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创新武警院校教育的几点思考
杨高峰,鲍江涛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 武警院校是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随着武警部队任务的拓展、武器装备和新型(质)作战力量快速发展,如何满足部队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求,是新时代武警院校教育发展面临的实现挑战。本文以习主席“三个面向”军事院校教育思想为指导,从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学员潜能和释放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教育院校供给侧改革,探讨了创新武警院校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武警院校;供给侧;改革
习主席深刻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突出强调“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武警院校教育作为武警部队建设人才的重要供给侧,其满足人才需求的属性与经济领域的市场供求的属性具有一定相似性,因而可以借鉴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理论,着力加强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摸索出武警院校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就必须了解武警院校教育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创新院校教育,培养特色人才。
一、当前武警院校供给侧现状的分析
院校教育需求方一是学员,二是部队,这里存在两对供给关系,在校期间,学员是院校教育的需求方;毕业后,学员成为院校教育的产品,基层部队则是需求方。作为“供给侧”一方的教育院校,当然希望同时满足学员和部队的需求,即通过向学员提供能力素质生成所需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进而向部队输送特色人才。然而事实上,高品质的供给因其能有效满足需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导致供给不足或结构性供给不足;低品质供给因其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而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导致供给过剩或结构性供过于求。[1]对照习主席提出的“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军事院校教育思想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武警院校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三种结构性矛盾。
(一)“面向战场”不够,导致的教学供给与学员期许结构性供给过剩的矛盾
院校教育要“面向战场”,是由军事教育本质所决定的,实质就是解决好教育训练实战化的问题。军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能打胜仗的人才。面向战场更加鲜明地强调“为战教战”,一切按照战斗力标准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开展教育训练改革和实践,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由于面向战场不够,学员渴望在院校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回到部队能够学以致用。但教育院校在学历教育强大的惯性下,没有将学历教育院校的培训“出口”与部队的训练“入口”有机衔接起来,对教学对象的需求研究不够,课程教学内容横向融合不够,岗位实践要求和经验没有及时充实到课程、教材建设中。提供的课程内容虽然优质,但量多,且相互独立,封闭,重叠冗余。因而,教员普遍感觉学时太少,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学员普遍感到有效信息少。加之,教学方法和组训方式没有及时转变,无法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有效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教学内容处于“供过于求”状态,显得“过剩”,出现了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矛盾。
(二)“面向部队”不够,导致的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院校教育要“面向部队”,是由部队建设对军事人才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实质就是解决好部队需求与军校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部队作为需求侧,追求付出最小、收益最大,普遍希望毕业生一进入部队就能马上使用,或者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胜任本职岗位,即在付出一定的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化。这种“经济人”本性,使得部队普遍期许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优秀”或“优质”。这种期许显然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如果院校教育不紧跟当前部队改革实际,准确把握新质战斗力生成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就难以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加之院校适应部队的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容易导致“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组训、教育、管理能力比较弱,难以胜任本职岗位。”[2]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院校培养的特色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而显得“紧俏”“紧缺”“不够”,出现了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
(三)“面向未来”不够,导致院校教育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需求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院校教育要“面向未来”,是由军事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实质就是解决好当前人才培养与未来战争发展的关系问题。军事教育必须不断适应世界军事领域新动态、作战形式新变化、武器装备新发展、战争准备新要求,放眼未来、面向未来战争培养和造就大批未来型军事人才。“面向未来”不够,导致一些军队院校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充分发挥院校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重要使命,不能站在前沿、冲在一线,下好先手棋,掌握军事创新的主动权,也就难以适应部队改革建设新的实际,确定现代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追赶满足部队需求向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院校教育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需求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回归结果中,人口规模与三大城市群居民用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岭回归系数看,人口规模平均每增加1%,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居民用电量分别增加 0.230%、0.303%、0.323%。由于三大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此自各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大量转移至这些地区。由于能源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群的各项生活消费规模扩大,致使城镇居民电力消费总量不断增长。
