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8-0007-06
在改革开放30年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本体论问题始终没有逸出我们的理论视野,因为对本体论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的解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合理建构。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范式是什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留给我们哪些启示?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伟大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一、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
卢卡奇说过:“任何一个马克思著作的公正读者都必然会察觉到,如果对马克思所有具体的论述都给予正确的理解,而不带通常那种偏见的话,他的这些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他们纯粹都是本体论的。”①马克思的生存论的本体论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它在当时以至后来相当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正因为这一历史的阙如,导致后人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三个严重缺陷:第一,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时,由于对马克思的生存本体论的忽视,仅仅执着于抽象的“物”这一逻辑基点,以“物质第一性”为原则,推演出一个理论体系,展现出一个了无生气的“人学空场”,从而使得整个人类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被抽象的“物”所遮蔽。第二,从超验的物质概念出发去解读存在意义,去寻找人们的行为依据,以自然世界的自然法则去解释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掩盖了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意义的路向,因此也就造成一个世纪以来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内在缺陷。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缺陷,它使马克思哲学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抛弃了。第三,忽略生存本体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恩格斯晚年就被指认为庸俗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因此被定性为一种无根基的实证科学或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社会理论。它不仅使马克思哲学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对人类生活的倾心呵护功能荡然无存,使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终极关怀了无踪影;而且使得马克思哲学丧失了坚实的时代厚重感和深刻的历史使命感。
否定或歪曲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际上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上陷入了双重的误解:“一方面把‘本体论’形态单一化、凝固化,以历史上某种具体形态的‘本体论’之误而否定一切‘本体论’的合理性,尤其是否定‘本体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合理形态——‘存在论’。另一方面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单纯的、无根基的、知识论上的‘实证哲学’(如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一种单纯的社会理论或经济理论),在把‘本体论’从马克思哲学中剥离、清除出去的同时,势必要否定唯物史观中‘存在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②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指向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异化状态的消除,并确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③,从而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这样,马克思便使本体论从“天上”降临“人世”,把本体论与人世间的苦难与幸福,把本体论与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了,或者说使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复归,使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得到了本体论的证明。这是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道路,也是一条彻底的从而是光明的道路,是马克思所找到的哲学与变革世界的直接结合点。马克思的生存论的本体论,是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这是全部哲学史上至真至诚的关怀。④人的生活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理想不断地改变现状,所以这种存在明显地呈现出事实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特征。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立足现实生活实践追寻存在价值、终极解释与终极价值,实现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也是马克思本体论能够超越传统本体论的内在根据。”⑤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抽象的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的生存本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⑥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现实的人类世界,努力为现存世界确立真理时,他发现了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和人类生存的依据——实践,并把解答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当做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根本任务。实践就是解答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力钥匙,是人类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据。为人的生存而确立的本体论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主题转换:即对人类自身的历史性存在的哲学关注。
马克思的哲学精神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意识,从他对社会存在的无情解剖和对人类解放的本体论承诺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马克思毕生的思想求索中深藏着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理论致思取向的实践性维度具有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其理论再也不是对变易现象背后的不变实体的追寻,而是把理论放置于社会改造实践这个根基上,使其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或超越意识来看,马克思哲学具有不可否认的深层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基础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迄今为止尚未被超越的原因之所在。
面向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两个最大的现实问题,从具体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哲学理论的自觉出发点,这是最强烈的人文关怀。把哲学的聚焦点从超验的抽象世界转向感性的具体世界,把目光从宇宙本体投向人的生存状态,从“寻求宇宙运动的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在尘世中的生活实践活动,这也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不同于前人的思维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哲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⑦
二、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两种解读范式
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从物质实体、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生存活动、生产活动或实践等不同角度,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分别界定为物质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广义生产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概括起来,不同的解读范式所彰显的不是一个局部的理论点的性质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理解,关系到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及其实质的理解,也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阐扬的大问题。30年来,我国哲学界虽然出现了数种不同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形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范式:“其一是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其二是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⑧前一种本体论范式本质上属于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知识论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实体本体论范式;后一种本体论范式属于主张面向生活世界的现代生存论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成本体论范式。
