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企业家 100资本家——2005年家族上市公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家论文,企业家论文,上市公司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研究发现,目前家族企业数量已占内地上市公司总数两成半的份额。
依据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公布的最终控制人的企业性质,我们将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分为六类:国有类、家族类、外资类、集体类、社会团体类和职工持股会控股类。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内地1364家A、B股公司中:国有类968家,占70.97%;家族类335家,占24.56%;外资类9家,占0.66%;集体类31家,占2.27%;社会团体类11家,占0.81%;职工持股会控股类9家,占0.66%;另有一家控股情况不详,占0.07%(图1)。
附图
在过去三年里,家族上市公司数量在市场中的比例增长了一倍以上。2002年8月,我们曾经对截至2001年末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进行统计(参见2002年8月号封面文章《100家族》),按照控制权是否超过20%的标准划分,截至2001年末的上市公司中:国有类占80.5%、家族类为10.7%、外资类占0.7%、集体类占2.4%、公众持有类占5%、职工持股会控股类占0.7%。而同样按照控制权是否超过20%的标准划分,截至2004年末的上市公司中,有306家家族歪业控股权超过20%,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2.44%。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控制国内上市公司的情况仍不明显,处于东亚各国中较低水平,只与日本的比例相近。
控制市值比例数据也同样说明,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家族控制程度仍然较低。我们以最大的1个、5个、10个和15个家族所控制的市值总额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考察:截至2004年末,335家家族企业的总市值为4567.58亿元,占总市值的12.34%。内地资本市场控制市值最大的家族是刘永好,其所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300.7亿元,占市场总市值3.7万亿元的0.81%,而前5、10、15个家族所控制的市值比例分别为1.8%、2.69%和3.34%。与2001年末最大家族“唐万新兄弟”所占比例0.7%,前5、10、15个家族所占比例1.7%、2.4%和3%相比均略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图2、图3)。
图3:控制市值最高的15个中国内地家族
附图
1 注:据“中兴通讯”2004年年报披露,该公司不存在实际控制人,在2002年“控制市值最高的15个家族”中排名第二的“中兴通讯”董事长候为贵未列入本榜
虽然家族企业数量目前逐年增多,但规模仍然较小,所占总市值比重尚低。2001年的15大家族控制了20家上市公司,控制了1287亿元总市值,而2004年的15大家族则控制32家上市公司,控制1236亿元总市值。2001年控制市值最大的15个家族只有6个仍留在榜单内。
“资本家”通常以较少金额控制多家企业,“企业家”倾向于高比例控股单一公司
根据理论界相关研究和对全部335家家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分析,我们评选出2005家族上市公司中的“100资本家”和“100企业家”。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像是:虽然“企业家”与“资本家”的人均控制金额(定义见图4注)相近,但“资本家”倾向于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企业家”则只有单一资本运作平台,对单一公司的控制金额较高。数据显示:“100企业家”控制着100家上市公司,“100资本家”控制着136家上市公司;“100企业家”的控制金额总计708.74亿元,“100资本家”的控制金额总计为723亿元。
而且,“企业家”倾向于高比例控股,而“资本家”则倾向于通过较低的所有权(现金流权,定义见图4)实现较高的控制权。
“100企业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定义见图4注)合计高达209.78亿元,“100资本家”仅为186.95亿元,说明“资本家”更看重公司的“投票权“而不是“股东权益”;另一方面,“100企业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仅1647.61亿元,而“100资本家”所控制的总市值高达2298.28亿元,说明“资本家”倾向于以较少的控制金额影响较大的公司市值(图4)。
“100资本家”公司的现金流权中位数为13.60%,而“100企业家”公司的现金流权中位数为28.23%;“100资本家”公司的控制权中位数为29.02%,而“100企业家”公司的控制权中位数为43.11%;“100资本家”的“控制权/现金流权”中位数为2,“100企业家”为1.33(图4)。说明“企业家”倾向于高比例控股,而“资本家”则倾向于通过较低的所有权(现金流权)实现较高的控制权。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衡量,控制股东用较少的投资来实现对下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所引发的代理冲突更为严重,其对少数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可能更高,出现类似于“阳光”隧道行为的几率也更大(参见《新财富》2005年6月号封面文章)。
另外,研究显示,少数资本家控制着多数“投票权”和多数财富。控制市值最高的15大家族大部分属于“资本家”,只有3家属于“企业家”。而按控制金额排名最高的“10大资本家”的控制金额高达301.1亿元,占“100资本家”总控制金额的41.64%;同样排名的“10大企业家”所控制金额仅215.03亿元,占“100企业家”总控制金额的30.34%。按财富金额(定义见图4注)排名最高的“10大资本家”拥有财富100.63亿元,占“100资本家”总财富的49.13%,同样排名的“10大企业家”财富79.58亿元,仅占“100企业家”总财富的32.25%(图5)。显然,“资本家”的控制金额和财富金额分布不均,“基尼系数”较高。
“企业家”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好于“资本家”公司
同样采用中位数法对比分析“资本家”公司和“企业家”公司的基本面和财务指标,我们发现:“资本家”公司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较大,负债率较高,现金流量较差。各项财务指标均逊于“企业家”公司。不仅如此,“资本家”公司的各项指标还逊于全部上市公司的中值水平。按《新财富》企业“成长性指标”排名,“企业家”公司成长性也明显好于“资本家”公司(图6)。
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强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这一结果也与其他国家针对这一家族企业群体的研究相符。
图6:“资本家”公司与“企业家”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对比(截至2004年末)
附图
资料来源:《新财富》、天相投资
附图
例如,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底以“标准普尔500”公司在1993-2003年期间的公开数据为样本,分别以股东年获利、资产报酬率、公司年收益成长与公司年销售增长率四项要素做评估。研究结果发现,500家公司中有177家为家族企业所经营,占整体家数的1/3,它们的表现良好。这个结果刷新了大众对家族企业的看法。该研究显示,家族企业股东平均年收益为15.6%,比非家族企业股东平均年收益11.2%高出4.4%;在资产报酬率上,家族企业为5.4%,而非家族企业为4.1%;在公司年收益成长方面,家族企业为23,4%,非家族企业仅有10.8%;比较公司年营业额增长率,家族企业达21.1%,而非家族企业只有12.6%,相差8.5%(图7)。此外,《新闻周刊》以10年为期,分析欧洲六大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要股价指标,也发现家族企业的股价表现强于非家族企业。
另外,“资本家”公司股价大多呈“牛市”涨幅大,“熊市”跌幅大的特征,而“企业家”公司股价波动较小,有较强的避险性。如以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25日为观察时间窗,以“资本家”指数为比较基准,则“企业家”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在2003年5月29日达到最低点(-21.19%),此后逐渐上升(图8)。
从股价波动风险(CV)分析,“企业家”指数风险(29.22%)小于“资本家”指数风险(32.43%)。如以2000年1月1日至2001年6月13日(上证指数创最高收盘价日)为“牛市”观察时间窗,期内“企业家”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9.73%(图8),其风险(11.15%)小于“资本家”指数风险(14.22%);如以2001年6月13日至2005年7月25日为“熊市”观察时间窗,期内“企业家”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6.23%,其风险(22.49%)仍小于“资本家”指数风险(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