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重构
文/黄方
文化失調、文化斷裂、精神無處安放是當前鄉村治理的癥結所在。日漸式微的鄉村社會文化認同,嚴重影响着鄉村文化價值以及鄉村文化自信的實現,阻礙着鄉村社會的發展進程。振興鄉村文化是鄉村治理能力與體系現代化的迫切需求。因此,厘清當前鄉村文化認同危機,并提出重構策略,這對于破解鄉村治理問題,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意義重大。
二人又等了一段时间,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洞中也黑乎乎的,可仍然不见族人到来。这回,青辰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朝着洞口凑了凑,扯开嗓子朝着外面大喊,然而声音方一出洞,便消散在了崖外狂涌的山风里。
一、乡村治理与文化认同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接受、認可,并達成共識,影响着思維、價值、行爲等共同模式的形式。這種情感認同,是對價值觀的肯定性體認,有利于集體意識以及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文化認同體系按照程度一般分爲三層:文化形式—文化規笵—文化價值,對應于文化認同的表現層、保護層、核心層,并且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鄉村文化認同感使鄉村社會群體具有相同的文化符號、共同的生活理想與思維方式,既影响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意願,又影响人的行爲的規制能力。鄉村文化認同感越强,對人的行爲預期越明確,個體越能明白自身行爲的價值與意義,最終形成一致的觀念與行爲。這是一種軟治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是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
二、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一)文化形式边缘化
基于現代性的强勢衝擊,鄉村傳統公共文化活動日益式微,傳統文化形式趨于邊緣化。如傳統民俗廟會漸趨衰落;民俗節慶失去往日熱鬧;傳統藝人因生活壓力,無力支撑技藝傳承;手工藝品、地方傳統戲曲面臨存續危機。更爲嚴重的是,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村莊數量也在不斷减少,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的360萬個村落到現在衹剩不到200萬個,近十年來有近90萬個中國村落消失。
直接征收行为因直接干涉了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因而对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较为明确;而以间接方式影响投资者财产权的间接征收行为具有隐蔽性,认定间接征收较为困难,由此亦引起了较多的案件纠纷。
2.裁量性。与法律相比,政策文件的规范性、体系性往往较差,存在于政策文件中的社会救助权构成要件往往留给行政机关较大的裁量性,如“值得救助”要件中的“有就业意愿”往往是很难予以判断的概念,需要行政机关结合客观情况予以裁量。但社会救助的执行主体往往是基层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其专业性较差、人情味较浓,在实际执行中,这种裁量性变成了随意性,进而导致社会救助权构成要件的名存实亡。[13]
(二)文化规范弱化
1.深挖鄉村傳統文化價值,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與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既要有文化遺産,更要有精神哲學層面的内在文化。古老建築、農耕時代工具、傳統生活用具等外在物態文化,以及婚喪禮俗等内在行爲文化,寄托着鄉村人的精神追求,是鄉村文化的記憶符號。因此,注重地方文化的統計分類、保護與維修利用,分門别類地開展多元化的鄉村文化展,活化鄉村記憶,使封存的鄉村傳統文化魅力得以綻放;此外,要以適宜的多樣化的推介形式宣傳鄉村傳統文化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生長。要杜絶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注重地域性特色的深挖,要與鄉村新産業發展需要相結合,創新性地探索多元化的融合方式,實現互促互進良性發展。
