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价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粮价波动加剧。2007—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像得了神经病一样疯涨”。仅2007年,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了112%、47%和75%。① 到了2008年,国际米价也奋起直追,仅3月份,泰国米价就翻了一倍,甚至在3月28日一天,大米报价就比前一交易日飙升了30%。② 在暴涨之后,2008年下半年国际粮价又出现了深幅回调,特别是7月份玉米和大豆价格迅速回落,而泰国大米价格也从4月份1000美元/吨的最高点回落到700美元/吨。
“民以食为天”,剧烈波动的粮价绷紧了世界的神经,也引起了我国的关注。那么国际粮价波动究竟会对我国粮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价波动事关亿万老百姓的“米袋子”,是国计民生的基础;而作为“百价之王”,粮价波动更会引起整个价格体系的共鸣。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内外粮价的关联性必然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无论是从民生的角度,还是从物价调控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③
对于上述问题人们已进行了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由于我国有充足的储备,再加上大米、小麦等战略性粮食品种能实施贸易管制措施,因此能在相当程度上屏蔽掉国际粮价波动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在今年年初国际粮价暴涨期间,发改委负责人就指出,国际粮价暴涨对国内的威胁不会很大。④ 而到了7月份国际玉米和大豆价格深度回调,业内人士又指出,国际粮价大跌对国内影响有限。⑤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就以上半年为例,国际粮价暴涨后,我国粮价也显示出一定的上涨趋势,5月份全国粳米的环比价格上涨3%左右,东北地区更是接近10%。⑥ 在广东等地,一些粮食批发市场百斤大米涨幅接近10—15元。⑦ 下半年随着国际粮价的回调,国内粮价也出现了明显回落。可见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似乎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至少在程度上并不是无足轻重的。鉴于粮食价格的特殊性,对于国内粮价的影响,我们仍有必要进行慎重地考量。目前的讨论由于局限于定性分析,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本文以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四类粮食品种为样本,利用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从国内外粮价整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释。本文分七节,第二节简要回顾国内外价格整合的研究方法,并做简要评述;第三节介绍本文使用的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研究方法,并对数据做出说明;第四、第五节分别报告国内外粮价长期整合和短期整合的检验结果;第六节则从贸易通道和替代通道的角度对国内外粮价整合做出解释;第七节提炼全文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我国研究国内外(地区间)粮价联动关系的主要方法是基于Engel-Granger两步检验的共聚合法,这种方法只能考察地区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粮价联动关系,它既不能辨别联动程度的大小,也不能对短期的价格波动关系作出任何判断。本文将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引入这一领域,有效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其次就研究内容来说,本文不仅从结果上分析同一粮食品种在国际间的价格传导关系,更注重从过程上考察这一关系的内在机理,尤其地,本文超越现有文献对同一粮食品种的关注,利用配对分析法考察不同粮食品种间的整合关系,丰富了对国内外粮食价格传递机理的认识,也为相应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最后从研究背景上,本文是在当前国际粮价频繁波动,而国内普遍认为中国高粮食储备和政府强力干预足以保证免受其累的情况下展开研究的,文章提醒我们,战略性粮食品种高储备和贸易干预并不足以构筑长久的国际价格输入的“防火墙”。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要研究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就必然涉及到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内粮食市场的整合关系问题,即两个市场之间价格波动的传递关系和影响程度。