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解读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蕴_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解读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蕴_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蕴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整体性论文,当代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且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曾警告:“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厚意蕴,凸显为目标的系统性、内容的整体性和路径的协同性三个维度,这种改革思路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长期坚持,更贯穿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之中。

一、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系统性

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3]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适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有其特定的目标和现实需要,是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系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现代化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所面临的各类政治要求,寻本溯源均与民主联系密切。因此,在明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中,政治民主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任务,更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内涵,也是其优越性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民主化进程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需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予以改进和提高。我国最终所有的民主方向应该是完全、充分的人民民主。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导向是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系统性目标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依赖于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向政治体系提出了民主化、高效化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及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尤其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诸多社会问题竞相呈现的情况下,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方能有效应对各种矛盾,尤其需要进一步拓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上加大改革的步伐,革除政治领域潜在的宿弊,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而从我国现状看,经济在固有体制之内已发挥到了极致,固有政治体制成了制约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尽快进行明确的政治体制改革,将直接阻碍经济整体的发展、人才的全面发展、科学基础的夯实与完善。受此影响,我国的发展将快速减缓,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而激烈,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得不到根本保障。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提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P216)只有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与保障;离开这种支持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关系的协调与解决,都无法顺利完成。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关系。

3.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从根本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新时期,只有不断推进政治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方能稳步维持社会公平,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相对独立的由国家主导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逐渐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5]在我国公民社会成长过程中,各阶层观念相互交织,矛盾凸显,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亟待新型管理模式、政治决策和政治体制涌现。正是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迁与体制变迁的不完全同步,造成当前多发、高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如果无法通过体制化的框架消化吸收,其结果是矛盾“溢出体制”,构成体制外行动。[6]可以说,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寻根究底是政治问题,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现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更需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应该说,我国初期改革更多偏重于经济建设,对政治体制改革关注相对较少,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尚未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没有放松过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遏制住腐败的滋长蔓延之势,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建设未能同步跟进。邓小平曾经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公开透明、民主法治的公共财政,不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便难以根本扭转,民生兴旺的局面更难以出现。因此,唯有强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反腐倡廉机制,方能取信于民,赢得基层群众的广泛拥护。

总之,唯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二、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整体性

李克强在改革专题座谈会上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他强调:“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7]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一直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改革目标的系统性相关联,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彰显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依托基本国情,维护宪法威严,落实依法治国。(1)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加速转型。然而,当前法制体系尚不健全,存在些许漏洞,致使部分个体运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攫取利润,社会摩擦不断加剧;现代化浪潮滚滚向前,引发出复杂多样的价值追求,不同层次、不同地位、不同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明显的观念反差,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承受力和适应性。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审慎、适当地加以协调和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政治制度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只有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运作保持活力,并积极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然,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立足基本国情,又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十八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4]邓小平明确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1](P249)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普适性的政治模式。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政治体制改革方能全方位推进,形成连贯的整体。(2)立足维护宪法的高度权威。十八大报告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正如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要求:“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8](3)立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从法律层面保障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严格依法治国,民主就会跛足,甚至失控;不大力推进民主,法治也很难落到实处。应该说,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已经解决,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8]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惟其如此,中国社会才能健康发展,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得到持久的维护与保障。

