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论文

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论文

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

宁 球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从认知视角对汉语俗语语义建构进行了解读。俗语源于人的生活体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可以解释俗语语义的生成。一方面有助于提供汉语俗语研究的新视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俗语。

关键词: 俗语 语义建构 形式单位概念框架

一.引言

“俗语”,顾名思义,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俗”,与“雅言”或“雅语”相对。如果说雅语是阳春白雪,那么俗语便是下里巴人。俗语是流行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通俗化的语言。俗语是语言变体的一种形式,跟俚语、谚语、歇后语等具有同等地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对于传统语法学家来说,俗语、俚语等一般具有其固化的意义,大多数是不可分析的。但是,认知语言学以对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认为俗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理据性的、可分析性的。

对于俗语的界定,在汉语学学界中引起了热烈地讨论。各语言学家众说纷纭,由于其边界的模糊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温端政(1989)、王勤(1990)、江蓝生(2004)、李振凌(2006)便分别提出了对俗语界定的看法。本研究采用温端政对俗语划分的观点,“认为俗语是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应该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1989:11-12)

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研究俗语语义的建构,如概念转喻(杨群雁2005)、概念整合(武仲波2007和蒋静2009)。周冠书(2015)分别从范畴化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分析了俗语的认知机制。观察已有文献,鲜有学者从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来阐释俗语语义的建构。

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对汉语俗语语义建构进行分析,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汉语俗语的来源有哪些?俗语语义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以及语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

独立于语境的词义即词这种形式单位上表征或标记的概念,可称为词概念。词只是最典型的形式单位,其它的形式单位,诸如词素、成语、俗语、谚语等,也有其习惯上表征的概念,因而产生形式单位概念这一术语。当一个形式被用来施指一个客体而获得理性概念意义,再通过言语社区的确认,最终成为音义结合的形式单位的时候,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就已产生,随后逐步扩展。因此我们把形式概念框架定义为,以最初的那个理性概念为起点的知识结构,这个初始义也是框架里的中心元素,从这个起点出发,框架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且如此反复,结果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元素就聚集在这个初始义的范围。(廖光蓉 2017)也就是说,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即知识结构)是由许多元素聚集在中心元素而形成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层级性和激活性。

如此,就像韦伯所指出的,犹太教的“突破”性质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打一开始,耶和华便具有某些超越以色列立场的特色,换言之,在关于耶和华的观念里存在着某些普世性的特质,更贴切地说,这些特质毋宁是存在于——基于纯粹历史缘由——以色列誓约同盟与这个神的独特关系里。”[注][德]韦伯:《古犹太教》,康乐、简美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这就是说,犹太教的理性表现出某种超越性;换言之,犹太教一经产生,便与任何古老的宗教传统区别了开来,而且它也成为后续的世界性宗教的基础。而这就是犹太教不同于所有其他古老宗教传统的“崭新”的因素,所谓“突破”也正蕴藏于其中。

三.俗语的来源

“门不离五”这一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为“门”,标记门这一客观物体,由“门”形式单位,横向和纵向扩展,由此可以聚集有关“门”的其它许多元素,如姓氏、师门、门第、窍门、人身的孔窍等等。此处主要取“门”的初始义,即门这一客观物体。同样,数字“五”元素旁边也聚集了与“五”相关的一系列元素,如五福临门、五行、五帝、五谷、尺寸5等等。此处“五”元素与“尺寸”以及“五福临门”结合在一起。与“尺寸”结合,产生表层意义,即用直陈/白描的方式,意为木匠制作门的时候尺寸末尾一般都带有5这个数字,如5.5尺。与后者结合,寓意“五福临门”,以求个吉祥、幸福。

在公共图书馆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是否拥有服务品牌乃至知名服务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公共图书馆(或体系)服务能级的重要标志。在服务品牌的积极创建和生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相容岗位分离,资金的收支与记账要分离,即会计和出纳的分离;二是要有凭据能够证明货币资金收和支合理合法;三是及时准确地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入账,并且要保证核准手续齐全;四是严禁现金坐支,现金要及时送入银行;五是要定期盘点现金,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保证账实相符;六是要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审计。