在完全整合的两个市场之间(符合完全竞争假设),粮食价格的差额固定等于运输成本,所以一个市场上的粮价波动将等额地传导给另一市场;而在没有整合关系的两个市场上,这种传递关系根本不存在(周章跃、万广华,1999)。目前研究粮食市场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系数法。即计算两个国家(或地区)市场间价格序列的相关系数。显然,相关系数越高,说明关联性或整合强度就越大。在相关系数法文献中,里勒(Lele,1967)的研究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开创之作,他利用印度各地高粱市场价格序列的相关系数,考察了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此后图纳克(Tnakur,1974)等人也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了类似研究。作为一种静态方法,相关分析法简便易用,但难以控制通货膨胀等共同趋势的影响,所以两个市场间相关系数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它们之间整合程度的高低。
2、Ravallion模型。这是一种动态研究方法,由拉弗林(Ravallion,1986)率先提出。它首先根据单一价格法则假设国内(或国外)的粮食价格是国外(或国内)价格的线性函数,再根据Hendry- Pagan- Sargan动态修正原理引入国内外价格的滞后项。经过变形,价格方程可以变成差分形式,并把整合关系区分为长期和短期整合关系,根据各项系数,可以判断两个市场的整合强度。该模型的主要缺陷是,它必须假设某一市场对另一市场的价格具有决定作用,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市场结构可能并不存在。
3、共聚合法。就是利用协整分析技术检验市场间的价格协整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说明市场是整合的。最初人们主要运用Engle- Granger两步法进行检验,所能检验的只是长期整合关系(如Alexander和Wyeth,1994)。后来德尔肯(Dercon,1995)提供了一种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改进方法,不仅能检验长期整合关系,还能检验短期整合关系。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类似于Ravallion模型,该方法同样要对两个市场间的价格决定关系做出先验性的假设,这就可能带来理论误设的问题。另外,受制于Engle- Granger方法的局限,它只适用于两个市场的整合分析,而不能考察多个市场的整合关系;最后,它只能对是否存在价格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但并不能表明整合程度到底有多大。
为此人们又对共聚合法进行了陆续的改进,比如用Johansen检验代替Engle- Granger两步法(Goodwin,1992)。Johansen检验源于VAR模型,是基于数据自身特征的,无需对两个市场的决定关系做预设,因此避免了传统的共聚合法的理论预设的缺陷。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构建VEC模型来判断市场的整合程度。比如龚扎利兹(Gonzalez,2001)对巴西大米市场以及阿斯切(Asche,1999)对世界鲑鱼市场的价格整合分析。还有一类改进是针对Dercon方法中ECM模型的改良,比如古德温(Goodwin,2001)在研究美国北卡州玉米和大豆市场整合时,为了应对遗漏变量和自相关问题,设计了一种带有阈值的AR(1)过程。
当然在市场整合领域还存在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Parity Bounds模型、IMC方法等,不再赘述。需强调的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各国粮食市场具体情况的差异,国外文献的结论分歧较大,但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似乎较高(比如Goodwin,2001、2002;Asche,1999),而发展中国家较低(比如Ravallion,1986;Gonzalez,2001)。
反观我国,对粮食市场的整合研究起步较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万广华(1997);喻闻、黄季焜(1998)对国内水稻(大米)市场的整合研究;张巨勇等(1999),武拉平(2000)对国内外若干粮食品种的整合研究。在这些较早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发现国内市场整合程度在逐渐提高,而国内外市场整合不足,但也随粮食品种的不同而异。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要么使用Dercon方法,要么使用Ravallion方法,前者无法衡量整合程度,后者无法摆脱市场结构预设的困扰;第二,由于方法的限制,对短期整合关系的考察比较粗糙,比如武拉平(2000)将Dercon对短期整合的定义由即期传递修正为滞后一期(两周),但这并没有足够说服力,比如说滞后三周传递,我们很难说,两个市场间就没有短期整合关系。由于难以预测短期内的粮价传递轨迹,限制了其研究价值的发挥;最后,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上个世纪末的数据,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今天。当然,最近黄季煜等(2008)通过度量政策干预,再次考察了国内外农产品的整合程度,结果发现大多干预已被取消,国内外市场整合性提高。这为我们从贸易自由度的角度认识国内外市场整合关系提供了基础性参考,但他们并未对国内外粮价传递的具体特征做出描述。
