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坏论文_李迎群

孩子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坏论文_李迎群

李迎群(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二中学 山东 荣成 2643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070-01

想起一个故事:苏轼与佛印闭目坐禅。忽苏轼睁眼问佛印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佛印连眼皮都没眨就说到:“佛”。苏轼又问:“知道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佛印问:“什么?”苏轼说:“在我眼中你就是一坨臭狗屎”。没等佛印有所反应,东坡先生笑着的跑了。回家后遇到苏小妹。苏小妹问到:“哥哥何故如此高兴?”,苏轼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小妹。听完后苏小妹蔑视地看着哥哥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不是也有“心秽”的时候呢?

适度宽容,让孩子迷途知返

“既然有本事逃学,还回来干什么?”办公室里出传出了怒气冲天的喊声,接着一个女孩手抓书包夺门而出,后面跟着她满脸愁容的妈妈。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女孩确实犯下了“滔天大罪”,不但周末作业没写、而且还逃学,最不能容忍的是竟然还让人冒充家长请假。面对如此种种的“罪行”,老师勃然大怒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我们是否替孩子想一想,她明知道犯了错,迎接他的也许是老师的“暴风骤雨”,她还是来了,来到老师的面前,来忏悔他的错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个台阶呢?也许只是她一时的冲动,也是受到了别人的诱惑(后来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他们毕竟只是孩子,能坏到哪里呢?这些也许面前,我宁愿相信孩子。

这件事让我想起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一句话——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我们是否想过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语带给这个孩子的是什么?也许这个孩子从此不再爱上这位教师任教的这门课,也许这个孩子从此不再信任这位教师(就因为这位教师对他不公正的评价),也许这个孩子从此厌倦了上学,也许她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变了……有时真是我们的一意孤行,我们的不依不饶,改变了孩子的一生,有时适度的宽容比硬性的批评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其迷途知返。所以,下次学生闯了祸,先等等,先别发火,想一想,试一试宽容的力量。

触摸心灵,让相遇变得美丽

“孙嵩今天没来上学”,在检查国庆长假作业时,看见了课代表的留言。看到孙嵩这个名字,心里总是充满同情和不舍,前不久,他刚刚失去了母亲……这又是怎么了?“一定是没有完成作业,不敢来上学。”一个同事肯定的说。“是吗?大概吧。”我漫不经心的说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天,上课见到了孙嵩,趁着学生背书的时候我来到他的身边轻声问道“昨天怎么没来上学?”他没有回答我,似乎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不要紧,说来听听”,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圈红红的说:“想妈妈了……”我顿时热泪满面。我也是母亲,我知道想孩子的滋味是怎样的寝食难安,同样孩子想妈妈更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世界,有时是我们把他们想坏了。

陶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要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我们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才能触摸到他们真实的心灵,感知这些生命的烦恼和需求,体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原来,他们也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没心没肺,原来他们也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无可救药,原来他们都是如此生动丰富的生命,原来我们的相遇也可以如此美丽,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让我们离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吧!

公正评价,让孩子共沐阳光

这节课,终于结束了,而我依然没有从尴尬中摆脱出来……

“又是席军鹏……”,提起这个名字我就头疼,天天不写作业,上个周五,刚请了家长,而且这小子信誓旦旦的保证,今后一定完成作业。这不话还没有凉,周末的作业名单上又有了他的名字。一股怒气把我冲到了班上,“席军鹏,你真是无可救药,枉费老师和你爸爸的一番苦心,怎么又不完成作业?”在我的一番连珠炮下,孩子木讷的说了一句:“我写了……”“作业没写,还撒谎,你有点出息好不好?”“我真的写了,交给权敏”“鬼才相信你,谎话连篇……”正在气头上,权敏站了起来,小声说:“老师,席军鹏的作业在这儿。”原来,席军鹏早晨把作业交到了权敏的桌子上,被权敏夹到书里,所以误以为他没有交。我怔住了,不知如何收场……

我错了,错在没有问清楚情况就“兴师问罪”,我为什么不搞清情况呢?只是因为席军鹏是个“问题学生”,仅此而已。试想如果这件事放在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我还会这样吗?还是“有色眼镜”惹得祸呀!至今对陈亢和孔子儿子伯鱼一段对话记忆犹新,陈亢问“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听了伯鱼的回答后,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孔子尚且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偏爱,更何况是我们呢?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这或许是孔老夫子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吧!我知道该怎么收场了……

的确,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应了解学生的心理,蹲下身来,以孩子的目光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教师若总是高高在上,以成人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世界,教师和学生间就会渐渐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教育就会高耗低效;有时曲解了孩子的心理,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就像看月亮,有的人觉得美,是因为他看到了月亮的正面,有的人觉得不美,是因为只看到了月亮的背面。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真的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坏。

论文作者:李迎群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孩子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坏论文_李迎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