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伟[1]200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公司购并浪潮已经初见端倪,90年代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以加强企业核心业务为重要手段的战略性并购日益流行。一些行业的优势企业纷纷转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在重新定位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一系列新型模式的战略性并购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的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在理清战略性并购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战略性并购后产业整合的重要性,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绩效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的完善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 本文第一章介绍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对研究主题的一个理论回顾;第叁章是从控制权和产业结构角度去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不难发现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以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第四章则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进行分析,以揭示并购后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变化情况。同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从而为以后的公司并购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第五章是对并购效应的分析,企业通过战略性并购可以实现经济效应、市场低估等效应;第六章是并购后的产业整合,通过对企业制度、人力资源、文化等的整合,为企业实现并购后1+1>2的协同效应指出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了因子分析法,逐年、全面的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分析;另一个是从公司控制权的角度去分析公司并购,以实现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的实践的创新。
郭丽华[2]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与战略性并购绩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运行十多年来,其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青睐于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快速实现公司超常规发展,但也有许多公司是为保壳、保配或哄抬股价,从而造成市场中并购公告不断。如何帮助投资者和立法监管部门清晰认识财务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从而规范中国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并购主流化,正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对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概念界定、绩效表现及绩效研究方法等相关文献,将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炼,提出了本研究关于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概念界定和绩效评价方法。其次,本论文从并购动机、并购关注焦点、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并购整合层次及并购效应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进行辨识。从理论上加深对财务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区别的阐述,这是本文创新点之一。再次,本论文根据财务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的特征,从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上市的2003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中挑选出符合本研究的样本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财务性并购的绩效具有短期性;战略性并购的绩效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着,即战略性并购在我国并没有表现出协同效应;在对比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绩效时,本文发现战略性并购的绩效发展优于财务性并购,战略性并购的优势已经开始突显。最后,本论文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总结,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和战略性并购绩效不佳的原因;根据研究结论对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财务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的绩效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贺博深[3]201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绩效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并购是一种可以让企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并购热情高涨,但是近年来的并购动机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发生了变化,其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短暂的投机性收益,更多的是追求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协同效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战略性并购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前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待并购行为。这样,以短期炒作为目的的财务性并购将受到挑战,战略性并购将会在我国兴起,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并购的主流模式。首先,战略性并购是指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基础,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以加强企业在行业里的地位而进行的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收购行为。而财务性并购是指通过资产置换、资产重组等方式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以增加账面利润为手段,意在短期内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并购行为。在了解两者概念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两者的特点。(1)驱动因素方面。驱使企业进行战略性并购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效率的提升和业务的全面发展。而对于财务性并购来说,维持上市资格、满足再融资条件是其主要的驱动因素。(2)主要风险。战略性并购会面临行业、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风险,而财务性并购只考虑财务方面的风险。(3)并购目标选择。战略性并购选择与收购方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行业的企业为目标,期望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或缩减原材料成本等方面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而财务性并购仅仅考虑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希望可以通过并购实现账面利润,满足监管要求或获取投机收益。(4)并购的整合层面。对于战略性并购的整合来说,两个企业的融合不只在财务层面上,更多的是涉及到深层核心价值链的重造。而我国财务性并购的整合通常只停留在财务报表层面,也就是所谓的“报表合并”。在并购后的效应方面,战略性并购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通过产生协同效应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财务性并购的收购方管理层或股东在获得投机收益之后,又会通过继续并购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形成不良的投机氛围,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根据之前分析的两种并购方式的特点,对2008年上市公司并购样本进筛选和分类,最终确立战略并购样本98家,财务并购样本174家。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两种并购方式产生的绩效在当年并不显着,在次年大幅增加;战略性并购的绩效在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财务性并购。然而单从战略性并购角度来看,其并购后的绩效并没有如理论预期的那样持续上涨,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战略性并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驱动因素的变化、整合出现问题或是目标公司管理层抵制①等等。对于财务性并购来说,本文认为监管部门对并购信息披露的监督力度还不够。最后本文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同时希望我国企业能够正确认识并运用战略性并购。
