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优化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按系统论观点,当代世界经济可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产业结构系统则是其中的子系统。只有符合世界经济这个大系统的内部的基本运行规律和趋势,产业结构这个子系统才能正常地或者是高效地运作,除非这个子系统是完全封闭的。
一国只要有对外经济、产业结构与外部发生联系,其结构的维系与变动受国外因素(如国外需求、国外资源、国外技术等)影响,其产业结构就是开放结构。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入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所有国家,其产业结构本质上都是开放结构,只不过开放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当代经济增长进程中的结构开放性与以往有本质区别。国际经济交往早就存在,但以往的国际经济交往只限于较小的范围和规模,以及较浅的程度,外部因素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大,所以其产业结构只是一种浅层次开放结构。与此不同,当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产业结构置于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之中,一国产业结构深受这种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其结构变动也对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
深度开放结构的主要标志就是国际产业的分工与转移。国际产业分工与转移意味着产业联系国际化,即一个成系统的产业结构突破国界走向世界。当代世界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主体是传统产业。从每一国家来说,其产业结构是“残缺不全”的。发达国家注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去,形成了所谓“空心化”产业结构。而那些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国家,则形成了相对低级的产业结构。正是这种一国“残缺不全”的产业结构,促使了各国的产业结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们必须互相依赖才能使国内产业结构正常和有效率地运行。
导致这种开放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当代,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阶段具有愈来愈细的可分性,各个生产阶段、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技术愈来愈趋于专门化,因此,在生产同一产品的过程中,可能同时有若干国家各自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术、质量或成本优势,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往往寻求分工协作,导致“国际化产品”的出现。例如,美国的波音飞机就是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产品组合而成的。二是随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球变得愈来愈小,工业生产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受地理因素的限制也愈来愈小。三是战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部门中,将那些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生产,会具有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四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出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为了在这些新兴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与经济的融合。
面对全球经济愈来愈深化的开放结构,作为开放型国家, 作为WTO的成员,毫无疑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应置于这种开放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大体系中去定位,或者说,应从增强本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去定位。
二
那么,这样去定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对我国来说有什么必要性呢?
首先,从我国自然资源条件来看其必要性。未来我国将面临日益增大的资源约束的压力。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事实上并不优越,如耕地、水、石油、煤炭、铜等矿产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4.31亿亩,人均1.22亩,耕地后备资源2亿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57亩的水平。同时,耕地资源质量较差,改造难度大,在耕地面积中,有近7亿亩农田不同程度受旱灾危害。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共12863万公顷,人均仅2亩,而世界人均为12亩;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也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2%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水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同时,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的矿产资源探明量(按折算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则仅居世界第八十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黄金、铜和铁矿石等,如果没有新的突破,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在未来十年期间,自然资源的紧缺情况将进一步加剧,并将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这种自然资源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强与恶化。因此,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资源耗费最小化与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合理组合;必须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使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加入国际分工可使我们尽可能多地利用全球资源,并可把我们的产品销往世界上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参与经济全球化,将产业结构优化置于国际产业分工大体系中去考虑,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的必由之路。
其次, 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看其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上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轻纺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二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使得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这一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是:传统产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煤炭采掘等产业日趋衰落,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产业先后建立并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人们预计,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或者到2020年,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将趋于完成,世界经济面貌届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80年代中期,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告法国人民书》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宛如一个战场,倒下者必定死亡”,这场竞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如果为过时的结构与思维方法拖累,觉醒得晚了,在适应新观念和现实的变化,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实际以及使生产满足新需求等方面行动迟缓,便将被淘汰出竞赛——这就叫危机。”新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尚且是严峻的挑战,如果我国对此不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则必将会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影响之一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旦完成,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必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为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出口产品只能是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产品为主。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国际市场上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交易量将大大增加,而初级产品的交易量将会相对地减少,中国面临的市场条件会更加恶化。同时,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未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高技术产品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我们目前的劳动力相对便宜、部分资源相对丰富就会变得不再重要,很难与其他国家竞争。
影响之二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完成,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转换,都会给那些率先作出反应的国家带来经济的较快增长。当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他们的经济增长对传统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将下降,而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我们知道,传统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以这些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最终要遇到不可逾越的限制。而科学技术是非实体性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以后的发达国家经济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余地。如果我们不相应地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或者只是进行适应性调整,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
