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要利用古诗词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形成语言建构,在感悟古人情感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之美,进而体会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6-041-01
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高,对诗词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之情,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古代诗文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区别,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上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材中优秀的古诗词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呢?
一、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眼睛是好奇的、有神的,什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呢,首先是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把课堂的主角调动起来,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首先从作者苏轼的一些有趣的生活侧面入手,将苏轼与佛印、苏轼与苏小妹的民间小故事作为导引,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从小故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总结,而且与作者苏轼有了亲近之感,也是从故事的侧面,同学们对苏轼有趣、潇洒从容、超脱豪迈的特性有了近距离的感受,对所学内容也充满了热情,诵读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当看到同学们模拟作者苏轼站在江边,心中满怀豪情壮志大声的朗诵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读着苏轼的这篇经典,听得出,同学们的情感俨然融入到作者的宽阔胸襟当中去了,课堂效果很好。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老师作为“助推器”、“导航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就相对容易衔接了。
二、融入历史因素,发散学生思维
现代语言环境与古诗词的语言环境截然不同,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由口语化语言化境进入古诗词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语文教师可渗透历史背景知识,阐述一些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上解读古诗词。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主要描绘荆门(今湖北)的壮阔景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早春图,时至今日钱塘江仍会出现潮涨潮落的美景;杜甫的《春望》描绘出安史之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表达出诗人炙热的爱国之情。但是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环节时,查阅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领悟诗人的情感。又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人托物言志,用菊花自比自己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心态。学生难以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师可向学生阐述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将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促进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能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联系生活,学会鉴赏
部分学生认为古诗词和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因而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寻找古诗词和现代生活相契合的焦点,让学生尝试将时尚的话题和古诗词相结合进行分析,对古诗词做出时尚新解。这样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望月怀远的诗歌,作者描写了月圆之夜赏月,并因此产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联系生活的方式进行鉴赏,尝试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学生首先想象自己在中秋佳节,如果家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其感受会如何?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与《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能否和作者一样抒发情感。学生发现,思亲的情感古今相通,当欣赏圆月时,便会联系自己的处境抒发所思所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有学生写作:“明月的清辉照耀着大地,然而孤独的世界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棵孤独的小树,陪伴着我。因此我的心中也感受不到一丝快乐。”运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古诗词也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今人们的生活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人的情感却是相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着重感受其中的情感,思考现代人在相同的境况下的感受。这样能促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诗词的情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以“思”为辅,创设诗之情景,提升联想能力
诗歌像有魔力一样总能在人脑中呈现出一种带有主观映像的画面,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诗歌是有着魔力的,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就十分“魔性”,他的诗歌十分有画面感觉,后人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诗歌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那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读到这里,脑海中总会浮现一派清新祥和的雨后秋景图,像这一类的山水田园诗教学是十分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感受往往是最天真的,也是不带任何包袱的。教师要借助精彩的教学语言或多媒体声音将诗歌的画面浮现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古诗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在讲解诗词中涉及到的一些史实或者作者的生活境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对于诗歌的学习是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的,网络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学生很难有耐心地逐字逐句地将晦涩难懂的且有着深刻内涵的古诗词慢慢掌握和吸收,这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情景假设,于情境创设中构思画面,在自我情感体验中获得对文本分析的灵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能够尽量还原作者本意,教师可以结合史实资料,将诗歌背景以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介绍给学生,还原文本,创设情境,老师设想,学生联想,营造良好的诗词学习氛围。在《观沧海》的教学实例中,教师尽力还原当时的诗歌创作环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三国时代背景介绍详尽,ppt展示和板书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大胆地使用激发学生灵感的创新图片,通过声音介绍,朗读示范营造出一种十分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诗歌氛围,在讲解到细节处时,让学生来回答,培养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精神,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实现在学生头脑当中塑造出一幅又一幅画面,试想在波澜壮阔的海边,浪花席卷着礁石,在巨石上驻足一位踌躇满志的伟大的诗人,然后“镜头”由近景又一次推向远方。最后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形成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培养学生产生极强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甄书青.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J].学周刊,2017,(18).
[2]刘育娟.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1,(11)
论文作者:王伟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苏轼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