李凤英[4]2002年在《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研究》文中提出兼并与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正常的企业行为、经济行为,它既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行为,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近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在频频发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中,绝大多数是为了短期内提升业绩的财务性并购,这样的并购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现状,更不能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随着市场的日趋完善、投资者的日趋成熟以及中国加入WTO,财务性并购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以真正实现价值增值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将成为主流。 战略性并购活动也是双方的博弈过程。要达到并购的预期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满足并购博弈模型中的激励约束条件;同时,战略性并购不是简单的零合游戏,而是一个双赢过程,其必然符合投资学的一般规律,即综合考虑风险、收益与成本。 上市公司并购实际上是控制权收购。在战略性并购中,主并公司可以利用Logistic模型识别出目标公司的显着性特征,从而缩小搜索范围;完成目标公司的初选后,对其基本情况作详实的分析,此外,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资料,也作了重点分析;利用主成份评价方法可对目标公司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更能准确地掌握其经营状况。 并购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包括目标公司定价、主并公司的融资以及支付方式的选择等,都是战略性并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比较现有各种方式优劣的同时,注意不断地进行创新。 规模并不等于效率,在并购交易完成后,主并公司有一个结构优化的过程,即通过分拆以缩小规模,突出主营业务,提高效率;同时,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并购交易能否取得最终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强有力的整合措施。
吴云勇[5]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进行资本扩张与收缩、协调与选择、控制与反控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进行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的最便捷方式。1993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数百起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事件,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独特的“财务性并购”景象。“财务性并购是否创造价值”是并购重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正确认识财务性并购的价值效应,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并且是确认立法与监管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所谓财务性并购,就是在现阶段“壳”资源具有较高价值的背景下,购并双方围绕“壳”资源,通过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收购(或转让),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追求短期目标,如保壳、保配、二级市场收益等,谋取财务性收益的购并行为。财务性并购具有目标化特征、短期投机性特征、阶段性特征以及报表重组特征。一般表现形式包括保壳行为,保配行为,题材并购、二级市场炒作,投资类公司作为收购主体的并购以及控股权频繁转移的并购。本文以2000年沪深两市发生的113家上市公司收购为研究样本,按照其财务性并购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选择出33家财务性并购样本,同时选择45家其他类型并购作为对照样本,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方法和超常收益研究方法,对财务性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本文还按照财务性并购的五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财务性并购的内部结构研究。研究发现,目前盛行的财务性并购具有目标性、短期投机性、阶段性以及报表重组等特征。财务性并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现状,实质上削减了股东财富,而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基础、以增加公司价值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才是未来的主流。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概况,并论述研究财务性并购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有关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着重介绍了西方在财务性并购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第叁章则从财务性并购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我国之所以产生财务性并购的深层次<WP=4>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财务性并购的定义、表现形式和特征。第四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方法。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结果及分析。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相关建议。
闫之博[6]2008年在《全流通条件下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战略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经济步入高速稳定增长的阶段,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吸引了众多国外投资者的目光。外资战略并购作为国际上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在中国这片投资的热土上迅速上演。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外资战略并购来势汹涌,经典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对外资战略并购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中国正确引导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也正是研究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论文运用理论阐述与模型相结合、对比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及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外资并购市场,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对外资战略并购有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外资战略并购的重点将从成熟行业的成熟企业过渡到该行业的成长企业,进而渗透到成长行业中的成熟企业的观点。对于并购交易的定价问题,论文引入了国际先进的EVA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来设计定价方案。而全流通条件下外资战略并购交易方式,研究认为换股并购将成为一种主流的并购手段。以上就是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分析了外资并购的动因。接着第叁章阐述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写作的宏观背景,并分析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外资并购市场的变化,最后得出全流通对外资战略并购有推动作用的结论。第四章则从外资并购的行业与企业选择、定价方案以及交易方式这叁个方面对外资战略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是论文的重点章节。最后一章在借鉴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的经验之后,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中国应对外资战略并购的政策规制建议。