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的理解范式就属于第一种理解范式,这也是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的观点。这种范式的本体论立足于传统唯物主义的发生学原则,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客观主义标准出发,坚持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一切来源于物质,一切都需要通过物质才得以解释。物质本体论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的。
“物质本体论”着力于回溯本源,在对原因的追问中超越现象界还原到终极点,把整个世界看做是这个终极点的展开和外化,把万事万物看做是预成的。
这种本体论范式把人牢牢置于“物的依赖性”上,使得人的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它在理论上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1)由于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物质”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必然带有思辨和抽象的色彩;(2)不受时代局限的绝对的本体必然是自闭的和凝固的,也必然会窒息的;(3)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是:一方面,经过抽象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又是逻辑设定的,而逻辑则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4)这种“物质”实体君临人与万物之上,漠视人的存在,人变成了“物”的奴仆;(5)承认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实体,这种实体思维方式缺乏辩证精神;(6)追求纯客观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和作为总体的世界,而排除主体的、对客体的“纯客观”的把握,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种向后追溯的本体论致思路向,实际上只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哲学的严重曲解,是以近代哲学的视野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形而上学产物。这种本体论恰恰是马克思本人所要摒弃的。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路推向极致,即推向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领域,把脱离历史过程的、经过蒸馏和抽象的“物质”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基础,并认为它对世界的变化发展具有最终的解释权,这其实是一种极端抽象的唯物主义。对于这种抽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早就提出了深刻的批判: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唯物主义,由于它脱离了人的实践和社会历史,尽管它千万遍地重复着“世界的物质性”,实质上已悄悄地踏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物质本体论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简单相加,物质本体论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机械推广。这种简单相加和机械推广从根本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同近代哲学的差别,遮蔽了马克思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批判及其所开拓的哲学本体论道路。
马克思从本体论上所发起的哲学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范式转型:要求从人的现实生存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的存在出发——而不是从“理性”或“抽象的物”出发——来领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意义,认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凝固在超验的“物质”实体之中的,而是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成和彰显出来的。
马克思把哲学关注的重心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转移到“世界应该怎么样”的问题。当马克思指出哲学不能满足于用理论解释世界,真正的哲学是为了用实践改变世界时,他是清醒地意识到了以概念、逻辑和反思来推演出世界基础的实体本体论之严重缺陷的。从“纯粹精神”的王国里走出来,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生成的和开放的。有了这种活动,才有了真正的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有了这种活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才有机地勾联在一起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都只有“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才能得到理解和加以解决。这样,马克思就把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安置在本体论的理论基座上,实现了实践哲学在本体论领域中的革命。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这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本点的实践哲学正体现了这种哲学精神,马克思哲学因此成为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否定那种以“实体”为核心的、静态的、一经把握就永恒不变的绝对本体,反对离开人的生存活动去抽象地讨论世界的本质,追究世界的最终根源,争论“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形而上学问题。马克思哲学生成论的本体论的内蕴是:把实践看做“整个人类世界”、“整个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质,把实践看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由此产生”的源泉,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大千世界中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者的存在。它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并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动态的、不断生成的、不断发展的本体论。
当然,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仅仅简单地用实践概念替代物质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的要害是如何理解作为马克思哲学首要观点的“实践”,如果对实践做类似于“实体”或“物质”的概念化理解,进而用这样一个实体化的东西作为构造世界的阿基米德点,这种做法显然没有摆脱知识论哲学的理路,没有越出近代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因而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理论哲学。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异质于传统哲学形态的崭新哲学,就在于它把理论思维看做生活实践的一个有机部分,理论思维源自生活实践,当然就不能从根本上超出生活实践。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将传统哲学推崇理论,藐视实践、藐视生活的唯理主义取向做了一个彻底的翻转,确立起实践、生活世界的根本性的、奠基性的地位⑨,从而使理论思维从属于生活实践,使理论思维立足于生活实践,使理论思维植根于生活实践,这就是马克思生存论的实践哲学的理路。
同时,生存实践的本体论哲学范式不同于知性实体本体论哲学范式的根本点还在于:是在历史维度和文化维度中也即在人的实践维度中展开对现实生活的具体研究,还是在概念和逻辑的维度中把现成的结论置于具体研究之上,做普遍化、抽象性的逻辑演绎。如果无视充满个性和差异、流溢生命活力的现实生活,即便无数次喊出“回归生活世界”,骨子里还是停留在“回归生活世界范畴”上,实质上走的还是知性哲学的理路。
三、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反思
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就在于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科尔施曾经把它看做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原则。要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现成的理论原理和结论对于现实问题做外在的关照或贴标签式的比附,而是使马克思思想成为我们时代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内在的、活生生的文化批判精神”。⑩对30年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反思主要有四个方面:
反思之一:马克思本体论研究必须扭转思维方式。实体本体论的哲学观重视抽象的本质,轻视具体的存在;重视永恒的超验原则,轻视尘世的现实生活。以所谓绝对的真理性的“物质一元论”原则去把握整个世界包括人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从初始本原去推论现存事物的还原论思维方式,从两极观点追求单一本性的绝对论思维方式。”(11)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首先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和事物,把对象和现实世界理解为历史活动中的生成和发展,进而把包括哲学思维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也理解为历史发展的过程,这就历史性地终结了绝对真理、永恒存在和超验理性的神话,打破了知性哲学以逻辑范畴来主宰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幻想,摧毁了以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来统治现存世界的信念。
