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探索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_王立敏

落地生根:探索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_王立敏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省 常州市 213300)

摘要:从“知识时代”走向“素养时代”,正在成为今天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表明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人我们要常常反思这样几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前历史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涵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途径

一、叩问历史教育的目的

任鹏杰老师曾这样说:“教育的灵魂在于价值‘引领’。也就是说,从根本上看,教育应能帮助人明辨‘应该’和‘不应该’,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能够促成人们(进而世界)的良心、良知、良行”。

著名的西方现代哲学家、思想家尼采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中曾这样写到:“不是服务于纯粹的认识,而是服务于生活”。尼采的历史教育服务于生活,也是阐明历史教育在为人的成长服务。

2017版的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历史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服务学生的人生,是从过去挖掘学生成长的力量。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育目的的落实还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被忽略。

二、反思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考核就是考试,而目前的历史教学内容庞杂、课时有限,所以有些历史课堂基本是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背什么,学生自己不会消化和内化历史知识,大大减少了学生感知历史真实、体验历史魅力的机会。 研究历年高考,研究高频考点,会发现高考中考察的知识主要是历史骨骼。所以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只关注主干知识的构建,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历史课堂沉闷和学生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将知识体系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出现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就不知所措。

三、落地生根,探索涵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一再研读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史料实证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大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样的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科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堂中渗透,浸润。

(二)探索历史学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1、用《课程标准》引领历史教学,深挖学科素养

每一个重大史实都自然地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而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深挖出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第一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想,只有我们老师首先挖掘出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学科素养,才有可能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挖掘学科素养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老师本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2、用教师的专业素养润泽历史教学,培育学科素养

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也要求教师本身还要具备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教养。

对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代暴君”,这一历史争议由来已久的问题,李惠军老师大量引经据典。向学生详细交代了秦始皇是“暴君”一说的由来,引导学生追问“暴君”说之标准,进而挖掘出“暴君”说之疑点。这些材料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深化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3、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历史教学,渗透学科素养

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历史教学是教师成功渗透学科素养的关键。

例如:为了探寻辛亥革命的时代使命,引用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中外历史大事件坐标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中国的处境和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都要求这场革命的肩上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4、用多重史料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深化学科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重史料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对史料进行辨析并以此作为证据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公民必备意识——证据意识。

例如: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之一的表述是:“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里的“逐渐”怎么解读?学生很难理解,比较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补充史料。这样处理既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深化了历史解释素养、涵养了史料实证素养,又培养了学生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

5、用教学立意统领历史课堂,涵养学科素养

教学立意是教学的统帅和灵魂,决定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用教学立意引领历史课堂能有效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素养。

在教授 《抗日战争》一课时,如果简单地构建线索,罗列知识点,固然可以完成知识层面的教学任务,但是人文层面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被忽略掉了。所以我确立了“爱国主义”作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并选用抗战家书的方式带着学生一起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和远方,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说到,(史实)“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就像所有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缄默无言的残渣瓦砾一样,只是作为认识历史关系的源泉,即中介材料。”我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挖掘这些残渣瓦砾中的有生命气息的东西,营养学生,立德树人,促其成长。顶层设计的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地从精神层面引领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学生一起挖掘历史学科的学科力量。

参考文献

[1]任鹏杰.由营养到素养:历史教育有很多事要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9)

[2](德)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北京出版社2010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作者简介:王立敏(1984.1—),女,汉,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论文作者:王立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落地生根:探索涵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_王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