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大学梦有几种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宋代英[1](2021)在《乡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爽[2](2020)在《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川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决定了周末留校的住校生人数众多,周末住校生管理松散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农村中学的住校生周末管理基本上都停留在开放自习室,提供食宿,晚上查寝的层面上,学生的自由放任状态令人担忧。开展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研究,深入探究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住校生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生活、学习加强管理,提高育人水平,为当地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分忧解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中,采用个案研究法,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解了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时段状况的可靠信息,分析当前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农村中学管理提供指导,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对培养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笔者发现已有的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校在行课期间进行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工作机制,对于周末住校生留校人数众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并未很好地解决。本研究聚焦于周末这一特定时段,农村中学资源稀缺,力量有限面对人数众多的留校学生,如何建立周末管理的长效机制,找到周末住校生管理的有效策略,改变目前学生的自由散漫状态,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生活。其次,本研究对于住校生管理制度建设、住校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住校生良好生活状态、发动住校生参与文化建设、动员住校生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住校生进行心灵沟通、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除了“管”和“防”,本研究借鉴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外,主动作为,就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的策略进行研究。基于对个案的分析得出结论与讨论,力争构建有效机制,积极主动管理,使农村中学周末管好住校生,挖掘育人价值,看重社会效益,探寻理论上的新颖点。关注人的成长,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自我管理。最后,学校要从管理层面获得新的启示、可行的操作:健康成长是目的、管理措施是手段、学生状态是关注点、学业进步是着力点。
张俊[3](2020)在《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家用电器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新产品研发就成为每个制造商之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争夺点。微波炉行业在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后,初步形成以美的和格兰仕为代表的双寡头垄断的格局;在国内市场,两家企业以自主品牌进行全价值链经营,而在国外市场上则以OEM(代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SKD(半散装件)等方式占了全球市场的制造数量70%以上;对百年白色厨房电器制造商美国WHP微波炉公司的威胁越来越大,虽然WHP公司增加了在我国市场的规划,控股了合肥荣事达集团,但未来挑战不能不重视。本文以WHP微波炉产品为实例,应用了现代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对其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诊断,剖析了其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现有产品的品质现状出发,参考了家电行业品质要求,用全面质量管理论理作为依据,提升新产品的质量管理。利用问卷调查、多部门人员参访和历史资料的分析方法,诊断出企业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应用了好几种质量管理工具,如SPC(统计过程控制)、QFD(质量功能展开)、DOE(试验设计)和FMEA(失效模式分析)等,提升了产品的设计、验证和制程工艺能力满足要求。该论文把QFD、FMEA、DOE、SPC等工具科学的融合在一起,为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新产品的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要求,同时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成本。并从企业文化、组织流程、人才培养及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提供实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的执行。同时要对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全面推行6S管理,运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制造出客户满意的好产品。通过采取上述改善措施,WHP微波炉产品SIR(客户投诉率)则由2.5%降低至1.8%,产品质量改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管理水平也得到显着的提升。对加强WHP微波炉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持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杨柳[4](2020)在《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文中提出中国教育部在2018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的意见》([2018]第13号),这份文件代表着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比较教育部先前发布过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计划”更加突出了我国教育界期待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加大力度发展教师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2.0计划”,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尝试,建成了一批具有高办学水准、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专业,基本采取了以准教师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结构。预计到2035年,我国准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该计划能够为培养数百万名骨干教师,数十万名卓越教师和数万名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大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2.0计划”中还指出,培养卓越教师将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今后的主要办学目标和发展特色,我国将培养一批对祖国教育事业怀着深厚情感的、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出众的教学技能、勇于尝试创新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卓越型教师。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成败因素之一就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批卓越教师,因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教师的质量。而塑造和培养高知识、高技能、高师德的卓越教师,进而塑造出一批超一流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必成为我国今后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卓越的人才,创造世界教育典范的关键一环。目前已有的关于卓越教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卓越教师的在职工作能力,以及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要性等问题上,这些已有研究为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国内关于教师教育的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卓越教师经历了什么样的培养过程,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如何开展,有哪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供我们参考?