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思想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思想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关于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和明确社会科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它关系着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前景,也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认为,社会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就其整体来讲,也是第一生产力。

理解任何事物都应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理解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也应从生产力和社会科学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起。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人类社会处在农业时代时,人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工具,依靠体力,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认为生产力仅仅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二要素所构成。后来随着各种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对象(原材料)在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些原材料对生产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时人们便进一步认识到了生产力中应该包含劳动对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它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电机的产生和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马克思正是从欧洲的这次技术革命的大潮中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强大力量,作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的论断。也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才进一步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的科学论断。可以肯定,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邓小平在这里所讲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但也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其中也包括了社会科学。这从马克思在另一处所指出的,生产效率“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3 〕这里被称为造成巨大生产效率的“一般的科学”或“一切科学”,无疑包括社会科学。而邓小平讲的“科学”被著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作了注释,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4〕

其一,生产力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群体、保持一定的关系、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东西。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产劳动必然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或他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5〕换句话说,生产是一种社会的活动, 而生产力正是表现人类这种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必然是一种社会的力量。

既然生产力具有社会性,也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必然渗透于生产力之中,并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生产力的社会性决定它必须要受社会因素或社会关系的制约,从而必然包含着这种社会因素或社会关系的利用和调节能力。而要形成这种能力,就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人自身的特点,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若离开了相应社会科学知识的指导和运用,是不可思议的。

其二,生产力中直接包含着劳动者的思想素质。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包括资本,此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想也想不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6 〕劳动者的思想素质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内在因素而影响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在通常情况下,它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竞争意识和思维方式三种形式起作用的。显而易见,劳动者的这些思想素质和表现方式都是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晶体。

其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力要素在扩张,具有多维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分工细、专业化强、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发展速度快,需要大商品、大流通的市场经济,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多方面的复杂矛盾。在这样的条件下,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多维的,有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实体型、知识型、效益型的。马克思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种因素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要素起码是由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渗透性要素(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性要素(组织管理)、基础性要素(教育)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动态性的社会系统。社会科学知识已经成为生产过程,乃至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要素中的社会化、知识化因素增强了,科学也成为大科学,它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综合科学(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我们过去的生产力观念必须更新,必须纠正过去只从实体型来考察生产力范畴的思维方式。以实效型标志来看待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会确认这样一个标准,即只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制约、影响因素,就都应该属于生产力的组成要素。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就容易看到和理解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问题。

其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二者同是第一生产力。关于这两门科学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问题,马克思曾作过专门研究并进行了深透的阐述。他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8〕,所以,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不仅体现并改造着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体现并改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历来把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自然史和人类史看成是不可割裂的。认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9〕。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10〕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直截了当地指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而自然界又“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11〕,自然科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12〕;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3〕。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4〕支配自然与支配社会“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15〕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就决定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尤其是今天,这种综合性趋势更为明显,社会科学概括、吸收了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而自然科学则以社会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吸收了社会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原则;由自然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还须由社会科学来解决。在两门科学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情况下,既然自然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科学也就必然成为第一生产力。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科学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在今天,社会科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科学指导着解放生产力的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6〕而革命和改革都需要社会科学理论作指导。今天,正是在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一整套改革的具体理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各项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步步深入,并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能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尤其是我国目前改革处于转轨阶段的关键时刻,更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科学在生产力发展的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规律即是一种必然性,按规律办事就取得成功,不按规律办事势必受到惩罚。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生产关系,同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使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逐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这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经济发展规律在生产力发展中占有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研究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当然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社会科学知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过程包括实施生产前的准备、实施生产本身以及产品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大生产在实施之前都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技术上的准备,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而科学论证的第一步是由政策研究、决策研究、对策研究为主进行的,是由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科学家联合体——软科学智囊机构承担的。而在这些软科学智囊机构中,社会科学家无论在构成人数比例上,还是在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上,都是举足轻重的。由此可见,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准备阶段,社会科学家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与自然科学家及其他专家一起起到了决定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大生产的最显著特征是科学化,这一特征也体现在生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上的论证和准备已经走在了生产实施过程的前头,并已作为科学化决策确定下来,因而整个生产实施过程,都是在体现着科学技术理论的决策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实施过程实质上成为科学化决策的贯彻过程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科学化决策需要社会科学,因而生产实施过程中也就包含着社会科学的作用。

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管理科学是研究如何组织、管理、协调人们的各项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管理科学在现代化大生产分工细、协作性强、各方面经济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的生产活动到间接的生产条件都需要科学化管理。一个现代化企业不仅需要有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指导的调整技术规范的生产技术管理,同时也必须有以社会科学为指导的调整价值规范的思想行为管理。通过科学化管理,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科学化决策的贯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组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优化生产的组织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使整个生产过程和各项经济活动协调、高效地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管理被称为“第一技术”、一种“神奇的生产力”。西方国家的学者甚至提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观点。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它对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组成事物诸要素的质和量相同,但结合方式不同,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经常讲向管理要速度、要效益,就是指生产过程中管理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就会使生产力诸要素结构合理、优化,从而产生新的质,即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总之,现实生产过程中,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科学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与生产力结合得更加紧密,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对生产的参与和影响与日俱增,教育对经济的支持与贡献日益增强。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劳动者在就业上岗之前,都必须接受一定时期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否则,就不可能从事技术性很强的现代化生产。马克思曾经断言:“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师的劳动物化在劳动能力中。”〔17〕教育、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其从事现代化生产能力的高低。

教育不仅可以直接物化为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教育对经济发展更主要的功能还在于它可以物化为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工具,从而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最近预言:在未来的社会里,“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将不再是自然资源、资本或劳动力,而是知识。”〔18〕“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19〕美国的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对物的投资和对人的投资所收到的效益进行对比之后,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对人的投资所产生的作用远远大于对物的投资的作用。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从而物化为生产力的要素,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要深刻理解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消除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疑惑,还必须充分认识社会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诸特征:

第一,存在形式的潜在性。任何实体型的生产力都以其物质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而社会科学这种知识型的生产力,只能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科学家、学者的论著中或计算机的软盘里,乃至科学家的头脑里。它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还需经过一些中介环节。

第二,作用发挥的间接性。社会科学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有直接的,有间接的,但以间接为主。除了那些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活动(如上面提到的参与决策、实行管理等)外,由于其存在形式的潜在性,便决定了其发挥作用一般都是间接的,要经过一些传播媒介,例如对劳动者的宣传教育、劳动者的学习研究活动,才能被劳动者所接受,再通过劳动者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过程,即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第三,作用范围的广泛性。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社会科学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其作用的空间也是极其广泛的。

第四,作用时间的长久性。一台机器设备被劳动者操作,作用于劳动对象,便能够生产出物质产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这些机器设备若干年之后就要报废,劳动者也有一个衰老、退休的期限。任何物质型生产力都有其使用极限。而社会科学这种知识型的生产力却不同,它虽然不能象实体型生产力那样立竿见影地见到效益,但它发挥作用的时间是长久的,甚至是永恒的。

第五,效益的无可估量性。任何机器设备等物质型生产力其价值都是可以估量的,而社会科学这种知识型生产力的价值是无法计算、无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因其价值的难以确定,就看不到其价值或否认其作用。

注释:

〔1〕〔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217—218、34—35页。

〔2〕〔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370页

〔4〕《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

〔8〕〔11〕〔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9、 128、128—129、129页。

〔9〕〔1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18〕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转引自1993年2月17 日《参考消息》。

〔19〕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第15页。

标签:;  ;  ;  ;  ;  

社会科学思想也是第一生产力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