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意识,既揭示了意识能动性的真正的现实基础,具体而非抽象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性;又揭示了意识与人类世界之间的真正的现实的关系,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路向克服了直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路向。这样,马克思的实践观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破解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真正超越了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人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人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本质,人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人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不是凝固僵化的、现成不变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改造和创造的,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所以,我们考虑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应是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遥远的抽象的存在物或自然界。
反思之二:马克思本体论研究必须改变研究范式。实体本体论崇尚知性化的研究范式,它热衷于追究一个超感性的实体作为理论的逻辑基点,并借助于这一基点构建一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世界。这一超验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范式固守的是理性直观优于感性行动、逻辑推演高于生存活动的“唯理主义”原则;追求终极实在的本质主义和绝对主义原则;在二元对立中寻求单极霸权的“一元化”原则;超越时空的“非历史性”原则。总起来说,就是颠倒了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实体与生存之间的关系,把思想中的、派生性的东西颠倒为本源性和基础性的东西。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范式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范式:“先于逻辑和理智的生存实践是比逻辑、理智更为本源的存在境域,实践理性是比理论理性更为基本的理性,因而关于‘存在’的意义,不能到远离现实世界的超感性的‘另一个世界’去寻求,而应该坚持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立场,到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去予以领会”。(12)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以生存论路向替代了传统哲学的知识论路向,以现实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哲学的主题,以现实的人类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哲学从理论王国回归生活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生存实践本体论正是对这种哲学精神的倡导,马克思哲学因此实现了近代哲学主题和哲学对象的转换,并进而完成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范式转换,敞开了哲学走向现代形态的丰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不在于通过物质运动说明自然界怎样产生人,而在于,人怎样按照自己的本性使自然界对人生成、成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13)在“改造世界”的视野中来研究现实问题,当然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即便是着眼于“解释世界”,也只有抓住了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这个解释才是充分可能的和充分有效的。
反思之三:马克思本体论研究必须立足文本。“回到马克思”这一口号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激起巨大反响,它所表达的意思是致力于文本做扎实的研究,廓清笼罩在马克思身上的迷雾,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原像。没有对于马克思哲学文本做精心解读,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可能就是沙滩造屋。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是马克思本体论意义生发的源泉,只有“勇于重释旧经典,正视新文本,在一种新的历史视域中真正解决当代生活世界的新问题”,“假如没有一个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第一手精心解读,没有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的科学的全面把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言说,即使强硬地生造出马克思与某种当代思潮的‘对话’,这些‘对话’实际上无不是在现成性教条体制统摄下的一种外在链接。”(14)只有放弃现成的给定性,我们才能回到马克思本身,让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原初景象浮现出来,从而不至于让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铸成的教条主义体系哲学遮蔽事物本身。只有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文本(比如他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我们才能正本清源,恢复一个本真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开辟道路。
当然,马克思文本解读还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手段,我们要谨防“为解读而解读”,甚至陷入“文本解读迷信”而不能自拔。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既要立足文本,又要关注现实,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做到既推进文本研究,又使现实问题研究获得坚实的理论支撑。
反思之四:马克思本体论研究必须关注现实。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必须面向现实,放眼当代,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哲学研究要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关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要想真正抓住根本,就不能埋首于理论而无视实践,就不能沉湎于思辨而无视客观实际,就不能热衷于构造体系而无视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哲学所开辟的从本体论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道路,决定着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也必然是参与现实实践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对哲学的推动,不理会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历史过程对哲学的要求,只关心自己的概念和范畴的推演,只操心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本体论问题作为哲学的生命线,它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生活根源,并从根源处折射出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没有来自现实深处的本体论问题,就不可能产生哲学,不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也就不可能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15)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6]在我国经济社会重大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自觉地捕捉人类所面临和遭遇的新问题,不能积极地确立起新的哲学主题,它将无疑会成为一种失去听众的独语。哲学是关注现实的思想之路,这种特性决定哲学的对象域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澄明和显现,它不可能固守不变的问题域。作为行进在旅途中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种给定的、静观的、抽象的、自闭的理论体系或人们可以一劳永逸地享用的绝对真理,它是一条永远走不尽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它是内在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存之中的一种生生不息地涌动的理性反思和批判精神。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637页。
②旷三平:《“社会存在论”:抑或一种唯物史观的现代假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③⑥(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页;第2页;第220页。
④参见拙著:《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第2~3页。
⑤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⑦杨耕:《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⑧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赵剑英、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45页。
⑨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⑩衣俊卿:《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11)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时代》1995年第6期。
(12)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3)杨耕:《杨耕集》,学林出版社,1998,第123页。
(1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5)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标签: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范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