“棺不离八”与“桌不离九”跟“床不离七”是同样的道理,这两个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中,“棺”和“桌”也分别是中心元素,标记“棺”、“桌”客观物体。在“八”、“九”这两个元素旁边聚集了与其相关的许多元素,分别取“发财”和“谐音酒”元素。另外中心元素“棺”除取其初始义即标记客观物体外,还取“谐音官”之意。这样一来,“棺不离八”指做棺材的时候尺寸最好为八尺,寓意保佑升官发财。另外,古人有“七尺男儿”之说,即古人身高最高七尺,所以棺材做成八尺也是合情合理的。“桌不离九”则指桌子的长宽高尺寸末尾数字一般以九结尾,另外,这也是有理据的,以人的经验为基础。主要是考虑到男女平均肩宽为45厘米,所以制作桌子时为了能够容下两个人,一般桌长大于等于90厘米。桌离不开酒,一来预示主人热情好客,二来预示宾客很多,说明家族兴旺。

四.俗语的认知解读

1.“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

“凳不离三”这一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即“凳”,标记了凳子这一客观实体,由“凳”出发,该框架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在“凳”这一中心元素旁边聚集了很多元素,如凳子的颜色、凳子的尺寸、凳子的形状、凳子的舒适度、凳子的材质、坐在凳子上的客体、凳子的用途以及和凳子相关的等等其它元素。此处“凳”中心元素聚集的主要元素为“凳”这一客观物体和“坐在凳子上的客体即人”。但是要理解“凳不离三”,还需理解“三”的含义,“三”本意是指数字中的三,由数字“三”元素可以向外延伸,在数字“三”下又包含其它元素,如多次(“三思而行”)、三个火枪手、三个臭皮匠、桃园三结义等等。由数字“三”元素可以激活头脑中的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即知识结构),此处“三”取自“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即“三”象征“忠义”。整个语言形式单位“凳不离三”表层意义是指木匠制作凳子的时候,尺寸一般后面都带有三。寓意坐在这条凳子上的人都是兄弟和朋友。

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初中生而言,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的。倘若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也无法将新知内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会对有效课堂的建构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展现,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对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将情境教学与导入活动融合到一起,以此来导入情境的作用下提升教学质量。

周剑(1996:84)在“俗语三源”中认为俗语主要来源于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其从佛教语汇及流传故事、历史沿革及人物传说、讹变这三源作了初步详细地探索。沈玮(2009:39)将俗语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六类:来源于群众生活(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来源于佛教文化(如“不看僧面看佛面”)、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如“赔了夫人又折兵”)、来源于民间传说(如“大水冲了龙王庙”)、来源于文学作品(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来源于音变讹传(如“舍不得孩子(鞋子)套不住狼”)。

本研究在文中运用该理论,可以解释俗语语义具体是如何产生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俗语。

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俗语是人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际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基于感知和体验基础上的高级认知活动。我们的经验对俗语形式的表达或者标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拔出萝卜带出泥。”“儿大分家,树大分杈。”“大树底下好乘凉。”等。以“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一俗语为例,该俗语表达是基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中国古代时民间的瓢都是用老葫芦破成两瓣后制成的,这种瓢在水缸里不会沉下去,是浮着的,所以才有“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语言表达式,其深层含义是比喻问题一个接一个,使人顾此失彼。

她年纪已经大了,体态的苍老显而易见,每当黄昏时刻拖动着那肥胖的身躯去楼道散步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的体力已远远不如从前,活蹦乱跳已不能了。

“床不离七”这一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也是“床”,标记床这一客观物体。数字“七”这一元素由于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在其旁边聚集了许多与“七”相关的元素,如做七(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一祭,共七次)、谐音“妻”、战国七雄、七宗罪、七大洲等等。我们由数字“七”可以激活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根据语境,此处“七”取“尺寸七”及“谐音妻”之义。该形式单位按照直陈的方式去理解,意为木匠制作床的时候床的尺寸末尾一般都带有数字七,但其深层意即寓意为夫妻同床共白头。

Evans&Green(2006:46)认 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谈论我们所感知及观察到的事物,是因为这些事物都是源于我们的具身体验。“体验认知”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两大主要承诺之一即认知承诺。本文认为俗语来源非常广泛,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群众生活。俗语的形成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我们的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