第三,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看,把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定位在增强国际竞争力上也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我国长期的卖方市场正在转向买方市场,如传统消费品工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约束,部分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要求我们相关的产业要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上寻找出路。此外,我国目前还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加入WTO后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方面的压力;二是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四是银行体制改革的压力。在此种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与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及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的解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对产业间的比例进行调整, 而必须作出适应进入WTO后新形势符合开放型经济结构要求的战略性调整。
总之,进入21世纪后的国内、国外的形势都向我们表明,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上着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且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有利地位,这种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是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而不能像以往那样的以产业结构比例合理化为主的适应性的调整。
三
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都还比较落后的国家,有没有可能实现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呢?我们认为可能性是有的。
首先,可利用当代新兴产业多维平行发展机会。这次科技革命与以往不同,它是在许多领域同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这些技术突破导致了新兴产业群的出现,使新兴产业呈现多维平行发展状态。而以往两次科技革命都是在一个领域取得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新兴产业部门都是以这项新技术为支撑点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各主导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单向链条关系。如铁路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与钢铁工业。在这种情况下,主导产业的选择没有什么余地,在建立新兴产业过程中,竞争非常集中和激烈。但这次科技革命带动起来的新兴产业群是呈多维形式发展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占领先地位。仅以信息科学领域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全面领先。因此,在建立与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竞争就不像前两次科技革命那样集中与激烈,为发展中国家把新兴高技术产业引入经济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可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后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时,先行国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后发国面临着一个广阔的有较充分选择余地的技术市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产业结构优化时间可以大大短于先行国。同时可以打破先行国产业结构转换顺序,利用已有技术,提前建立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加快整个经济增长的步伐。另外,我国工资水平普遍低,使得我国产品成本可普遍低于先行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可以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同时可以获得大量外汇,用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新兴产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第三,可发挥我国的大国效应。一方面大国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在某种产品市场需求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需求总量却可以达到相当大的批量,需要若干个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才可以满足。因此与小国相比,大国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许多种产品的需求总量却可以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使得大国可以提前发展多样化的工业,建设起部门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由于产业结构中现代产业部门的提前引入,为大国提前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同样的人均积累水平,在小国,其积累总量有限,难以做巨大工程,而在大国,乘以巨大的人口基数,积累基金将是一笔令人震惊的巨款,可以用来完成各种巨大的建设工程。在积累方面的这种优势,使得大国可以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着手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部门,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前转换,从而使得资源配置提前进入较为合理,高效的状态。
第四,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正在转让出部分产业及技术。发达国家为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科技术产业必然会让出一部分传统产品市场,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将有关的设备、技术及部分配套资金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非常有利,是我国加快改变产业结构的落后状况,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
四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现有条件下,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点:
第一,要注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要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追赶和超越,这种追赶和超越必须是在真正加强我国的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为此我国应把培育企业的技术进步能力(主要是消化、吸收、创新和开发能力)放在比单纯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的位置上。换言之,就是要建成适合我国国情、布局合理、有强大发展后劲的产业技术体系,从根本上摆脱在技术引进上的“引进—停滞—落后—再引进—再停滞—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进入“技术引进—产业结构优化—外贸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在建立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使之法制化。其次,国家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要逐渐增加,对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可偏废,否则将会给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带来难以弥补的负效应。再次,制定一些适时可行的激励政策与规定,建立淘汰机制与合理的科学家梯队,同时鼓励海外科技人员(特别是海外华人)到中国创业。最后,要适度鼓励国外单位到我国国内建立一些合资、合作的实验室,同时鼓励建立混合性质的科研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
第二,要促进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我国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中,对合理的经济规模重视不足。行业内资金使用高度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经济效应。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规模经济形成为战略重点的引进外资和技术是一个地区经济总体水平升华的重要基础。我国促进规模经济形成必须要重点造就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引进资金和技术,这有助于引进后规模生产的形成,有助于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一条龙局面的形成,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体制中尚存在的生产、设计、研制开发、贸易机构脱节的现象,有助于形成在大企业集团内一家引进集团受益的格局,有助于形成我国的可与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国际级跨国公司。
第三,要改变对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方式。对于幼稚产业我们不能单纯地靠保护来使其发展,我们必须将其逐步置于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刻的21世纪,对已经加入了WTO的我国来说,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必须改变以关税、配额等为主的传统方式,代之以制定技术标准、补贴科研、政府优先采购等符合WTO协议的新方式,并在保护政策设计上体现竞争性、动态性、时限性等原则,把由保护而衍生的生产效率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第四,要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很低,从我国的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比例上看,我国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而且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一个健全的开放型经济单纯引进外资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双向循环机制,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否则,如果长期偏重引进外资和技术,忽视对外投入,势必会造成资金和技术的单向流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资金和技术对外的严重依赖,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甚至引发债务危机。面对当前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趋势,只有加快跨国投资的步伐,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和利用外资,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和国际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