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服务于论文,科研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117-04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全面参与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研究任务,承担“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年均保持在80%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5%,发表的SCI论文比例约占全国总数的85%[1]。在这当中,地方高校科研占据半边江山,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随着国家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相继出台,高校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成为地方高校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高校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功能,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德国高等教育进入全盛时期后,柏林大学开始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必须开展科研。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适应资本主义对拥有新知识、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确立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极大地满足了技术和管理层面对人才的需求。《美国科学与技术》(朱斌,1999)系统介绍了美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成就、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及管理等情况,《英国科学与技术》(刘云,2002)对英国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具体的探讨。我国从上世纪末才开始对其进行关注,但大多是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从地方高校科研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今后,随着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活动的日益增加,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相关经济学理论
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建立,为高校科研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如发展经济学、科技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等。
发展经济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它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近年来呈现出研究内容趋于具体化、研究范围趋于国际化、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融合的趋势。
科技经济学理论。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明确承认技术、信息要素所有者凭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是合法的,使技术、信息要素的贡献成为确定收入份额的依据之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使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服务经济建设需要用科技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
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原理和规律,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主要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支出的经济效果。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而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主张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更适用于综合实力较强高校或优势学科内部的协调指导。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是一种优先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经常被引用和借鉴。地方高校综合实力相对弱,一般多采用集中发展重点学科的方法,打造特色专业,使其在相应的优势学科上发挥服务作用。
三、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符合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是地方高校科研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发展经济学、科技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区域均衡发展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国外高校科研中得到较好运用,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高校科研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推动已从理论探索发展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实践。美国高校所获得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12%,其研究结果直接推动美国社会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科为评估单元,按照各学科科研质量进行排名的,做法值得借鉴;芬兰政府在高校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达到3.5%;德国高校科研面向未来,加强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日本重视产学研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瑞典每年的高校科研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我国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高校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同时,高校也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提升自身实力。江苏注重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将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列为教育现代化16项重要指标之一;广东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适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强化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广西坚持科教工作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使广西高校科研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浙江高校加强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开辟产学研合作之路;安徽采取有力措施,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区域发展战略;黑龙江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的途径越来越多,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山东高校把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作为科技兴校的重大战略,找准科研服务地方的着力点。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优劣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1.优劣势分析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科研具有独特的优势:丰富的科技、社会科学人力资源,一定的科学研究实力,一定的科研优势。具备这些优势,就有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做出积极的贡献。诚然,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重点高校相比较,在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科研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3],使得地方高校科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各种困难和曲折,甚至出现科研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科研定位不准,科研影响甚至冲击教学[4]。因此,按照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科研功能,需要地方高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谋划科研发展大计,积极探讨高校科研改革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高校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经验、教学成果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可能。高校要强化区域意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视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沟通,把自身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环境中,在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范围。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要借助丰富的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将服务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5]。
潍坊学院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服务潍坊行动计划》以项目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的优势,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以研究开发、承接科研课题、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成果转让等形式,扎实推进与60多家已签约企业的战略合作。紧紧抓住潍坊加快“三区”建设的机遇,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组织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搭建学者与政府领导、企业家对话交流平台,为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近5年来,使科研成果大幅提升,科研经费成10倍提高。
2.对策与建议
在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在遇到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高校应抓住机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找准自己的科研定位,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对策,积极发挥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为自身发展打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首先,明确科研定位。地方高校科研必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在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中要采取合适、有效的方式实现互动,达到良性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共赢[6]。地方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是地方经济建设本身的需求。按照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地方高校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定位地方高校科研,从学科交叉创新出发定位地方高校科研,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地方高校科研。
第二,建设科研平台。地方高校科研要发展,需要争取政府的重视与投资,联合企业共建研究平台。山东省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状况总体良好,居全国上游[7]。按照科技经济学理论,高校与企业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第三,加强人才管理。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带头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地方高校科研带头人,做好重点扶持高层次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科研合力;要打开“围墙”,整合与形成科研研发团队;打造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领军人物;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科研人才积极开展科研服务活动。
第四,规划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在跨学科的项目上,只有找到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才具备了协同的基础。只有跨学科,协同创新才具有实质的意义[8]。按照教育经济学理论,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打破传统设置,调整规划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学科,实现协同创新,提高服务能力;要以较高的研究水平赢得社会声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第五,激发科研活力。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在把握知识型员工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的前提下,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最终目标[9]。培养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参与或承担区域经济建设科研项目,使其快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建立合理的高校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活动人员职务职称评审制度,完善人才破格提拔制度、科技人员奖励和激励制度,稳定科技人员队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完善评价机制。近些年,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将通过十项制度加强高校科研及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监控”,从而预防和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10]。要从同行评价与引文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科研质量评价三个维度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同行评价与引文评价互相补充又相互制约,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要看研究的质量优劣,科研评价主要是看在社会应用中的效果,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科研项目服务社会的水平。完善学术秩序,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学术研究,鼓励科技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出,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地方高校科研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地方高校一定要把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作为目标选择,做好科研定位,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凝聚人才优势,努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标签: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科研评价论文; 大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