现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将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等方法引入到与粮食价格相关的研究领域,如卢锋、彭凯翔(2002)对粮价和物价的关系分析。这些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对国内外粮价间整合关系的研究,如果结合最新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并对今天国内外粮价传递关系作出科学的考察。
三、本文的研究设计
鉴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利用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来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考虑到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国内外粮价关联性可能出现重大变化,我们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其中国内粮价数据取自中华粮网,而国际粮价数据取自彭博网(Bloomberg)。
从理论上说,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一个市场的价格变化会立即传递到另一个市场上,但实践中这种价格传递是需要依托套利、替代等一系列行为来实现的,所以肯定存在时滞。本文是研究国际市场与我国市场粮价传递关系的,空间距离、贸易政策、政府干预等都使得这种时滞更加不可忽视。所以本文根据向量自回归原理,假设国内(或国外)粮食价格并不取决于即期的国外(或国内)粮食价格,而是取决于它们的滞后价格。⑧ 这种基于数据自身特征的模型设置,避免了传统的共聚合分析方法下市场结构预设所可能带来的偏误。模型形式如下:
则分别代表国际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的对数。其中国内的四种粮价均取自中华粮网,并取不同报价点的平均数。⑨ 而国外四种粮价取自国际市场上的代表性价格,其中大米价格为曼谷优质大米FOB价格;小麦价格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软红冬小麦(纯度95%)的价格;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为芝加哥交易所黄玉米和黄豆的现货价格。国际价格均取自彭博网。出于可比性的考虑,同时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因素对整合检验的干扰,我们对国内粮食价格按月通货膨胀指数进行折实;对国外粮食价格先按国外月通胀指数进行折实,再按当月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价格。国内外月通胀指数也取自彭博网。
如果(1)式中各价格序列非平稳但同阶单整序列,则可利用Johansen方法进一步检验国内外粮价的长期协整关系,如能通过检验,则表明国内外粮价存在长期整合关系,即一个市场的价格波动在长期均衡路径上将传导给另一个市场,但对于传递的先后顺序和传导强度,还需结合Granger检验和协整向量进行。当完全整合时,国内外粮价(对数)仅相差一个固定数值,协整向量应为[1,-1]。所以通过检验协整向量的大小,就可以判定长期内国内外粮价的传递程度。
基于Johansen检验及协整方程式,可对(1)式做VEC模型变换:
上式中Δlp为lp的一阶差分变量,为滞后一期误差修正项。各项系数表示国际(国内)粮价波动所引起的国内(国际)粮价的短期波动程度,因此也反应了国内外粮价短期整合关系的强度。由于国际粮价波动能通过误差修正项和滞后差分项共同对国内粮价施加短期影响,为综合考量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脉冲响应函数来模拟国际粮价波动后国内粮食价格所出现的变动轨迹。
在(3)和(4)式的参数估计过程中,为剔除不显著的滞后项的影响,我们可借鉴卢锋、彭凯祥(2002)的做法,先利用协整方程式求出残差,再把滞后一期的残差带入误差修正项中,然后利用联立方程组方法来估计(3)和(4)式,在这一过程中,根据step剔除回归程序来逐步剔除不显著滞后项。
四、对国际粮价长期输入的检验
根据整理的数据,首先检验国内外粮价序列的平稳性,结果见表1:
由表可见,国内外8个价格序列均不能通过稳定性检验,而对于一阶差分项,除了国内小麦价格和国外大米价格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假设外,其余均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这表明,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国内外四个粮食品种的价格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就任何粮食品种而言,都能利用Johansen方法来检验国内外价格的协整关系,结果见表2:
