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有”,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论文_杨继生

坚持“三有”,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论文_杨继生

杨继生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对外界事情的看法充满质疑,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不再是“心服口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冲突就有可能发生。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要坚持“三有”,即“有理”、“有利”、“有节”。本文将对此展开粗略的讨论。

关键词:“三有”;德育工作;教师;学生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对外界事情的看法充满质疑,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不再是“心服口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冲突就有可能发生。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要坚持“三有”,即“有理”、“有利”、“有节”。

一、德育工作要坚持“有理”

1.德育工作要有“理论”。理论对教育行为有指导作用。这个“理论”并不仅仅指理论书籍和自身经验总结,更包括对学生有具体要求的“理论文件”。国家出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份文件,明确了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要求,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根据。笔者认为,班主任除了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外,对于上述两份文件中的各项内容,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了国家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了这两份文件之后,一定会心中有数。在接手新班级后,笔者会组织学生反复学习这两份文件。对于违规行为,要求他们对照这两份文件进行反思。实践证明,学生能接受,效果好。

2.德育工作要有“理由”。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德育事件”,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慎重地选择“理由”。一个“德育事件”,学生可能违反了多项规范要求。此时,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有多个方向。选择其中比较重大的错误进行重点教育,效果会更好。面对一些“无理取闹”的学生,教师更要从“无理”中,结合一些“理论”要求,从中找出能为学生接受的“理由”。站在这些正确的“理由”上,教师的德育工作才能理直气壮。

3.德育工作要有“理想”。在学生主体性增强的情况下,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间,会违反一些学校的正当规定。如果只是停留在就发生的事件的单一解决上,学生的“德育事件”,将会层出不穷,教师的德育工作也将日复一日,难有休止之时。因此,解决学生的“德育事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只解决出现的个性问题本身。要具有“理想”,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想。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要让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改善,有一个自觉的预防、制止的心理机制,并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德育工作要坚持“有利”

1.选择有利的时机。在群体性或个体性的学生事件中,教师都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否则教育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对个别学生的上网玩游戏行为,就不适合在上课时间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德育工作。课堂应以教学为主,主要用来进行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训练和提升。而对于个别学生的玩游戏行为,应该在课外对他进行教育和转化工作,然后在班会课上适当提及,再进行整体学生的预防教育。

2.选择有利的地点。初中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因此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时,要注意地点的选择。一般来说,班级上,课堂上,这类学生群体活动的地点,不一定是理想的德育地点。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没必要让全班学生陪着接受“话语输灌”。在更单独的空间,比如在没有其他教师在场的办公室,无人的操场等,常常是比较理想的德育地点。在这里,学生“问题遭曝光”的抵制心理小,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比如,有学生躲在侧所里,故意不参加升旗仪式。这时班主任如果一气之下,把该生叫到操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批评斥责,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尊严扫地。即使接受你的要求保证不再犯同样错误,但心中对班主任的怨恨一定难免。倒不如用其他时间,在其他地点,单独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

3.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的德育工作,并非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遵守规定,并非是让学生服从教师,而是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德育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也可能是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对班里出现的教师打骂学生的事件,双方都不是赢家,而教学还需要继续。班主任必须要调查清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将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使师生双方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对德育事件的分析检讨中,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排在第一位,德育工作并非要处罚学生,而是在工作中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错误,改正过失,重新回归到合理的行为中。当我们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这也就是德育的成功之境了。

二、德育工作要坚持“有节”

1.语言要有节。有些教师做学生工作时,语言偏激,甚至脏话连篇,学生不仅不接受,反而加深了师生矛盾,引起师生冲突。学生与教师有着年龄差距,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认识水平去衡量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教师自以为,批评教育学生是关心他爱护他的表现。但学生却不买帐,会认为有损他的人格,降低他的在同学中的威信。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也知道“尊严”,对此教师的批评用语极为敏感。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接受能力,要注意教育语言的文明,把握好教育语言使用的“度”。在用语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次数要有节。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注意教育的次数。德育工作的次数如果太频繁,会降低德育工作的力量,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学生一旦熟悉了德育缺乏强制性的缺点,教师要再做好他们的工作就更难了。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屡犯错误,有时一天达到好几次,真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怎么办,学生每犯一事就叫来解决一次吗?不一定要这样,要分清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大事要及时尽早解决,小事可以注意平时的教育提醒,有时甚至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说不定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方法要有节。教师在进行了德育工作时,要注意方法的运用。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有经验的教师会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时批评处罚的方法最有效,有时鼓励赞扬的方法有效,有时要边批边肯定。方法的运用,全在于“度”的把握上。比如,在流感预防形势严峻时期,有学生生病了,在没有向教师报告的情况下,独自去医院看病。当老师在为学生失踪焦急万分时,学生却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过于肯定学生关心其他同学健康,或者过于批评学生无视纪律要求,这两种做法都不会是理想的方法。因此,决不能只采用简单划一的教育手段。这时我们要采用既肯定其行为的积极方面,又要指明其行为的错误和危害性。

总之,初中生的德育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任务坚巨。要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有实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更和谐,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东溪中学362300)

论文作者:杨继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坚持“三有”,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论文_杨继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