2.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立足点是发挥中国特色民主架构的特有优势。(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重要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更是党实现执政的制度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要根据宪法规定,积极推进民主选举,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把人民代表大会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也要进一步密切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完善人大制度,研究并逐步地、科学地解决高层人大代表专职化、缩小人大的规模、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等。(2)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重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P336)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内,人民政协制度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理论的最新进展,协商民主为人民政协的民主定位与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属于代议民主制度范畴,而人民政协则属于协商民主制度范畴。没有协商民主的补充与矫正,代议民主必然会产生许多的弊病,这已经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实践所证明。当前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键是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的合作共事,使有关重大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经常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对话渠道,以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方式来协调与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3)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可行手段。民主理念贯穿政治体制改革整个过程,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并重点发展基层民主则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轴。一方面,党内民主就是权力核心层的民主,党是领导核心,扩大党内民主就是扩大权力核心层的民主,是从核心向外围的扩散。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正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当前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主要是要切实强化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有序推进改革进程。(1)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果从改革的角度解读,就是进行了“有效制度变迁”;同样,助推我国发展的各种红利,本质上都是改革红利的体现,都是制度创新释放的红利。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论断,既凸显改革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义,更可以理解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今天我国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只有抓住改革这个根本,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思路千头万绪,但只要牵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就可以事半功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所提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9]制度需要完善之处,正是改革作为空间。(2)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P2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铸造“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运用权力的能力,运用权力是执政的关键环节。权力运作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准则,党的领导方式对提高执政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设,进行思想宣传,坚持依法执政,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巩固执政之基。(3)确保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改革必然触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实质性弊端,让改革老是在外围打转转,只打“外围战”,不打“攻坚战”,做改革的表面文章,长期解决不了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前景就会不妙。攻坚克难不能流于空言,唯有通过扎实的制度建设,稳步渐进,遵循先党内后党外、党内党外互动;先上层后下层、上下互动;先易后难、点面结合的原则,渐进式地向前推进;治标与治本同行,标本兼治。主张渐进式地改革并不是要刻意延缓改革、回避矛盾,而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步骤和方法。

总之,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在始终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维护宪法尊严,发挥现有制度的内在优势,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而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径的协同性

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据协同性原则,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运转自如的政治构架,政治体制改革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实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上。

1.实现执政过程的民主化。(1)注重改革政策的“顶层设计”。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只需“摸着石头过河”而无须顶层设计是难以立足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从改革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推出新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关键是要推进行政体制的革新,推进政府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4]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强调“顶层设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将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紧密结合起来,方能摸索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路径。(2)凸显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深刻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逐渐形成一种“集思广益型”的中国特色决策民主模式,它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反复的“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过程,是一套集中各方面参与者智慧、优化决策质量的程序和机制,从而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广纳群言、集中民智、汇聚民心的集思广益型决策过程,是党内政治共识到政府决策共识再到全国社会共识的过程。这种集思广益决策是世界最大规模人口参与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充分体现我国政治制度独有的政治优势,保障了重大决策和重要公共政策的巨大成功,保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保证了执行的效率。(3)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民主化意味着充分尊重和反映民意,进行社会信息的全面沟通。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3](P327)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更要从制度上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确保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管理经济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力求执政方式的科学化。(1)全面厘清党执政的合理内涵。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是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目标。邓小平非常深刻地指出:“党的各级组织的权力、任务、工作方式都要改善。党委不能再包揽、干预一切。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制定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10]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导向,这就需要改变依靠个人决断和感性经验的传统决策方式,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地设定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并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将方案付诸实施,要借助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评估、调节和修正。(2)真正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管理系统,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范围和方式已发生质变,机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但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仍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及方式,逐步建立高效、协调、正规的政治管理体系,从而为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创造条件。(3)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改革的结合点,更涉及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动,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按照十八大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协调推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有效性和工作的协调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尤其是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推进决策程序的法治化。(1)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法制体系。实行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更加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既要强调党领导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人员,更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规范权力运作,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构建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改革的权力转换路径。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4]从而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深化改革的路径所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事务越来越呈现复杂化态势,唯有构建符合社会主流民意的体制架构,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廉洁政府,才能更好地优化行政作风,创新执政理念,为社会提供更优质可靠的服务。(3)勇于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决策、管理、监督方面的作用。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关键是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综观全文,我国当代政治改革意蕴凸显为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三个维度。唯有不断凝聚共识,持续推进改革进程,构建服务型政府,方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上层建筑基石。

标签:;  ;  ;  ;  ;  ;  ;  ;  ;  ;  ;  ;  ;  ;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解读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蕴_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