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与衡量指标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及测定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标志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以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问题成为当前议论的热点。什么是集约型增长?其标志、途经及测定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这是本文浅见之所在。

一、经济增长及其模式选择问题

经济增长是指物质产品及劳务量的增加,它表现为实物形态及价格形态的增加。当综合反映一国或某地、市的经济增长时,只能用货币形态的价格来反映。过去,我国只囿于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范围,故只用社会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等指标来度量。现在为了全面反映一、二、三产业的增长,宜用国民生产总值来度量。

经济增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何况,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生产力的快速增长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近代历史教训表明:谁经济落后,谁就被动被欺、受制于人。而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如果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缓慢,不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全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必然处于极大的困难。所以,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走出一条既要有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发展路子。

如何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呢?关键是选择增长模式的问题。

经济增长模式有多种分类标志。按经济增长的侧重目标看,可分为追求数量型增长或效益型的增长;按经济增长依靠的主次因素分,可分为外延型增长及内涵型增长;按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分,可分为速度型和结构型经济增长。数量型、外延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由于以追求数量、速度、规模、产值为目的,以增加投入为主(多投入资金、物资和劳动力),故又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效益型、内涵型、结构型的增长方式,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以通过技术改造、科学管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手段,来求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他要素生产率(物资效率、资金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的集约,故又称集约型经济增长。

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应该是集约型、效益型的模式。因为,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有效益,才创造国民财富。效益越高越好,“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尽量多的物质财富。”(马恩全集,第26卷,第281页)如果只追求速度,不讲求效益,走高速度、 高积累、高物耗、低效率的老路,欲速则不达,经济增长幅度大起大落,国民经济要遭受巨大损失的。顺便指出,我国学术界把经济效益理解为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或所得与所费(含物耗和占用)之比,这是不完备的。因为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单位投入的产量,是一个要素产出率指标,反映不了效益的提高,只有两期对比,或横行对比才看出是否提高效益。所以,严格科学的说,经济效益是产出与投入之差或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增长率。

经济效益与速度是辩证的统一。只讲速度不顾效益,必然欲速则不达;只讲效益,不讲速度,过于稳步,则经济难以迅速增长。只有既保持较高的速度,又保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效益与速度的数量制约关系上,经济效益的提高,应该是表现为物质消耗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降低,故经济效益与速度的同步增长是讲求效益的最低界限。因为,同步增长,意味着物质消耗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未变。在工农业中,只有净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时,才意味着物耗比重的降低,意味着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生产率及其他要素生产率而上去的;反之,净产值增长慢于总产值的增长,则意味着生产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提高人与物的效率,而是靠多增大物耗上去的,这样的速度是靠吃老本、靠费中求快的,是没有后劲,不能持久的。

当然,上述的种种分类,都是从总体特征而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整个国民经济部门、行业或个别企业,都不可能存在单一模式的经济增长,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经济增长交织在一起,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多年来是速度型、数量粗放型为主,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二大就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这一转变始终艰难甚大,举步为蹇,是有其历史演变原因及经济体制制约原因的。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原因看,经济增长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趋势性规律的。一般而言,粗放型经济增长适用于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而集约型经济增长适用于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因为,在一个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初期,我国国势国情的特征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劳力众多,但缺乏资金、技术和设备,社会主义大国的性质决定了既不靠借债,又不能掠夺,只能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条件下,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用高投入支持外延型、求速度的扩大再生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表现为:1.由于资金及物资稀缺的限制,要大规模投入生产要素已不易进行;2.长期积累下来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现象,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3.长期的经济效益下滑现象,使企业的发展形式困境,亟待解决;4.打开国门放眼世界各国生活水平,我国人民渴望生活有显著的提高,早日结束“低工资广就业”的旧状;5.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不允许老牛拉慢车,必须早日实现现代化。

