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大国:中国必须抓住的大好机遇_中国制造业论文

制造业大国:中国必须抓住的大好机遇_中国制造业论文

制造业大国:中国必须抓住的大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国论文,制造业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这几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与增长,导致世界上许多人在谈论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可能性,其含义就是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制造业生产基地,为世界市场生产相当大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

在我看来,中国如果真的能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成为“制造业大国”,那将是中国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抓住了一个“千年大机遇”,使自己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得以实现。事实上,中国只有成为制造业大国,才能实现自己现代化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创造出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最终解决几亿农民脱离农业的进程,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才能最终解决我们现在每天为之头疼的“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就业不足问题、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现在担心的问题仅在于:即使成了制造业大国,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还不足以满足几亿农民进城的需要(在今后40~50年中,预计会有4~5亿农村劳动力要最终脱离土地)!

但是有的中国人对制造业的前景不屑一顾,认为我们要做的是“科技大国”,要挣科技发明的大钱,而不能只挣制造业、工厂生产的那点“小钱”。可是第一,谁说成为科技大国就不能同时是制造业大国,或者反过来,成为制造业大国为什么就不能同时是科技大国?中国将来一共会有7~8亿劳动力,其中可以有1亿人去搞高科技(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力量),还剩下6~7亿的人,大概还是要有多数人搞制造业生产,不然怎么就业?中国这么多人,既搞高科技,又搞制造业,又搞服务业,加在一起可能还达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居然有人还想不搞制造业,不想搞工厂?第二,连制造业大国都当不成,还想当科技大国?现代科学技术强国都是从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经历过制造业大国的发展阶段,只不过现在世界上分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做制造业不再有竞争力,做不成制造业大国了(所以那里的工会组织拼命反对全球化,反对中国加入WTO),而我们正处于在这方面有竞争力的发展阶段上。第三,生产制造本身是科技应用的过程。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工厂,新的科学技术不能转化为最终产品、实现价值,那个高科技也是假的。再新的技术最终也要落实到产品制造上去。中国的理想应该是用我们的“自有技术”,既制造皮鞋、袜子,又制造飞船、导弹。而且再回到前面的道理上去:即便有朝一日我们成了飞船、导弹的制造业大国,我们仍然还要为世界(中国市场还不够大!)生产皮鞋、袜子,不这样那四、五亿农民的就业就没有着落!请那些唱高调的仁人志士们不是只想自己怎么挣钱,而是能经常想一想我们的几亿农民!

还有人看着我们只能挣制造业生产产品的钱、赚不到“品牌的钱”、“流通的钱”而着急,也来否定中国要当制造业大国的努力,说什么我们不要当制造业大国,而要当“品牌设计和服务业大国”。我们如果能有自己的世界名牌,如果能去主宰世界市场的流通与销售,甚至主宰世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服务,那当然再好不过。但是第一:在我们还没有学会那些本领之前,我们干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刚刚开始搞市场经济,刚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像发达国家和老牌的跨国公司那样,已经在世界市场上经营了几十年几百年,经验丰富,老奸巨猾,已经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品牌、营销、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而我们要达到那一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过程,虽然我们的这个过程在时间上可以不一定要几百年,但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在我们还没有这些方面的能力的时候,又不生产制造,我们靠什么吃饭?我们不依靠“现实的竞争力”,我们能不能有明天的发展和提高?在说大话的时候最好关心一下我们大多数的厂家今天如何生存、如何赚钱的问题!第二,要发展在市场营销、流通服务方面的能力,为什么就不能同时搞工厂进行生产制造,搞生产制造为什么就不能发展营销能力?分明是两个并行不悖的事,为什么非要相互否定?当今世界上的营销大国,名牌厂家,又有哪个不是从生产制造起步的?第三,还是前面的那个道理——中国这么多人,将来(还不是现在!)一亿人去搞高科技,再分出一亿人去到世界市场上搞营销、服务,还有5~6亿的劳动力,当然一部分要从事国内的一般性的服务(不是赚“大钱”的那种),但其中许多人不搞生产制造,你能否说明他们到何处就业?