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表明,国内外四个粮食品种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国际粮价和我国粮价之间存在长期整合关系。当一个市场的价格变动后,另一市场的长期均衡价格必将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因果顺序和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前者可利用Granger检验法来进行,而后者可根据具体的协整向量来加以判别:
从表3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国内外大米市场存在交互影响,在长期均衡路径上,国际米价波动会导致国内米价波动,反过来国内米价波动也会导致国际米价波动。最后一栏显示,国内外粮价的协整向量为[1,-0468],由于各变量采取对数形式,对协整方程式微分后,协整向量也表示国内外粮价增长率的关系,因此上述的协整向量就意味着,当国际米价上涨1%时,我国长期均衡的大米价格也将上涨0.468%。而对于小麦来说,国内价格并不能影响国际价格,但国际价格能以略弱于10%的显著性水平影响我国价格,从数量上看,[1,-0.252]的协整向量表明,国际小麦价格上涨1%时,我国小麦均衡价格将上涨0.252%,这一力度显然要比大米市场弱很多。就玉米而言,国际价格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国内价格,而国内价格只能以弱于10%的显著性水平影响国际价格,协整向量表明,当国际玉米价格上涨1%时,国内玉米均衡价格将上涨0.513%。最后就大豆而言,国际价格能显著带动国内价格,但反过来不成立。需注意的是,从协整向量看,[1,-0.783]表明国内外大豆已比较接近LOP法则,因此在长期的均衡路径上,国际大豆价格会将绝大部分的变动份额传导给我国。
五、对国际粮价短期输入的考察
基于step剔除回归程序和两步联立方程组方法可以估计出国内外四个粮食市场的VEC模型,其中剔除了不显著的滞后项。估计结果见表4:
由表可见,在国内大米的短期价格波动方程中,除误差修正项外,被保留的显著项还有国内米价第1、4期的滞后项和国际米价3、5期的滞后项。综合误差修正项和滞后差分项的影响,可以模拟出国内米价的波动轨迹。令国际米价上涨1%,在其后的第一、二个月,误差修正项引导国内米价上涨0.071%和0.063%,第三个月由于滞后差分项的介入,国内米价将上涨0.175%,第四个月又迅速回落到0.041%,此后转入衰竭区间。所以从短期形态看,国际米价上涨对我国米价的影响大约会持续4个月时间,累计涨幅为国际米价涨幅的33%左右。
由第四列可见,在国内小麦价格的短期波动方程中,滞后2、3期的国内小麦价格和滞后2期的国际小麦价格在统计上显著,但后者在数值上较小,这表明,国际小麦价格的短期波动对国内小麦价格的短期波动虽有影响,但强度不会很大。模拟分析表明,当国际小麦价格上涨1%时,在其后第一、二月,我国小麦价格将分别上涨0.032%和0.065%,到第三个月降为0.025%,第四个月进一步降为0.021%,从第五个月开始转入零区间。可见国际小麦对我国小麦价格的短期影响也大约持续4个月,累计波幅约为国际市场的14%。
在国内玉米价格的波动方程中,滞后1、3、9期的国内价格和滞后2、4期国际价格具有决定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当国际玉米价格上涨1%时,在其后第一、二月,国内玉米价格分别上涨0.107%和0.186%,第三个月转为-0.003%,第四个月又升至0.079%,第五个月降至0.023%,从第六个月开始进入零区间。这表明国际玉米对我国玉米短期波动的影响大约持续5个月时间,累计涨幅约占国际玉米一次性涨幅的32%。最后看国内大豆,其价格波动主要由误差修正项、滞后1期的国内价格、滞后2、3期的国际价格所决定。误差修正项和滞后2期的国际价格系数较高,分别达到-0.415和0.429。由模拟分析,当国际大豆价格上涨1%时,滞后一期的国内大豆将上涨0.325%,第二期达到0.569%,两期就上涨近90%,在这种过快的上涨之后,第三期回落至-25.8%,第四期开始进入衰竭区。在此期间,国内大豆的累计涨幅超过国际大豆涨幅的60%。
六、对国际粮价输入的进一步解释
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同一粮食品种在国际间(地区间)价格联动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因素(张巨勇等,1999;武拉平,2000;课题组,2007)。比如,当国际市场上某一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时,通过进口渠道,将会带动国内市场上该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反过来,当国内市场上某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时,经出口渠道,也会带动国际市场上该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通过贸易通道传导价格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豆,我国大豆的外贸依存度很高,从上个世纪末到2006年平均每年达到50%左右。巨额的贸易量为大豆的国际间价格传导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贸易传导价格的内在机制是异地套利。比如,当国际大豆价格上涨时,如果国内大豆价格不变,那么贸易商将把更多的大豆调运到国际市场上,并导致国内供给减少,迫使国内大豆价格也上涨。