从经济体制模式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扫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对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障碍,体制的本质更要求走集约化道路。例如,我国从80年代初期就提出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但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还落不实呢?原苏联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就正式提出走集约化为主的道路,同样也未实现。原因虽然较多,但最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1.国家以速度论英雄,以产值排名次,这种考核企业和地方党政领导业绩的办法,促进了追产值、求速度的赶超产值的倾向。企业不必冒采用新技术、革新技术的风险,计划体制在科技及效率的道路上缺乏内在动力。2.在经济建设初期,社会产品供不应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上企业生产任务国家下达,产品统购包销,盈利全部上缴,工资国家统一管理,企业毫无变革求新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利益机制。3.计划体制下,物资设备统一调拨,企业想技术革新,也无法从市场上购买,计划供应的体制又难以保证,只好年复一年地生产计划产品,甚至几十年老面孔不变。4.企业财务统收统支,缺乏资金,全靠上级眼色办事。5.企业人事制度由国家统一控制,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人浮于事,管理落后,缺乏竞争感、责任感及创新感。诸如这些问题,都给实行集约化经济增长带来阻力,对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起了促退作用。6.经济效益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运作效益,而首先是宏观上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资源配置效益,在我国各级政府直接管理经济、政企不分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及企业多数从本地区、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争投资、要项目,形成上速度、铺新摊子、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7.政治上的“阶级斗争论”及意识上的“驯服工具论”禁固了人们的头脑,“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日益萎缩,技术革命的火花,难以星火燎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要求,必须走集约化道路。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价值规律为基本经济规律的,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相互制约,它们要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符合社会需求的商品,并在合法的市场竞争中,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互为倒数的,在同等条件下,单位产品的价值量越少,亦即企业个别劳动消耗越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在商品交换中就越能获得厚利。而要降低劳动消耗,就必然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耗,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概括为讲求经济效益。

价值规律中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另一含意,要求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产品量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如果某种产品,正如我国家用电器一样,其产量超过了社会需要,该产品的生产时间则不被社会所承认,白白浪费,这样商品必然卖不动,或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投资多元化,决策多元化,一哄而起重复上马,盲目建设的惨痛教训证明,再不走集约化经济增长的模式,宏观调控失误的惊人浪费,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所以,党中央提出“两个转变”,是及时、正确和有科学理论依据及丰富经验教训的。

二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的标志以及测定指标

如何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呢?从它们的定义可见,其分界线是以投入要素数量为主抑以提高劳动效率及其他要素产出率为主的问题。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标志主要有五。即:1.从偏重追求经济总量(产值)及速度,转变到以提高整体素质及效益上来;2.从偏重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变到着重利用现有基础和充分挖潜上来;3.从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等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到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上来;4.从投资于低水平、小项目、低效益、高消耗,布局不当,重复建设,转变到高效益、适度规模、高水平及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讲求资源配置效益上来;5.从主要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增加产量,转变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降低物耗和成本,着力提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质量及档次上来。

集约化经济增长,实质是是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问题,是否主要靠科教兴国之路。因此,可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物耗(含能源)的节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资金的占用,科技贡献率来反映。要计算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及科技贡献率中以什么为主问题。测算时,可用总生产函数法测之,公式为:G(,y)=A+αk+βL

式中:G(,y)——经济增长率;A——科技进步综合因素增长率;k——资金增长率;L——劳动力投入增长率;α、 β——分别为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增长的作用系数(α+β=1)。

集约型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是否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这可具体表现为:按人口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农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增长;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是集约型增长,还可用统计指数法来进行分析和测量。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有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有经济因素及科技、社会、自然因素;有生产要素因素,也有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生产关系、管理科学等等方面的因素。但从直接因素看,不外乎是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数量及资金的占用,劳动生产率及生产资料(含资金)效率,后二者又可合并为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综合表现。从数量关系看,它们是:

从人看:国民生产总值=劳动者人数×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物看:国民生产总值=生产资金占用额×资产产出率

由于生产活动是人与物的结合,也是科技状况及科学管理的综合反映,可理解为,劳动生产率=劳动者资金(科技)装备率×资产产出率。

经济增长既然是人力、物力、财力及劳动生产率、其他要素产出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用统计指数法中的因素分析法,测算出经济增长由劳动力的增加的影响是多少?由资金(物力、财力)投入增加的影响是多少?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及资金产出率的各自影响是多少?后两者可综合称为科技要素产出率的影响。

从人看,测定劳动力投入增加的影响为:

把以上两式结合起来,计算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及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各自对该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后,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扣除物价因素)扣除两种贡献,剩下来的剩余数值,就是劳动生产率及资本产出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归结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然,为了反映集约型增长的具体情况,更应从经济效益指标加以反映。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可设:

标签:;  ;  ;  ;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与衡量指标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