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内比、外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联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课堂教学是综合的实践活动,是对知识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再融合再分解的过程。这是因为构成课堂的主客观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述的那样,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重在“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注重教材内部知识的关系与教材外部的联系,对有效开展地理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益处。所以,地理教师一定要注重内比、外联,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通过教材内部章节之间或某一课时内部的对比分析,了解有哪些相似及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教材的了解,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立体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 (一)同一课节内部的比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具有可比性的内容很多,无论是知识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既有共性的方面,又有区别。例如,“极地地区”一课,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关于“地区”的学习,课程标准里有比较具体的规定,其中就包含了对“极地地区”的学习要求,这些要求就是学生们在学习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时应该掌握的共性知识范畴。新课标规定的“认识地区”学习标准里有关极地地区的知识、技能包括: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区的地势及地形特点。3.运用图表说出气候特点。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5.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为了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从纬度位置、海陆状况、地形地势、气候、景观、资源、代表性动物、面临的问题、科考站、保护性文件等方面指导学生对两个地区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内容里的差异,通过差别分析,从而了解南北极地区的各自特点。 通过列表对比发现,这两部分内容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不但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便利,而且通过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学生能逐渐构建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知,有利于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熟练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相同性质章节的比 我们以“国家”为例。人教版初一下册教材共安排了6个国家供学习,分布在不同的大洲,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出“认识国家”的一般学习规律,让学生从学会“国家”到会学“国家”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都是对国家地理的学习,那么相对来说教材里各个国家共性的内容很多。新课标里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内容,这些是学习各个“国家”都需要掌握的共性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7.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8.用实例说出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在教材中对各个“国家”在知识掌握、学习过程、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共性要求。通过对前面“国家”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会读图用图,明确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适用的范畴,形成经验,为以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借鉴。而学习后面“国家”的时候,通过与前面学习的国家比较,能深入地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充分认识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一个国家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当然,毕竟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别,而差异大多包含在这些共性内容里,只有有条理地掌握了共性内容,才能清晰地知道各自的差异有哪些。通过对比分析,不但能清楚各自的特点,关键是还掌握了各自体系里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了彼此有规律性的内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不同性质章节的比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性质内容的章节知识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地理知识间看似孤立,其实有着很多密切的联系,仍然有许多规律性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可寻。通过对新标准里“国家”与“地区”这两种不同性质内容标准的比较,并结合教材里设计的知识内容,可以发现它们其实仍有一些规律性的共性知识:1.要求在地图上指出位置、范围、国家名称及首都。2.根据地图说出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活、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种族、人口、宗教、文化习俗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4.根据地图说出交通运输的特点及分布。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经济特点及实例。6.举例说出当地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通过对这些共性要求及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学习“国家”地理和“地区”地理共同的基本学习策略: 第一,通过阅读地图,归纳某一国家(地区)的领土组成(范围)、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从一个国家(地区)特有的现象入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国家(地区)地理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设计可供学生探究特征或成因的问题。 第三,归纳总结所学国家(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四)细节知识的综合比 如果说综合地对比分析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理解和掌握,那么一些细节方面的知识联系,往往容易忽略。比如,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部分答案涉及本册教材不少已经学过的其他知识:1.世界上最高的大陆,海拔高气温低(第三章第四节)。2.海陆位置的影响,南北极地区终年寒冷,陆地的气温要比海洋低(第三章第二节)。3.纬度高,气温低(第三章第四节)。4.太阳斜射得厉害,获得的热量少(第一章第二节)。 当然,除了对知识与方法的对比,教师还要从“教”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课前比,依据教学知识的对比,针对学情,判断学法、教法的运用;课后比,通过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得出结论,分析原因,形成经验;与已有的经验比,教师预设的部分往往都是依据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形成的,但教育理念、学情都在发展变化,自身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更新,通过与课堂教学实际比较,改进不足,形成新经验。 (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地理教学中的比例尺计算及大小比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计算,气温与海拔高度之间变化关系的计算等大量内容,都与数学学科有关。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类型、分布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因为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这又跟生物学科有联系。同纬度地带,海洋、陆地在冬夏两季气温不同,具体的原因又与物理学科所涉及的比热容有联系。 (二)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材中课后活动有不少类似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而且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课标里也设计了大量与知识内容相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 考察活动。例如,指导学生深入到农村,考察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建筑材料等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通过考察,学生发现,我们围场当地传统民居大多比较低矮,而且窗、门都不是很大,学生了解到这与当地海拔较高,且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有关。墙体是由当地的黄土夯筑而成,而且很厚,墙体厚的好处是能够保暖,用黄土夯筑一是就地取材,还有就是当地的黄土有一定的黏性,筑成的墙非常坚固。建筑木料均取自当地盛产的松树。这里的民居布局并不是传统的坐南背北,而是依着山的走势,背靠大山,学生了解到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山里尤其是冬季,风大,可以避风。通过考察,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回来后,学生将拍摄的照片,还有一些背景资料制作成展板,在学校橱窗展出,并形成考察报告。 实验活动。教材中有大量的疑难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在学习“板块运动”时,教师在讲解“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挤压地表被抬升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由于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通过实验的方式就显得容易了:要求学生把两本书(假设为两个板块)放在桌子上,书页相对,用手使其做相对运动,书页由于挤压而抬升隆起。学生通过这样随手所做的实验,所展示的知识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课外实践还包括:信息收集活动、课外模型的制作、实际体验活动、对自然界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探索学习活动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获取感性认识,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内在体验。同时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相互交流,将交流讨论的成果通过报告、演讲、论文等形式来呈现。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经验,能扩大知识量,比教材里的知识来得更深刻。 (三)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初中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括。要求学生不能孤立地看待和理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括。要求学生不能孤立地看待和理解地理教材,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教材阐述简单,加之学生读图能力不强以及空间思维能力较差,仅凭教师讲,学生很难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例如,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球公转”一课,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和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观”。这些知识对于初学地理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了。如果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然后再来理解这段话,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再现平时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夏至日中午太阳挂在头顶,酷热难耐,我们头顶烈日放学回家;渐渐地中午时分的太阳向南移,气温也在逐渐由热渐凉;当冬至日到来时,中午放学时太阳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白雪皑皑,彻骨严寒;但到了第二年夏季太阳又回到了我们的头顶,这个过程正好是一年。” 就这样让学生把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用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教材中难懂、枯燥的知识内涵;也可以抛开教材,把那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先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对内在包含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出与学习目标一致的知识。这样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再枯燥的知识也会生动起来,抽象的知识就会变得形象、具体、易懂。 无论是“内比”还是“外联”,都是地理课堂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看似独立又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从比较中学会学习,从“外联”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地理课堂教学的内部比较与拓展_地理论文
地理课堂教学的内部比较与拓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