杨秋歌[7]2008年在《我国企业换股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展成长起来”。由此可见,并购已成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整合、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并购交易浪潮和规模的不断升级,就使并购交易中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这时,换股并购这一并购方式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为它能摆脱因巨额的并购交易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并且不受并购规模的限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并购热潮。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优化手段,并购正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的资本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股改的进行和完成,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将会上演一场并购浪潮。通过换股实现并购将会是一种主要的并购形式,此时,对我国企业换股并购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建议就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是按照先理论分析再到具体实际的思路开展的,力求做到两者的合理结合。首先从企业并购的定义开始,对企业换股并购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指出换股并购的优缺点;紧接着,对换股并购的关键所在——换股比例的确定方法做了论述;然后,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换股并购案例,分析我国企业换股并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完善我国企业换股并购提出了若干建议。通过对换股并购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本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近期发生的几个换股并购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企业换股并购存在的问题:(1)证券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并购;(2)同业间合并占据主导地位;(3)换股并购动因是实现上市;(4)确定换股比例的主观色彩较浓;(5)所换股份有一部分为限制性流通A股;(6)换股并购中信息披露不完善。第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两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宏观环境方面:(1)规范证券市场,逐步推进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并购;(2)政策上鼓励真正的战略性并购;(3)进一步完善有关换股并购的法律法规建设;(4)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微观层面:(1)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2)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确定换股比例;(3)做好对中小股东的保护;(4)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笔者虽然对换股并购在我国运用的文献进行了大量阅读和相关问题的长时间分析思考,但由于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水平有限,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杨兴锐[8]2014年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跨国并购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经济学家钱纳里曾指出,发展中国家要素市场的非均衡现象非常突出,因而资源在再配置方面的潜力较之发达国家更为重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跻身全球舞台的重要标志。据普华永道统计,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52亿美元,增幅达54%,创历史新高。2012年12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油砂运营商尼克森公司(Nexen Inc.),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并购事件。然而,作为新兴市场的后发企业,这种快速展开的海外并购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着名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为这种担忧提供了佐证。例如,2004年,TCL出资5.6亿美元重组法国汤姆逊公司(Thomson SA)彩电和DVD业务,导致了企业连续几年的巨额亏损;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sang Yong Motor Company),结果以双龙的破产而告终。跨国并购是以企业为载体,调整资源存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融合,使我国经济进入长期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方式。作为后发企业,我国企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其跨国并购多为产业投资式的跨国并购;因此,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效应并不十分显着。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虽然是产业投资式并购却显着的创造了价值。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其影响机制如何?学术界关于跨国并购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国际化、协同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整合利益,因而可以为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Kang,1993; Gubbi et al.,2010)。另一些学者则强调,跨国并购过程中的一些潜在挑战会阻碍并购目标的实现,对并购企业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已有的跨国并购样本不多,有关的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也较少,而现有的不多的有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在结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从现有的研究基础看,多数文献集中于单个问题的探讨,如绩效或绩效影响因素,相对缺乏深入的整合研究,跨国并购作为一项复杂的投资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与运行机制,单独研究个别问题固然重要,却容易忽略对其内在的、深层的动因、路径及机制的考察;同时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企业自身或外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较少深入挖掘企业内部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因而无法揭示跨国并购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深层机制。本文的选题密切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问题。首先,本文从资产寻求视角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给出了逻辑一致的解释。我们以2002-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180个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其财富效应。