这使人想到另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调,就是这几年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提升产业结构”,意思是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全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低级”(低端、附加值低)的产业太多,应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逐步增加“高级”产业,淘汰“低级”产业,把我们的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这种提法也许是对的;对于我们的某一个地区来说,这也许也是对的;对于个别企业,也许是对的;但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整体来说,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内,这种提法却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我们毫无疑问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当中的技术含量,但即使我们有了新的较为高级的产业,我们也仍然不能丢掉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所谓“低级产业”!因为我们还有几亿农民要就业!一些企业“升级”了,一些地区也许总体来说也“升级”了,但那些所谓“低级”的东西仍要由别的企业、也许是新的企业接过来、做下去,也许到别的地区去做,但是我们中国却千万不能把它们丢掉!因为那些就业机会丢不得,不能让它们流失到国外去,否则我们这个几亿农民转产、进城的问题就无法最终解决!一个企业可以不管这个就业问题,有利润可赚是最主要的;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可以不管这个“中国农民”就业的问题,只要本地区的就业满足了就行。但是作为中国这个整体,作为中央政府,不能不管这个几亿人就业的问题,因为这早晚都是我们大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区可以谈论“结构升级”,中央政府却不能谈论结构升级,作为中国人,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几亿人就业的问题,我们不妨称它为“世纪大问题”。

正确的提法不应是“提升产业结构”,而应该是“扩充产业结构”,其含义就在于我们要发展我们现在还缺少、还薄弱的新产业,但并不丢掉、放弃已有的老产业。中国人太多了,有一部分人去搞了高精尖的新产业,仍可以有许多其他的人继续搞老产业;一部分人升级了,其他的人还要源源不断地补上来。许多农民转产后的第一步可能还搞不了新产业,当不了电脑工程师,而搞那些所谓的低级产业,却正可以发挥他们的竞争优势!

“扩充产业结构”,就意味着我们中国在今后几十年中可以有也应该有十分宽广的“产业谱”,同时,也还有“充实”、“补充”产业链的含义。即使在一般制造业的领域,我们也还有许多领域没有占领市场,一些“整机”我们还无法制造,许多“零部件”的制造也还是空白。在这些领域里,我们的企业也可以一步一步地去发展,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去攻克,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去占领,把“产业谱”充实起来,这本身就可以创造出一大批就业。当前扩弃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机遇是:中国加入WTO和新一轮外资的增长,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大量进入世界生产网络和采购网络的机会,在我们自己还无法做“整机”的领域内,我们可以立刻尽可能地为跨国公司进行部件的配套生产,逐步地扩大我们的生产领域和市场范围,一步一步地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

总之,扩充就业结构,就是要不断地扩大经济规模和就业规模。为了解决我们增加就业的“世纪大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经济战略思想,必须确保一个就业机会都不丢失。

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能否扩充产业结构、成为制造业大国?经过二十多年的体制改革,中国的投资环境已大大改善,但还有许多体制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我们,包括制约着我们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制约着我国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的成长。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竞相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提高竞争能力。我们有我们特殊的优势,如“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特殊劣势,特别是历史上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种种束缚生产力的各种体制,包括企业制度、金融体制、法治环境、政府行为等等。加上经济基础本身薄弱,科技水平不高,资本存量小,离制造业大国的水平还差之甚远,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小,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还远不是制造业大国,还远不能称为是制造业大国。——它是我们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需要我们今后几十年在各方面努力奋斗。但它还远不是我们的现实。

最后,要注意到的是,世界上不会只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成为制造业大国。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为此而奋斗。出于我们民族的“私利”,我们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制造业都拉到中国来搞,但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各国总会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自吹是“制造业大国”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做的只是多看看我们自己的弱点,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谈论“制造业大国”这个话题,只是要明确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几亿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而不应有任何自以为今天我们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了的狂妄。我们还仅仅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标签:;  ;  

制造业大国:中国必须抓住的大好机遇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