二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列举国际其他国家的教师培养经验,或是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所制定的教师职前培养政策的陈述,较缺乏理论深度,更缺少对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有效的借鉴力。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认证制度、专业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课程的设置、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几个核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进行点对点式的比较分析,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提炼出美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可靠经验,以此为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建议。本研究共包含总共六章内容,具体如下:在本研究的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问题提出;对卓越教师背景下当代美国教师职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总体引入和子研究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充分界定,分别是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本研究是按照理论探讨、经验分析、分别进行比较和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路径完成的。在绪论部分,首先,本研究界定了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卓越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极个别的而且数量较少的真正的精英人才、专家型教师。通过分析文献资源,“卓越”即卓越的、超凡的,“卓越教师”用于形容教师自身拥有的特质,比“卓越”、“优质”、“高效能”更加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超乎一般,也可以理解为是指那些成就突出的、素质非常优秀的教师人才。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界曾涌现出一批批满载荣誉、有口皆碑的特级教师、名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我国的“卓越教师”理解成是满足今天的教育需要、成就更加突出的“特级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本研究中分析的美国“卓越教师”主要是指达到了1989年由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制定的教学专业标准的教师,在这则“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卓越教师应当满足五项基本核心原则,并经国家级教师发展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后才能获得的一种高级教师称号。另外,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来看,教师职前培养属于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职前教育和培养是相对于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群体而言的基础奠基阶段,职前培养与新教师入职培养、在职培养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和过程。在我国主要指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教育。因此,本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中美两国的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估机制等问题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和卓越教师基本素质、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本研究的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关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与分析,介绍了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演变的社会背景及演变过程,介绍了美国四大权威性国家认证机构发布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并对四家机构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比较对照,尝试分析当代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中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需求,以及基于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第三章论述了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美国有着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准教师招生制度与毕业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成功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第四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分析了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五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分别有政府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高校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以及由社会专业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这三类主要评估机制,以及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特点分析。第六章是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本研究提出到借鉴经验和启示,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师教育针对当下全国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通过准教师的入学选拔与认证制度的改革,建立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卓越教师质量评估机制。本研究试图从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招生制度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理念与实施,为我国卓越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借鉴当代美国最先进的,最具影响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经验,拓宽了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研究的视角,有利于促进我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尽快制定,并以卓越教师为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目标,用卓越教师培养的进步性全面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
王妍[5](2020)在《进城陪读: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研究 ——基于四川某中学农村陪读现象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历和文凭作为社会筛选功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成为影响个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受改变地位的内在驱动力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卷入到获取优质教育机会的竞争行列,进城陪读是农村家庭为了实现教育抱负,参与教育场域竞争的典型形式。本文从教育抱负视角出发,以四川某中学的农村陪读家庭为研究个案,探究教育抱负如何作用于农村家庭的陪读策略,以及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成效。研究发现:教育抱负是驱使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这种高期望的背后蕴含着家庭为子女设计的理想三部曲:上大学→好工作→好生活。受家庭资本、成员生命历程经验、子女学业成绩、学校教师权威判断等因素影响,家庭对教育效用的认识和子女教育的最终目标导向有所差异,教育抱负呈现出差异性。为了传递家庭教育抱负、实现“上大学”这一基本目标,农村陪读家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择校择班;构建陪读社交圈,通过弱关系获取一切有利于子女学习的信息;与教师微妙互动,努力掌握教育场域的竞争规则,希望通过在场陪读的方式为子女学习助力。然而,教育抱负传递过程复杂。受外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减负下的城乡学生教育获得差距等结构性因素,内部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经济资本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陪读家庭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实现长远的教育抱负。一是父辈的教育抱负未能及时转化成实际的教育投入,家长未能在子女早期为其形塑正向的教育抱负,导致家庭错过了传递教育抱负的最佳时机。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端的发展,亲子间的教育抱负不同构,子女不一定认同父母的教育抱负。即便有部分家庭能够成功传递抱负,但最终具有突围潜质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大部分人依旧难以回避社会再生产的命运。最后,本文分析了教育抱负实现的可能路径,从长远看,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是实现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根本举措,也是农村学生摆脱社会再生产命运的关键之举。