盡管政府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承擔主導性角色,但其服務缺乏精準性,難以有效匹配人的文化需求。村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與分享者,如若無他們的深度參與,也就無鄉村文化的内涵式發展,尤其是在當前農民流動性强、背井離鄉加劇的背景下。因此,村民自身以及他們組建的鄉村社會組織理應成爲鄉村建設的主體。一是重塑文化價值觀,强化村民主體性。要糾正“鄉村文化消失”的錯誤思想,認識到鄉村文化爲適應現代性新環境,將會以新的表現形式呈現。要樹立鄉村文化自信,并實現文化自覺。針對群體特點開展多樣化教育與宣傳,提升其文化意識與主體責任。二是培育文化自治組織,形塑現代參與能力。除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之外,還可進行鄉村文化傳承、傳播、挖掘與創作等。可依愛好、年齡等標準組建各類文化組織,如秧歌隊、戲曲組織等,以公共文化民俗活動爲紐帶,將村民組織起來,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增强村民思考、議事與交流等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文化自治組織在内的鄉村自治組織的培育是個長期性的過程,目前鄉村自治尚需完善。
(三)文化价值分化
鄉村公共文化資源,是村民參與文化建設、形成認同與合作的重要基礎。鄉村文化資本越高,文化認同越强。在鄉村治理的背景下,如何盤活鄉村資源,擴大文化資本總量,是破解鄉村文化價值分化、實現文化認同的關鍵問題。
三、以“三治融合互动”筑乡村文化认同
(一)自治: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创设多元化文化形式
具體來説包括鄉村精神文化秩序與民俗規笵秩序兩個層面。鄉村精神文化秩序指道德秩序,譬如父慈子孝、鄉鄰相扶相助、尊老愛幼等道德被鄉村人高度認同。但當前物化社會逐漸動摇了這種傳統道德權威,其規笵性功能被逐漸消解,出現親情日漸冷漠、孝道日漸衰落、守望相助日漸遠離等不和諧現象。鄉村民俗規笵秩序指包括鄉規民俗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與文化規則,其藴含的價值觀念要通過教化入心,變爲行爲自覺,實現以文化人的治理目標。但當前物化社會使得傳統鄉村民俗規笵逐漸被解構,其規笵鄉村秩序、調節行爲規笵的功能大大减弱。
創設多元化的鄉村文化形式:第一,深挖鄉村傳統文化價值,以價值吸引傳承。整合提煉地方特色文化形式,進行重點挖掘推廣,使其綻放文化魅力,唤醒村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鄉村記憶能够得到傳承。第二,融入時代文化元素,尋求鄉村傳統文化形式再現生機。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等,創造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第三,加大對鄉村特色文化的推介力度,尋求鄉村文化走出去。
(二)法治:文化与制度规约相融合,重塑乡村文化规范
法治通常指硬法之治,其與鄉村生活之間存在張力,使得實效性不足。包括鄉規民約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是軟法,縱覽鄉村歷史,軟法之治更符合鄉村人的日常,更有利于民主與現代法治觀念的生成。因此,鄉村文化發展需要軟硬法綜合規制與互動,堅守硬法底綫,善用軟法規制。一是任何軟法都需遵循國家法律。鄉規民約的内容、表現形式以及實施過程要合法合理。二是善用軟法規制,促進軟法發展。鄉規民約是以鄉村人易于接受的柔性方式,將法治、規則意識嵌入到鄉村人内心深處。這也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衹有重塑現代化的鄉規民約,才能更好地規笵鄉村人的行爲模式。總之,成功的鄉村治理, 需民俗規笵與制度化規笵相融合并良性互動,堅守法治精神,從現代公共治理和傳統人文精神中找到雙重支點,培育農民的法治精神,努力實現鄉村人文化認同的文化歸屬。
(三)德治:扩大乡村文化资本,弥合乡村文化价值分歧
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鄉村文化具有無法言語的價值認同,這種認同是鄉村文化認同的内核。近年來,隨着現代經濟文化闖入鄉村社會,禮俗秩序逐漸瓦解。傳統家族中的親密關系正在疏遠,家族成員没有承擔應有的責任;年輕一代對家鄉故土的認同逐漸淡化;外出打工群體因生計壓力等,逐漸遠離傳統的禮儀習俗;貧富差距的拉大,使得村民心理失衡,政治信仰消融,封建迷信行爲頻現。這些不良現象的蔓延,正在消解鄉村文化核心價值,鄉村文化原有價值共識逐漸分化,價值理念呈現出“舊的無力,新建不足”,鄉村文化價值體系亟須重塑。
鄉村文化形式邊緣化不僅表現在文化形式的瀕臨消失,更多表現在尚存的文化形式中原有的文化象徵功能也逐漸喪失,如祠堂、古院落等因過度商業開發,其内在文化意義逐漸流失。曾經備受歡迎的民俗節慶雖然尚在,但已冷清,其承載情感的功能已大不如從前。而一些不良文化行爲卷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鄉村文化形式變得庸俗。這些傳統的鄉村文化形式已與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形成矛盾。
