境的调整过程中,及时转变自身经营方式,获得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
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角度来看,开放程度的加深,从总体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中国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主流,但也对世界市场和资源有了更强的依赖,中国更加迫切地需要有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环境;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为世界经济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而积极贡献的同时,其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巨大规模也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竞争甚至威胁,进而影响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以加入WTO为起点,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正是应对这一系列国内外挑战必须实行的重大战略。我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包括WTO在内的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并以此为基础,为全面参与国际体系进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注释:
①以现行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与别的国家相比情况如何将取决于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届时中国人均GDP将与拉丁美洲、土耳其和马来西亚目前的水平大致相当。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即经购买力调整后,中国的人均GDP将是美国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