王浩业[6](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黄婧[7](2019)在《“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不断呈现,旅游业已由纯粹的劳动产业转化为知识与劳动并重的产业。中职旅游人才是为我国旅游业服务的技能人才,也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十分紧缺的人才。当前旅游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矛盾,即旅游业高速发展与高素质和高质量旅游人才供应匮乏之间的矛盾。随着“技能高考”政策的提出,山东省高等院校于2014年开始面向中职阶段的学生实施技能高考。同年,中职旅游专业加入这一考试形式,“技能高考”为部分中职旅游生进入高等学校提供通道的同时也为中职学校旅游教学的改革提供契机。本文是基于“技能高考”视角下对山东省日照市部分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中职旅游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更好地施展“技能高考”政策指挥棒的作用。本文以“技能高考”为视角,首先通过对“技能高考”政策进行解读,阐述了“技能高考”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技能高考”政策与中职旅游人才密切的切入点,阐明了研究“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影响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内容的调查,主要以日照市四所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例,分析了“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中职旅游学生、中职旅游教师;本文指出的日照市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技能高考”的认识不足及学习动机不强、“双师型”教师缺乏及校内实训设施不齐全。最后,本文提出了在“技能高考”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通过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增强“技能高考”的影响力及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及提高教学硬件条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及加强中高职教师交流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对策。
王丽芬[8](2019)在《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州民办M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不仅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它还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民办高中的学生管理水平决定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地落到实处,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特色办学成效。因此,对学生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以福州民办M中学为例,了解目前民办高中学生管理现状和取得的成效,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等方法,分析福州市民办高中学生管理现状,得出目前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学校管理方式简单化、管理内容单一、学生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社会与家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等四个方面;分析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是:民办中学学生管理者理念滞后、管理模式僵化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针对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办中学学生管理实际,分别从提高重视程度、改革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建立社会、家校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总而言之,本文的研究为切实推动素质教育、提升民办中学高中学生管理水平提供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曾丽颖[9](2019)在《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升级,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正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技术劳动力,同时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功能转变所需要的就业与升学人才培养,一些中职学校相应开发了就业和升学课程。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中职校以“职普渗透”课程吸引学生,以兴趣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中职学校形成了兴趣、升学、就业三维的校本课程雏形系列。目前这样形成的系列校本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课程结构松散,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两所中职学校为个案,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出“三维整合”聚焦后,兴趣课程基础上再分枝的升学、就业系列校本课程,形成生命之树“Y”形结构系列设计。全文构思按“提出问题-梳理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基础-课程需求与现状调查-‘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及理论提升-综合课程设计及理论提升-得出研究结论”的思路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可能创新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职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学校访谈,吸取其校本课程系列开发经验,明确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类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三个维度整合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聚焦“三维整合”点,开展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最后,形成从整体方案设计到针对整合点的综合校本课程、拼盘课程的“三维整合”分层设计,相应地提炼出其系统优化的设计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按以人为本的“三维整合”球形立体统一的建构思路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既以学生为本的整合设计,实现三维课程各有其领域和系列模块的椭圆形平面课程展开维度,又统一形成一个相互交叉、渗透多维的立体统一球体。(2)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系列设计,呈现出“职普渗透”拼盘课程为基础,以整合点的三维综合校本课程设计为突破,为后续分枝专业化发展奠基的整体生命之树“Y”形结构。该设计最终呈现横向综合、纵深推进的师生耦合优化设计路线。(3)“三维整合”点上,覆盖以横断学科如全校的英语、职业规划等为主线,将各专业知识单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兴趣、升学、就业”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类校本课程。(4)“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系列,需要参照“三维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独立实施优化“拼盘”设计。