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既有上级领导部门如体制机制、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政策、招生规模等,也有学员和基层部队需求侧的。武警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院校内部因素和院校自身可以控制的环节,试着进行梳理和探讨通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加强武警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
如果部件任务ti,,tk可并行执行,则将其视为一个虚拟任务tg(如图21中虚线框所示),即tg=ti∪∪tk,则有:
(一)加强院校供给侧改革是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要求
加快建设一流武警院校、创办一流军事教育、打造一流军事人才方阵,以强大的军事人才优势推动武警部队的创新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警院校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习主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武警院校在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理论积淀厚实、知识技术密集、人才资源集中、思想交流活跃等独特优势,对部队建设所起的作用更持久、影响更深远。武警院校必须抓住新一轮军队院校改革的契机,认清发展的宏观背景,把握部队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从供给侧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才能牵引助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释放武警院校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应有活力。
政工职能帮助构建和谐企业,帮助企业内外部和谐统一,推动企业稳定向前发展,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所表现出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是因为和谐企业的构建需要以人为本,可是人都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思想完全满足不了时代进步带来的观念改变,两者之间不断加剧的冲击,矛盾问题就表现出来。因此,企业要跟随时代潮流,通过创新改善传统思想,帮助企业在各项工作当中和谐持续地经营发展下去。
(二)加强院校供给侧改革是提升武警院校办学效益的现实需要
毕业学员是学校的“产品”,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质量都会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反映出来并影响部队,形成院校的品牌形象。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培养特色人才是实施特色办学、提升院校竞争力的根本。当前,武警院校正在稳步推进“新三项工程”,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武警院校可以从自身办学定位、目标等出发,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师资结构,更加有效地对接任务部队对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需求,加大应用型特色人才和新型(质)作战人才培养,提升学院的知名度,使人才培养得到部队普遍认可,增强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在院校改革已经尘埃落定,武警部队建设稳步推进之际,武警院校若能坚持“三个面向”有效开展供给侧改革,就能进一步厘清发展的目标定位,优化学科、师资结构、提升办学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对院校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加强院校供给侧改革是增强武警院校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武警教育院校办学效益,是指对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实施过程转化为军事人才素质,进而生成军队战斗力的实际程度。[3]加强武警院校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透彻分析了解同类院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自身状况,从而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4]。实施教育的“优化组合”,减少损耗,实现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武警教育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内涵包括“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2]在办学投入规模稳定的前提下,从供给侧入手,把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弄清楚,把需要把握的可控环节和可行措施研究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育人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推动院校内涵式发展。
三、从供给侧改革推进院校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方法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的关键,旨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本工程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了符合本工程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还采取了以下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一)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抓手,搞好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
将供给侧改革所要改的供给要素,如学科、人才、场地、数据等,纳入改革整体设计中,予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加强供给侧改革应继续以学科工程、人才工程和数据工程为龙头的“新三项工程”为抓手,主动优化学科设置、教员队伍、训练设施等要素的配置。一是将抓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来抓,巩固发展各武警院校的优势学科,大力培育武警执勤、党的创新理论、武警基层政治工作、武警基层管理、无人机等新兴学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学科供给。二是将人才工程作为“支柱”来抓。加大文职人员的招聘,建强基础教学力量,用活干部交流机制、创新教官制度。重点要调整配置高水平一线教学人才,内部调整充实战术、勤务等骨干课程教员、加大军事类课程教官的选调名额;走开学员队干部与教员双向交流的路子,把会带兵、能组训、善管理的优秀学员队干部交流到教研室。在重大的教学科研活动和演训活动中摔打锤炼学科骨干。培养一支多元化素质过硬的教员队伍。三是将数据工程作为重要“资源”来抓。充分发挥云技术和MOOC(慕课)平台作用,运用“互联网+”的新理念,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接部队作战训练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发教学课程、想定作业、数据管理等软件,丰富教学训练信息资源,为开展网上教学训练创造条件。