但贸易因素无法解释像小麦那样外贸依存度低的粮食品种的国际价格传导。一直以来,我国小麦的国际贸易数量很有限,不足世界市场的2%(课题组,2007)。数据显示,自2007年3月起,我国小麦的每月进出口量甚至接近零。如此微弱的贸易量,类似于封闭经济下的情形,是缺乏物质媒介来传递国际间价格波动的。我们认为,导致国内外小麦价格传导的因素并不是国际贸易,而是小麦与其他粮食品种间的替代因素。后者又包括两类:即消费环节的替代和种植环节的替代。不论是消费替代还是种植替代,都会导致不同粮食品种间的价格传导。就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当玉米价格上涨时,会有两种情形发生:一是在消费环节,人们用相对便宜的小麦来代替玉米。比如,2007年我国玉米价格暴涨时,四川等地就出现了饲料企业用小麦代替玉米作为原料投入的情形。⑩ 这种替代会导致小麦的需求增加,因此小麦价格会紧随玉米上涨;二是在种植环节,农民出于逐利目的,将更多土地用于玉米的种植,而减少对小麦的种植,这就是“争地”现象。比如,近年来玉米价格一路上涨,农民增加玉米种植、减少小麦种植的趋势就很明显,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小麦种植面积对玉米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95年的1.3一路下降到2006年的0.85。⑩ 小麦种植的减少意味着小麦供给的减少,小麦价格也会上涨。可见,在这两种情况下,价格压力都从玉米传导给了小麦。
不同粮食品种间的价格传递,为那些低外贸依存度的粮食品种的国际间价格传导提供了一种间接通道。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如果由于某一原因,国际小麦价格出现暴涨,那么,国际市场上就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消费替代和种植替代,这将使国际玉米价格也出现上涨。进一步,由于我国玉米的国际贸易量比较大,占世界市场10%左右,因此,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会通过直接贸易通道带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而在国内市场上,玉米价格上涨又会通过消费替代和种植替代迫使国内小麦价格上涨。这样,即便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小麦贸易量很少,但仍能通过玉米这个中介,把国际市场上的小麦价格压力传导到国内。
对于上述解释,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检验。如果上述解释是成立的,那么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小麦将至少与一种国际贸易量较大的粮食品种保持长期价格整合关系。为此我们借鉴阿斯切(Asche,1999)的做法,利用逐一配对的Johansen检验方法,考察小麦与其他三类粮食品种间的交互整合关系,结果见表5:
以5%的显著性水平为界,由上表可见,在国际市场上,小麦和大米之间不存在价格整合关系,但小麦与玉米、大豆保持整合关系;而在国内市场上,小麦与大米、玉米、大豆均保持整合关系。由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小麦与玉米、大豆同时保持价格整合关系,所以至少存在两个间接贸易的通道来输入国际小麦的价格上涨压力,即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国际玉米(大豆)价格上涨——玉米(大豆)国际贸易——国内玉米(大豆)价格上涨——国内小麦价格上涨。对于大米来说,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均与玉米保持整合关系,而与大豆没有。所以国际米价上涨可通过一条间接贸易通道输入我国,即国际米价上涨——国际玉米价格上涨——玉米国际贸易——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国内大米价格上涨。
上述分析说明,即便政府出于战略考虑,控制大米、小麦等战略性粮食品种的进出口贸易,也不能在国际粮价的输入通道上建立起持久的“防火墙”,只要允许大豆或玉米等自由贸易,那么国际价格压力仍能迂回地传递到国内。自2007年10月份以来,为了应对国际粮价上涨的威胁,我国政府开始实施限制性粮食贸易政策,比如取消粮食及制粉的13%出口退税,加征粮食出口关税,执行出口配额制度等。这种政策上的转变,为我们检验上述结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试验。如果贸易限制能够有效阻止国际价格输入,那么在执行限制性贸易政策之前的2002年1月-2007年10月的样本区间,国内外大米或小麦价格的整合程度应当高于整个样本区间。为此,类似于前述的长期整合和短期整合的研究方法,我们利用2007年10月份之前的样本,重新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不论是反应长期整合关系的表3,还是反应短期整合关系的表5,结果并无明显差异(限于篇幅,未列出)。可见,限制性贸易政策对阻止国际粮价输入的作用并不理想。
七、结论性评语
近来国际粮价波动频繁,引起世界关注。这会对我国粮价造成怎样影响呢?本文利用Johansen检验和VEC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首先,Johansen检验表明,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与国际市场存在长期整合关系。进一步的Granger分析和协整向量说明,如果国际粮价波动是持久的,那么在长期均衡路径上,四类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也将同步波动,其中大米和玉米的波幅将达到国际波幅的50%左右;大豆波幅接近国际波幅的80%;小麦最小,但也不可忽视,仍达到国际波幅的25%。