2.“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

“初一的娘娘”和“十五的官”这两个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分别是“娘娘”和“官”,标记“娘娘”和“官员”两个客观实体,在“娘娘”元素旁边聚集了许多与其相关的元素,如“皇帝之妃”、“手握权力”、“高贵”、“头戴皇冠”、“身着绫罗绸缎”、“祖母”、“女神”、“父亲的姐妹”等,同理在“官员”元素旁边也聚集了许多与其相关的元素,如“政府工作人员”、“手握一定权力”、“富贵”、“官职”、“器官”、“公有”等元素。“初一的”及“十五的”转指正月初一生的女孩及正月十五生的男孩,在“娘娘”和“官”中心元素旁由于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聚集了很多与其相关的元素,主要取“富贵”、“命好”元素。这样一来,该俗语的意思为正月初一生的女孩和正月十五生的男孩将来会很有出息,这一说法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这主要是与人们切身的生活体验有关,因为正月初一与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一年中重要的节庆日,每逢这样的时节时家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处都是喜悦的气氛,如果恰逢这个时候生小孩的话,肯定是双喜临门,寄寓着人们对孩子的美好愿望。

3.“树怕伤皮,人怕伤心。”

“树怕伤皮”这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为“皮”,由于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聚集了很多与其相关的元素,如“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毛”、“顽皮”、“肤浅”、“包在物体表面的一层东西”等,显然在“树怕伤皮”这一概念框架下,“树”元素激活了与“皮”元素最密切相关的元素为“树皮”。为什么会说“树怕伤皮”呢?那是因为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树被剖皮后,便会像人一样分泌出如“泪水”的液体,而这会影响树的健康成长。而这也被科学证明树皮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一旦树皮遭到破坏,树根得不到相应的有机物,会导致树木死亡。该俗语后半句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伤害了某人的心的话,便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4.“树直死,人直穷。”

“树直死,人直穷。”这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其中心元素为“直”,经过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在中心元素旁边聚集了很多与其相关的元素,如“不弯曲”、“公正”、“坦率”、“姓氏”等。前半句取“不弯曲”这一元素,后半句取“正直/坦率”这一元素,根据人们的生活体验,树长得很直不弯曲,说明树的长势很好,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易被人们砍掉;而人也是一样,在这个社会中人做人做的太直,就会遭受排挤,不被人待见。

5.“鸡窝里打太极——施展不开拳脚”

该俗语引导的形式单位概念框架下,其中心元素为“打太极”,经过辐射式扩展、链条式延伸,在其旁边聚集了很多与其相关的元素,如“打太极拳的人”、“宽阔的场地”、“武术”、“太 极拳的招式”等等。元素“鸡窝里”激活与“打太极”最密切相关的元素即“宽阔的场地”,根据我们的体验,打太极一般需要大的空间,一般在平地上打太极,呈方形,空间够大的话都可以打太极。但是鸡窝一般砌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其空间不够大也不够高,所以在鸡窝里打太极的话便会受到很大局限,即“鸡窝里打太极——施展不开拳脚”。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形式单位概念框架对汉语俗语语义进行了详细地认知解读。由于个人研究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语料可能不是很充实,但是本文一方面从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解读俗语语义,为俗语语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俗语语义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识读俗语能力以及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Evans Vyvyan,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廖光蓉,刘嵩,汉语超常谐音及其规范化[J],外语与翻译,2017(2):31-38

[3]李振凌,俗语的性质和范围[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4):78-81

[4]蒋静,汉语俗语的概念整合现象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83-89

[5]江蓝生,“中国俗语大全”序[J],语文研究,2004(2):1-3

[6]沈玮,论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王勤,俗语的性质和范围[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07-111

[8]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词典》前言[J],中国语文,1989(1):10-16

[9]武仲波,概念整合理论与汉语俗语的意义建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8-99

[10]杨群雁,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J],零陵学院学报,2005(1):106-108

[11]周冠书,英汉俗语的认知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5(10):17-21

[12]周剑,俗语三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4):84-89

(作者介绍: 宁球,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义学与认知语法)

标签:;  ;  ;  ;  

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