连生[10](2019)在《垦荒山因爱而存 养微藻由爱而发——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之路》文中提出1998年10月12日,在美国Kanlinska学院,罗佰、勒雷斯、菲雷特三位科学家被同时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表彰他们在自由基领域的研究和发现。他们的研究证实:人类备受衰老和疾病折磨的真正原因是自由基对人体的侵害。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天然杀手。虾青素(英文名称:Astaxanthin,缩写ASTA,又称变胞藻黄素或虾红素),被誉为"超级维生素E",存在于虾、蟹、鲑鱼、藻类等海洋生物中。天然虾青素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第四代天然抗氧化剂,被
二、圆大学梦有几种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大学梦有几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有关住校生综合管理的研究 |
2.有关住校生专项管理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1.农村中学 |
2.住校生周末管理 |
3.策略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本管理理论 |
2.需要层次理论 |
3.双因素理论 |
一、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概述 |
(一)周末管理的特点 |
1.时空管理的特点 |
2.活动和教育的特点 |
(二)周末管理的内容 |
1.满足低层次需要的管理 |
2.满足高层次需要的管理 |
(三)周末管理的方式 |
1.约束方式 |
2.激励方式 |
二、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的对象 |
2.调查的方式 |
3.调查的结果 |
(二)存在的问题 |
1.生活服务、学习指导需要优化 |
2.不重视高层次需求 |
(三)原因分析 |
1.硬件不足和软件滞后 |
2.封闭式管理的缺陷 |
三、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基本策略 |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
(二)错时安排文体活动 |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
(四)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 |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六)加强班级建设 |
(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3)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1.4 质量管理相关工具的应用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的结构 |
第二章 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
2.1 WHP公司简介 |
2.2 WHP微波炉公司组织架构 |
2.3 WHP微波炉公司产品概况 |
2.4 WHP微波炉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现状 |
2.4.1 WHP微波炉新产品开发流程 |
2.4.2 WHP微波炉新产品导入流 |
2.4.3 WHP微波炉新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状况 |
2.5 WHP微波炉产品的质量现状 |
2.5.1 WHP微波炉新产品的设计质量状况 |
2.5.2 WHP微波炉公司新产品的生产质量状况 |
2.5.3 WHP微波炉公司现有产品的市场品质现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问题形成原因的诊断分析 |
3.1 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问题现状分析 |
3.1.1 访谈问题统计与分析 |
3.1.2 现有产品在试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3.2 WHP微波炉新产品品质问题鱼骨图分析 |
3.2.1 人员问题 |
3.2.2 机器问题 |
3.2.3 物料问题 |
3.2.4 环境问题 |
3.2.5 方法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
4.1 改善人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 |
4.1.1 绩效和福利改善 |
4.1.2 员工的教育与职业规划改善 |
4.1.3 改进项目管理人员架构 |
4.2 改善新产品开发阶段质量管理体系 |
4.3 生产流程的改进 |
4.3.1 建立SPC管理流程 |
4.3.2 机器的改进 |
4.3.3 物料的改进措施 |
4.3.4 环境的改进 |
4.4 改进效果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提升的保障措施 |
5.1 明确战略,让质量文化成为公司意志 |
5.2 人才保障 |
5.3 过程保障 |
5.4 信息系统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一)卓越 |
(二)卓越教师 |
(三)教师职前培养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二、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
三、关于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卓越教师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卓越教师特质的研究 |
(三)关于卓越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 |
(四)关于卓越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
第二章 多主体的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 |
(一)NCATE教师专业标准 |
(二)NBPT卓越教师专业教学标准 |
(三)INTASC教师专业标准 |
(四)ABCTE杰出教师专业标准 |
三、基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 |
(一)卓越教师的教育理念 |
(二)卓越教师的教学观 |
(三)卓越教师的人际关系 |
(四)卓越教师的个人素养 |
(五)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
(六)卓越教师的社会责任 |
四、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明确专业标准的开发主体 |
(二)制定严格的专业标准 |
(三)依据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教师职前培养 |
第三章 完善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招生制度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的政策背景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制度的实施 |
(三)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的卓越教师招生标准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格认证制度 |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产生 |
(二)美国两大专业机构的教师资格认证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
(一)大学注重选拔优秀生源 |
(二)权威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
第四章 合理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结构和内容 |
(三)课程评估机制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分析 |
(一)制定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基准的课程目标 |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 |
(三)注重开发实践性课程 |
(四)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机制 |
第五章 多元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分析 |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产生 |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主体 |
(一)政府实施的质量评估 |
(二)高等院校实施的质量评估 |
(三)社会专业机构实施的质量评估 |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分析 |
(一)实现多元的质量评估主体 |
(二)设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 |
(三)多方协作共同评估 |
第六章 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
一、以专业标准为基准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
(一)开发以卓越教师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标准 |
(二)实现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
(三)以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
二、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招生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一)坚持师范招生的优选原则 |