其次,基于step剔除程序的两步回归VEC模型分析表明,四类粮食品种的国内外价格存在短期整合关系,在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后的3-5个月时间内,国内四类粮食价格也会出现持续的同向波动,其中大米和玉米的波幅将接近国际波幅的33%;大豆接近国际波幅的60%;小麦达到国际波幅的14%。
最后,我们分析了国际粮价变动之所以引起国内粮价变动的内在原因,配对Johansen检验表明,在国际粮价向我国输入过程中,直接贸易因素只适合于大豆、玉米等品种,而对小麦、大米来说,还可以通过其他粮食的间接贸易来输入国际价格压力。后者主要源自小麦、大米与其他粮食品种间的替代关系。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粮食储备充足,政府干预粮食贸易的能力也很强,所以不必担心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但上述结论表明,即便国内大米和小麦储备充足,并实行严格的贸易管制政策,国际粮价波动的输入风险也不可小视。要缓解这一风险,关键是要做好几项长期性的工作:一是夯实小麦、大米等战略性粮食品种的国内供给基础,控制直接贸易通道对国际粮价的输入;二是要尽快摆脱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被动局面,我国大豆产业危机已不容忽视,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又导致玉米价格随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强对国内大豆和玉米产业的引导和发展,就可能为国际小麦或大米的价格输入开辟间接通道。所以在粮食种植结构引导,尤其是在价格支持体系、补贴政策等方面,都应做出相应的平衡和调整。
当然,本文还存在诸多缺陷,比如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采用月均数据来进行分析。尽管这种加总频率对于空间距离上相隔较远的国内外价格传递过程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周章跃、万广华,1999),但也难免会平滑掉一些波动成分。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并提高分析精度,是本文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解读涨价原因”,人民网,2008年4月9日。
② 资料来源:“低价农产品时代的结构之变”,《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4月17日。
③ 当然,由于我国存在小麦等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的传递会受阻,在过去我国粮价高于国际价格而国际粮价又出现下跌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但从2004年底以来,国际粮价开始步入又一轮的急速上涨周期,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差距迅速缩小,甚至出现反超。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收购保护价等价格干预政策对国际价格波动的屏蔽作用势必弱化。因此研究意义也凸现出来。
④ 资料来源:“发改委: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影响不大”,《经济参考报》,2008年5月7日。
⑤ 资料来源:“业内人士称国际粮价大跌对国内粮价影响有限”,新华网,2008年7月25日。
⑥ 资料来源:“5月份我国大米价格小幅上涨,食用油价格继续回落”,新华网,2008年6月2日。
⑦ 资料来源:“广东粮食危机逼近,98%大米依赖外地输入”,CCTV,2008年5月9日。
⑧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月度数据,所以最短的滞后期是一个月,这对于国际间的粮价传递过程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举例来说,2003年10月初,美国芝加哥大豆价格暴涨,我国在10月下旬才出现大豆和豆油价格上涨;而2006年9-10月,国际小麦价格上涨,我国也是在11月份小麦增产的情况下才出现价格上涨的(课题组,2007)。在这些案例中,国际价格对我国价格的传递滞后期大约都是一个月。
⑨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所以国内地区间加总并不会平滑掉国内外波动关系。
⑩ 资料来源:“关注小麦对玉米的替代”,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5月18日。
(11) 我国黄淮地区既是小麦主产区,也是夏玉米的主产区,在种植区域上存在较大的重叠,即便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季节不完全相同,但考虑到地力因素的限制,农民也可能会在两个品种间进行种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