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要慎提“接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要慎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研究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包括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对策研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国的经济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崇信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以前苏联为典型模式的计划发展战略及其对策的理论和体系。事实证明,这些理论和发展模式曾对50到7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有相当的副作用。针对这种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研究中有目的地增加研究和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研究和介绍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作用法,都是有价值的和正确的。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人们在选择和运用“接轨”的思路和观点时,经常的重犯忽视中国国情的毛病,因而形成与“接轨”有相关意义的误导后果,其主要表现是: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正视中国的国情,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硬套进来。关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需求调节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精华。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介绍,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吸收进某科学的成份。但我们的一些学者不能正确地处理中国国情与引进借鉴的关系,往往是在对西方经济学有了一般了解后,就直接照搬到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战略的研究上来,并且很少能与国情相配套。如提出所谓的通货膨胀有益论、只有私有制才能使产权清晰、改革方案设计主要依据于成本与收益的预期比较等。实际上,中国是一个经济级差相当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包括国内的差别(制度差别、经济差别、收入差别、文化差别)很大,也包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很大,经济理论差别当然也在其中。故我认为,正确处理中国改革与西方经济理论关系的方法,只能是有限度地借鉴。绝不能离开国情照抄照搬,进行大量的无实际意义的抽象论证。
——在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不顾中国经济实力不足的事实,提出过一些盲目性很大、可行性很小的战略目标和指标。比如,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思路是对的,但对中国来说,是整体参与还是有选择地参与,是马上进入还是分阶段进入,就很值得认真讨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专家们更多地是关注东南沿海、中部沿江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要在200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构想,但贫困的西部怎么办就讨论得少了;贫困是实现接轨的主要障碍,反贫脱贫固然重要,但到2000年基本解决温饱、大部分步入小康的目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不说1995年还有7000万由正规渠道统计的贫困人口,就是目前企业和农户的隐形失业的显形化,以及待业人口、返贫人口(以上也叫新贫困人口)城乡就近2亿。
——在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中,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少,而更多的是只图形式上的协调和词汇的新颖感。如为了保护地方区域利益的均衡,缓解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致使重复规划设计、重复投资建设等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为了使中国的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助长了许多市场建设中的盲从现象。过去我们被价格双轨制所困扰,现在又被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企业多轨制、政府双轨制(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司搞创收)所困扰;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的经济起飞时期,的确采取了大投入高增长的对策,但那是有殖民地资源供给作保证的。而我们在研究对策时,很少正视中国资源稀缺(甚至是奇缺)的约束现实,只求高速度,不求高质量和高效率。这种单靠资本资源投入、轻视技术投入的做法究竟能维持多久?
除这三个方面外,“接轨论”还表现在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学者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人们集中讨论的和言语表达的,似乎离不开“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国际惯例”、“国际水平”等词汇,但是否真正理解了“西方国家”和“国际惯例”概念的内在涵义,就不得而知。我们主张思想意识的进步和现代化,但要注意对西方选进的观点要理解和吃透。甚至一些人把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生活腐化、出国旅游、浪费和贪占公共产品等,都称之为是“现代化生活方式”,是“向西方看齐”;把盲目投资、无效投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叫做是“应该交的学费”,是“失误”。试问:我们还能交多高的“学费”?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承担多重的压力和损失”?“失误”的背后又是什么?
改革开放,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对外开放,也包括经济理论的对外开放。因此,在经济研究中出现“接轨”是必然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接轨,而不是盲目地接轨。我认为,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差距出发,正确的接轨思路应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有选择有目的地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而不宜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具体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是可以直接接轨的,并且越快越好。这方面的内容包括:(1)对待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观念、观点和思维方式等,转变得越快越好,要认真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2)市场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要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如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商品规格标准,商品质检制度,商标和生产专利权制度等;(3)国际金融结算制度,国际贸易制度。如尽快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坚持等价交换原则,反垄断法则,以及提高签约和履约率等;(4)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政策,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
二是目前不宜直接接轨,需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接轨。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目标模式,这种模式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但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主要差距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国企体制正处在转轨过程中、市场体系不健全等;(2)运行机制。价格制度、利率杠杆、汇率杠杆、税收杠杆等,要在90年代后半期才能逐步实现并轨和改革;(3)政策体系。包括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福利政策、税收政策等,要与宏观调控体系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
三是根本无法接轨的,不适宜提接轨问题。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1)根本经济制度。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世界市场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我国坚持的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以,我们虽然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调节政策上可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但绝不可能在根本制度上与此接轨;(2)政治制度及其体制。我们坚持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也是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3)思想理论基础。
总之,接轨是天然的,但也是有选择和有条件的。接轨只能部分地,而不是全面或整体接轨,有的马上需要接轨,有的则根本无法接轨。并且接轨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等同划一,甚至同化,而是溶涵了各国不同国情基础之上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