(二)以补齐发展短板为突破,明确供给侧改革的主发力点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对指挥员的要求更高。武警院校要紧贴部队需求,以培养部队亟须的能指挥,会组训,善管理的初级指挥人才为牵引,切实补齐短板,带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一是加大实战化教学,弥补实战指挥能力的不足。按总部要求继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通过盘活院内训练设施,广泛开展实战化训练;依托扩建的校外训练基地开展驻训,构造逼真的战场环境,突出勤务实案化训练和战术实战化训练让学员在一地多情、一情多法的训练中熟悉任务、环境、指挥协同及行动方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弥补组训能力不足。平时的教学中,精讲多练,锻炼学员的组训能力,积极协调争取承担地方高校的军训工作,让学员在组织军训的实践中提高组训能力。三是转变学员管理模式,弥补管理能力不足。用好模拟中队的载体,发挥模拟骨干的作用,让学员管理学员,既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又让学员在实践中破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能力。
(三)以激发学员潜能为核心,强化供给侧改革的质量特色
武警部队遂行任务多样,如果不突出任务区域部队的特点,面面俱到,必将出现教学内容冗余,加重学员学习负担,同时,又使得培养的人才水土不服,影响办学特色的形成。因此,中级任职教育院校进行供给侧改革,要挖掘任务区域部队的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做好特色设计。一是聚焦任务区域部队核心任务,压缩教学内容。立足各自任务环境,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删节压缩冗余重叠教学内容,减轻学员课程学习压力,将人才培养的“本色”化为服务任务部队的“特色”,体现优势。二是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按照理论学习、战例研究、想定作业、综合演练“四步法”规范实践教学,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开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三是完善军事比武平台,提升能力素质。通过优化课程、更新教学模式,减轻学员学习负担的同时,采取基础体能和基础科目全员参加综合评比,组训能力随机抽评和作战指挥推荐评比相结合的比武竞赛模式,用军事比武竞赛这个贯穿学员培训始终的平台,拓展学员安全执勤、高效处突、反恐制胜等核心军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员遂行任务的实际能力。
(四)以释放内生动力为重点,提升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动能
武警教育院校要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除了借助外部压力外,更为主要的还是善于发掘内生动力。一是凝聚改革共识,催生发展动力。要统一全院官兵对供给侧改革的思想认识,凝聚他们的热情;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只有在学院层面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才能通过内生动力的释放,寻求突破、实现创新、强化特色、凸显亮色。二是强化监控反馈,提升内部活力。有效检验供给侧改革的成效。要建立改革要素动态监控机制,通过部队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改革措施和内容,加强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环节的监控,并把监控情况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环节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三是融合攻关智力,激发创新潜力。在军委、武警部队两级管理体制下,处理好集中统管与自主办学的关系,院校内部要合理划分院本部与分校区(基地)的功能,促进资源整合,形成整体育人优势。适度前瞻部队发展趋势,以服务部队服务教学为导向,不同教研室、学科之间的互助融合,重点研究作战指导、作战样式、战法手段上和重大现实问题对策,不断推动科研学术创新,发挥院校智囊团、创新站和智力源作用,切实以科研促教学、促战斗力提升,为院校的长远发展增添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武毅英,童顺平.探寻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J].高职教育,2016(5):137-141.
[2]习近平.在听取国防科技大学工作汇报后的讲话[R].2013-11-5.
[3]蒋凯辉.关注任职教育培养效益推进任职教育深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47-49.
[4]田小利.对武警院校实施“特色办学”的前瞻与思考[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10(9):15-17.
Reflect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People's Armed Police College Education from the Supply-side
YANG Gaofeng,BAO Jiangtao
(Officers College of PAP,Guangzhou 510440,China)
Abstract: People's Armed Police college is a crucial sourc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PAP.Alo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missions,rapid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and new combat forces,it has become a real challenge to satisfy the high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This essay,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Three Orientations"for military college education,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to enhance college supply-side reform from four perspectives:optimizing elements allocation,amending developmentshortcomings,stimulating cadets'potentialand releasing inner motivation,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innovating People's Armed Police college education.
Keywords: People's Armed Police college;supply-side;reform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J
文章编号: 2095-2384(2019)02-0040-05
收稿日期: 2019-03-12
第一作者简介: 杨高峰(1980-),男,湖南祁阳人,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战术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武警分队战术教学,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穆 静)
标签:武警院校论文; 供给侧论文; 改革论文;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