中國鄉村的差序格局意味着傳統中國鄉村是關系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依賴關系,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變得“物化”——物的依賴關系。鄉村原有的包括倫理文化、鄉規民約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軟控制”,在鄉村社會結構中自然呈現,潜移默化地滲透影响着鄉村人的日常。但當前物化社會使得鄉村原有的倫理價值體系逐步被消解,其規笵約束功能逐漸弱化。
2.加大文化産品與文化服務供給,彰顯文化時代關懷。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需要文化更多地生産與輸出。一是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改變過去“等、靠、要”思想,明確主體身份,以行動自覺來挖掘身邊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自治組織,創造出鄉村人喜聞樂見的鄉村文化産品與服務。二是强化政府主導作用。强化頂層設計,做好相關協調推進,調研村民的文化需求,注重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有效供給優質文化産品與服務。三是以市場爲載體,提升鄉村文化資源供給效能。在文化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注重資本要素的流動,以市場效能促動高質量供給鄉村文化産品與服務。多管齊下,以高質量的鄉村文化産品與服務滿足當前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3.建構現代化鄉村文化話語與鄉村文化形象。從内容與媒介來説,當前鄉村公共文化知識的宣傳與傳播,應以生産生活活動話題爲載體,着眼于借助社區微信公眾號、社區網站等現代日常工具,在信息共享中密切聯系。宣傳風格要注重生活化、具象化,使硬知識軟化,達到情感的共鳴、共振,增加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熱情等。
四、总结与展望
鄉村文化認同問題會影响鄉村治理的實效。基于此,本文重點討論了現代化衝擊加速鄉村文化的認同危機:形式邊緣化、規笵弱化、價值分化,和需以“三治融合互動”爲重構邏輯:以自治創設多元化文化形式,以法治重塑鄉村文化規笵,以德治彌合鄉村文化價值分歧,來合力構築鄉村文化認同。本文不足之處在于衹是探討了鄉村文化認同重構的一個方嚮,對于如何實現鄉村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使其更符合現代村民日常的“慣習”?如何將這種重構邏輯更有效地落地?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進行創新性地開拓。總之,在鄉村治理的探索中,文化認同重構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當前我們應堅定的文化自信,讓我們有絶對的信心實現鄉村文化的魅力綻放,但要完全實現文化認同,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基于振动相位差的螺栓连接状态监测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感器模块、高速AD采样模块、FPGA与上位机4部分组成。传感器模块由压电陶瓷传感器与由LM358搭建的运算放大电路构成;高速AD采样模块主要由TI公司的ADS7947高速12位ADC构成;FPGA中包括ADC的驱动模块、对采集信号的数字滤波模块与发送给上位机的串口通信模块组成;上位机使用C#语言,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软件开发环境下完成。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指導性計劃項目“新鄉賢文化視閾下河南省鄉村治理實踐的優化路徑研究”(2019-ZDJH-412)、2017年度信陽師笵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新鄉賢文化視閾下鄉村治理問題研究”(2017-QN-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信陽師笵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标签:文化认同危机论文; 乡村治理论文; 现代化意义论文; 乡村社会论文; 文化价值论文; 文化断裂论文; 文化自信论文; 治理能力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