(二)构建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
三、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
(一)以卓越教师为基准明确课程目标 |
(二)以卓越教师为基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
(三)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 |
(四)完善教师职前课程评价机制 |
四、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
(一)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 |
(二)建立多方协同的质量评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进城陪读: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研究 ——基于四川某中学农村陪读现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相关研究 |
(二) 陪读现象的相关研究 |
(三) 简要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地点 |
(二)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陪读的缘起及教育抱负 |
一、陪读缘起:多种结构力量共同形塑 |
(一) 结构性根源: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 |
(二) 教育期望的驱使:不能重复的老路 |
(三) 成功榜样的力量:羡慕的乡邻 |
(四) 陪读风潮的追赶:同辈群体影响 |
(五) 饮食起居的照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六) 闲暇时间的管制:抵制诱惑 |
二、家庭教育抱负的差异 |
(一) 命运型抱负:改变社会地位 |
(二) 知识型抱负:获取文化资本 |
(三) 德育型抱负:规训子女身心 |
第三章 家庭实现教育抱负的行动策略 |
一、精打细算:节省经济资本 |
(一) 家庭的经济负担 |
(二) 节流:合租式经济 |
(三) 开源:“保姆式”收入 |
二、家庭人员的合力支持 |
三、关键时刻的敲门砖: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
四、建构陪读社交圈:获取消息新途径 |
五、勤联系、多跑腿:与教师的微妙关系 |
第四章 教育抱负的传递:家长与学生的互动 |
一、冲突与调试:传递难题 |
(一) 督促:无处不在的唠叨 |
(二) 高投入与低回报的挣扎 |
(三) 无知无畏的未来图景 |
二、困境与超越:少数懂事的孩子 |
(一)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
(二) 埋头苦学:改变命运的内驱力 |
(三) 厚积薄发:贵在坚持 |
三、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教育抱负的实现困局 |
(一) 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
(二) 减负下的城乡教育获得差异 |
(三)家庭的难题 |
二、教育抱负的实现路径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
2.1.1 价值 |
2.1.2 人生价值 |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
2.3 人生价值理论 |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
3.1.1 中国梦的源起 |
3.1.2 中国梦的内涵 |
3.1.3 中国梦的意义 |
3.1.4 中国梦的实现 |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
4.3.1 方向性原则 |
4.3.2 主体性原则 |
4.3.3 层次性原则 |
4.3.4 渗透性原则 |
4.3.5 一致性原则 |
4.3.6 开放性原则 |
4.3.7 实践性原则 |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
6.1 创新教育理念 |
6.1.1 紧扣梦想特性 |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
6.2 优化基本方法 |
6.2.1 理论教育法 |
6.2.2 实践锻炼法 |
6.2.3 榜样示范法 |
6.2.4 比较鉴别法 |
6.2.5 自我教育法 |
6.3 强化教育过程 |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
6.4 转变教育方式 |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
6.4.2 开展社会实践 |
6.4.3 利用网络平台 |
6.4.4 抓住关键时点 |
6.4.5 发挥社团作用 |
6.4.6 结合职业规划 |
6.4.7 做好深度辅导 |
6.4.8 融入养成教育 |
6.5 完善工作机制 |
6.5.1 强化组织领导 |
6.5.2 纳入重要议程 |
6.5.3 建强工作队伍 |
6.5.4 完善规章制度 |
6.5.5 营造良好氛围 |
6.5.6 实施过程监控 |
6.5.7 做好服务保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技能型高考政策的推动 |
2. 旅游业对专业人才质量需求提升 |
3. 学生需求多元化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文献评述 |
(四)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1. 技能高考 |
2. 人才培养 |
(二) 理论基础 |
1. 缄默知识理论 |
2. 多元智能理论 |
3. 终身学习理论 |
三、“技能高考”与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相关点解读 |
(一) 中职旅游专业“技能高考”现状解读 |
(二) “技能高考”政策与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相关点解读 |
1. 中职生是参加“技能高考”的主体 |
2. 考试形式及内容为中职生量身定做 |
3. 人才选拔标准向中职生提出更高要求 |
四、“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
(一) 问卷与访谈设计 |
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2. 问卷的编制及数据收集与整理 |
3. 调查结果人口学特征分析 |
(二) 中职旅游专业师生对“技能高考”的认识 |
1.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获取“技能高考”信息的主要途径 |
2. 中职旅游专业师生对“技能高考”的认知 |
(三) “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影响 |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
2.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
(四) “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专业课程和班级设置的影响 |
1. 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
2. 对班级设置的影响 |
(五) “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影响 |
1. 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 |
2. 对学生主体参与动机的影响 |
(六) “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师的影响 |
1. 对教师培养动机的影响 |
2. 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 |
五、“技能高考”视角下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
(一) 增强“技能高考”影响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 |
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对“技能高考”的重要认识 |
2. 关注非智力因素,提高职业素养 |
(二) 科学施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
1. 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方法 |
2. 提高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注重实训环节 |
(三)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
1. 规划职业生涯,倡导终身学习 |
2. 加强中高职教师交流合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州民办M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一)选题方面的创新 |
(二)研究的方法创新 |
(三)研究的观点创新 |
第一章 民办中学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民办学校 |
二、民办学校学生 |
三、学生管理 |
四、自主管理 |
五、民办高中学生的自主管理 |
第二节 民办高中学生的特点及管理的特殊性 |
一、民办高中学生的特点 |
二、民办高中学生管理的特殊性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三、目标管理理论 |
第二章 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现状-以福州民办M中学为例 |
第一节 福州民办M中学高中学生管理的概况及成效 |
一、福州民办M中学概况 |
二、福州民办M中学高中部学生的管理已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福州M中学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管理方式简单化 |
二、管理内容过于单一 |
三、学生管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
