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预测
(一)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来劳动力自然增长压力依然十分沉重。据劳动部门推算,整个“九五”期间都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供给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人进一步增加到2030万人,即使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 950万,每年仍将净增劳动力1080多万人。目前企业以减人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力度正在加大,企业要求精减的人数与已下岗的人数相差甚远,下岗人员大量增加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问题。而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已成为必然,但也将有大量乡村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在新的就业领域不能充分吸纳的情况下,也会形成一支比城镇下岗人员更为庞大的失业大军。与此同时,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存量也正在加速调整,在减少和逐步消除存量中的严重就业不充分现象时,富余劳动力将不断加速向社会转移。据有关资料推算,目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中有约3000万的富余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2亿人左右,并将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增加。因此,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动,“九五”期间由劳动力资源存量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供给也十分巨大。而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经济技术结构的推进,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不断下降。 1978 年至1984年间我国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329,1984年至1989年为0.297 ,1989年至1996年间下降到0.213。 根据国家统计局依据人口调查资料推算的就业人数,“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 可以新增74.4万个就业岗位。假定“九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能够保持不变,“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能达到9%,5年期间可以新增就业岗位3415万人。在新增劳动力供需差距过大和发展进程中富余劳动力不断形成的双重压力下,未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997年上半年在各级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失业职工已达580万人, 由此计算的失业率已超过3%。
(二)1998年我国劳动就业状况预测。
我国目前工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的目标自然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除了资金和技术短缺之外,社会就业压力实际上已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基建投资规模形成了倒逼机制。“八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加就业人员730.3万人,GDP年均增长12.2%,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大致吸纳60万人口就业。 现阶段我国城镇需要安排的新就业人员每年都在700万左右,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就业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对“九五”期间和未来15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作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依据上述经济规划,在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对1998年劳动就业状况进行了定量测算,测算所依据的基本设想是: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9.6%,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9.7 %、47.6%和32.7%,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4%。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九五”期间我国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选择的劳动合同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必然使企业将更多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隐性失业显性化趋势日趋明显。根据模型测算,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1998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在整个“九五”期间处于相对低谷年份,预计全社会新增劳动力资源1025万人,国有企业减员470万人,可提供就业岗位1450万人。 而在可能增加的就业容量中,合资、合营等各种所有制单位吸收劳动力400万人, 乡镇企业安置450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增加600万人,预计年末城镇失业率可控制在3.4%左右。 从市场经济要通过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从有效的经济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设计来看,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以社会失业率3%~4%为充分就业),恰恰是一个社会能够保持较强活力和较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2.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对世界上5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和劳动部门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在70美元~150美元、150美元~300美元、300美元~500美元和500美元~1000美元这4个不同区间内,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额分别增长0.82%、0.76%、0.72%和0.59%;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0美元,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分别提高2%、1.7%、0.8 %和0.3%。1996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4769 万人, 占50.5%;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6180万人,占23.5%; 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7901万人,占2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5和1.2个百分点。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国际经验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推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而第一产业继续向二、 三产业转移劳动力, 预计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将下降到45%左右。按照一般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分类理论,我国目前人口就业结构已接近发展型结构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25%),但相对于产业结构而言,我国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过高、第三产业过低的状况虽在逐步改善,但还处在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就业阶段。
3. 1998年在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集体企业就业容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等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主要去处。但随着市场的发育,我国就业难点矛盾将更加突出,竞争就业和效益导向将进一步加剧矿业、军工、纺织等就业难点的矛盾,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也会碰到一些新的困难;同时,流动性就业和结构性失业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失业人员素质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进一步加大了再就业的难度,边远地区和困难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失业率很有可能超过15%,引发社会动荡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
二、未来就业政策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
据“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估计,目前下岗职工中实际上有50%~70%是可以自己找到就业门路或适当劳动岗位的,阻碍这部分人再就业的基本障碍主要并非“观念”,而是与体制身份相连的退休、医疗等方面的体制性包袱。社会保障覆盖全体城镇职工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想脱离国有企业自谋职业的职工免除后顾之忧,而且可以较通畅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降低劳动力供求流通成本。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路在于:(1 )本着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原则,在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方面,在继续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同时引入个人缴费和储蓄机制,并在养老金给付上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2)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 积极推行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用统筹,健全医疗费用约束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3)在失业保险改革方面, 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搞好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和转业训练,在建立和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强制就业”。
(二)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强化对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引导。
随着我国生育高峰的逐渐过渡,新增劳动力的增长速度相对放慢,就业矛盾有可能从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转向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此,要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调节企业富余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速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积极性,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道路,对其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自谋职业的要加以鼓励,由企业一次性发给转业安置费。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失业的再就业工作,采取多方筹集培训经费的办法发展职业培训教育,用好“转业训练费”和“生产自救费”,通过职业介绍所、转岗培训和生产自救等服务手段,为游离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人员提供转业训练和再就业服务,坚持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将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纳入有序轨道,在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及大中城市实行流动就业证制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引导。同时,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一些成功做法,鼓励和帮助失业人员积极地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树立“没有终身的职业,但要有终身的就业机会”的观念,推行终身培训计划,使更多的就业人员具有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
我国农村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乡镇企业不失为一种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与城市企业相比,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密集程度低和就业摩擦小,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更大的潜力,国家应把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升级,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技术改造不等于就是一味追求资本密集型技术,如果不重视劳动密集型技术,就等于放弃了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不仅不利于乡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背离了乡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历史使命,因此,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数据测算,乡镇企业布局的相对集中比分散布局,就业能力(包括连带效应)可扩张50%以上,因此,应根据行业特点、技术水平、规模大小等,制订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向小城市集中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区域政策上应把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支持的重点,建立旨在提高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融资能力的信用基金制度,并鼓励东部地区以要素捆绑的方式到中西部兴办产业。同时,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制度培育方面实施新的突破,通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备和优化组合,为乡镇企业找到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和推进技术进步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造制度条件。
(四)重塑劳力输出体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日渐开放,一系列旨在建立互补性合作的区域性集团和组织纷纷进入构想和实施阶段,这些举措为各国之间劳务的流动提供了方便。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仅仅从人力结构上调整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将视野扩大到国际劳务市场。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受传统劳务输出体制的约束,我国以往劳务输出较集中于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远远落后于劳务市场的发展需求。我国目前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只有0.3%左右, 按换汇额计劳务输出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左右,远远低于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它们的劳务输出收入占进出口贸易额的10%~15%)。当前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正从以体力为主的普通型劳务转向技术型、知识型高级劳务,为了发展劳务输出,国家必须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劳务输出专业队伍,调整现有劳务输出结构,在继续搞好建筑、轻纺、渔业、制衣等劳务输出的同时,要有重点地安排计算机软件、医疗保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劳务输出;同时,在组织机构上建立省、地市、县级劳力输出组织系统,建立覆盖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网络体系,及时向国内各级各类劳力输出机构提供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种类、价格以及中短期走势。劳动力输出规模的扩大无疑将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企业富余人员重新就业开辟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