四、社会与家长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
第三章 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民办高中学生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
第二节 民办高中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僵化 |
一、学生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 |
二、师生关系过于僵化 |
第三节 民办高中学生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
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
三、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机制不够健全 |
第四章 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
一、以生为本,为民办中学“正名” |
二、以生为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
第二节 改革管理模式,融洽师生关系 |
一、丰富民办中学学生管理内容 |
二、采取多样化管理方式 |
第三节 完善管理机制,保障管理目标 |
一、健全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
二、健全学生管理评价机制 |
三、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目标展望 |
参考文献 |
问卷调查表 |
访谈内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产生背景及解题的现实可行性 |
一、“三维”校本课程产生的内外因 |
二、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需要“三维整合”设计 |
三、“三维整合”设计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中职校本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设计研究的现状 |
四、现有研究述评及本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校本课程定义研究 |
二、校本课程设计界定 |
三、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 |
第二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劳动的人”提供人性论基础 |
二、杜威教育哲学提供整合的“经验”切入口 |
三、以多维融合的个性化教育价值论为基础 |
四、系统优化的校本课程系列结构功能论 |
第三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课程理论基础 |
一、“三维整合”设计的校本课程理论基础 |
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对本设计的启发 |
三、STEAM理念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发 |
第四节 建构主义思想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示 |
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下的“三维”设计启示 |
二、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三维整合”建构设计 |
第三章 三类校本课程需求与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需求与现状问卷调查 |
一、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论指导下的问卷设计 |
二、北海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多所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分析 |
第二节 两所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一、北海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二、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两所案例学校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问题与出路 |
一、现有校本课程与学生需求矛盾问题 |
二、三维校本课程设计需要顶层规划 |
三、三维校本课程需要整合组织实施 |
第四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 |
第一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原则与思路 |
一、“三维整合”方案中开发系列课程的设计原则 |
二、“三维整合”方案中的系列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目标与内容设计 |
一、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的“三维整合”总目标设计 |
二、建构主义启发下的“三维分枝”系列目标设计 |
三、“三维整合”方案中系列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
四、综合设计“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
第三节 “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及评价 |
一、“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的纵横组织实施设计 |
二、三维校本课程系列相对独立地组织实施设计 |
三、“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的评价设计 |
第四节 “三维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理论提升 |
一、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设计的横向综合优化 |
二、按阶段纵深推进的“三维整合”结构优化设计 |
三、STEAM理念下师生耦合生成“三维整合”优化设计 |
第五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中综合课程设计 |
第一节 “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目标设计 |
二、浅表综合类“职普渗透”课程目标设计 |
第二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内容设计 |
二、“三维整合”中浅表综合的拼盘课程设计 |
第三节 “三维整合”的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实施与评价 |
二、浅表综合类拼盘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第四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提升 |
一、“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特性 |
二、STEAM启发下的综合设计理念及操作框架 |
三、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的综合课程优化设计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垦荒山因爱而存 养微藻由爱而发——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开创关于爱的事业不惧从头再来 |
创新产业模式荒芜地变基地 |
始终严抓品质提高产品质量 |
优化工艺设施提高产品质量 |
完善质量体系制定行业标准 |
严格管理制度强化责任管理 |
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速发展 |
打造优秀团队事业扬帆起航 |
引进创新型人才 |
多渠道引进人才 |
全方位培养人才 |
拓宽人才成长空间 |
调动人才积极性 |
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慈善 |
乘十九大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 |
四、圆大学梦有几种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宋代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D]. 梁爽. 西南大学, 2020(05)
- [3]WHP微波炉新产品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D]. 杨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进城陪读: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研究 ——基于四川某中学农村陪读现象的分析[D]. 王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7]“技能高考”对中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D]. 黄婧.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福州民办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福州民办M中学为例[D]. 王丽芬.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 曾丽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垦荒山因爱而存 养微藻由爱而发——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之路[J]. 连生. 食品安全导刊,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