结果发现,在[-10,10]事件窗口中,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获得了显着的正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地,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并购企业特征、目标企业特征、东道国特征和并购方式四个方面探索影响财富效应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研发强度和跨国并购经验对财富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并购企业的成长速度、资产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则对财富效应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东道国的创新与成熟度对财富效应具有积极作用,纵向并购由于其更易于获得研发、渠道或矿产资源而受到市场的肯定。然后,本文聚焦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长期价值创造问题,引入动态能力视角对影响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通过建构一个感知、获取、转换能力为自变量,研发强度为调节变量,资产规模、行业集中度、并购资产类型和并购经验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机制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感知、获取、转换能力叁个变量对跨国并购价值创造具有积极显着的影响;研发强度对于转换能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说明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其转换能力较强;行业集中度、资产类型、并购经验也对价值创造有显着影响。最后,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大量的搜集、分析8家样本企业跨国并购的多种数据,构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方面有重要作用,并购过程中动态能力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叁种:感知、获取和转换,它们各在不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资源获取型和战略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价值创造方面的异同,发现两种类型并购在感知机制方面并无差别,但企业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并不相同,在获取方面,中介投行及合作伙伴的引入易促成自然资源获取型并购获取的成功和降低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产获取与整合重构的风险,而多样化的支付和融资方式可以减少战略资产获取型并购资金压力从而有助于价值创造;转换能力方面两种类型跨国并购方面差异显着,在组织结构、文化、人力资源和供应链方面进行中等或较高程度整合的资源型企业容易形成新的资源能力基础并实现价值创造,而在供应链、研发、品牌、渠道等方面进行较高程度整合的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容易实现协同创新和资源能力基础的更新并实现价值创造。本文的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投资者对我国企业资产寻求型海外并购的正面评价证明了“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把握时机,适时收购目标企业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和重要自然资源,以克服后来者劣势,提升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基础。其次,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战略转型,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积极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所掌握的关键资产,以加快技术追赶;最后,我国企业应不断在并购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动态能力,以敏锐的战略国际化眼光捕捉跨国并购目标和时机,审慎的进行并购评估和谈判,才能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周煜斌[9]2008年在《我国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并购决策模型及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其中,并购(Merger&Acquisition,简称M&A)已成为我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呈现出“国际化、资本化”的新动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的迅速发育,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海内外并购,获得了不少经验。此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通过国际并购进入商品高端市场的难得机遇。当然,并购的高收益和高效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如何利用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并购决策的重要课题。在理论界,我国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如并购动机、并购边界、资产组合、并购法规、并购绩效等等,但针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并购决策理论和研究文献较少。论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理论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有关并购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再对十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和证券公司进行了调研和访问,由此获得相关企业并购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参与有关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经营尽职调查项目,获得纺织服装企业并购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界定并购的相关概念和业务流程,阐述国内外纺织服装业并购沿革、特点和经验,剖析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发展状况。②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解析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并购风险和应对策略,构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并购风险管理系统指标,以案例研究结果和专家反馈意见为基础,检验基于熵权法的并购集成风险管理决策模型。③阐述并购目标企业选择原则和筛选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国内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特征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企业被并购可能性的预测决策模型。④针对尽职调查的定义、原则和作用,阐述叁类尽职调查——法律、财务和经营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中介媒体。结合参与研究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并购案,对经营类尽职调查内容进行解析。⑤依据企业价值评估定义和方法,阐述品牌价值和收益法在纺织服装企业评估中的运用。根据“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原理,对纺织服装企业并购定价决策进行数据分析,尝试确定并购定价的范围。通过建立基于可比交易法的国际纺织服装并购定价决策模型,解析雅戈尔收购美国公司KWD男装部的定价过程。本文整体立足于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通过研究并购流程和决策方法,结合纺织服装业特点,尝试构建适用于纺织服装业的并购流程决策模型,并运用并购实例分析,为企业实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吕娜[10]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一些优势企业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通过一系列战略并购来进行资源优化和行业整合,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和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战略并购活动也日渐活跃,并必将成为主流并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更需要对我国企业战略并购活动进行研究,尤其是企业在战略并购后其综合绩效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战略并购绩效,本文就将对我国上市企业战略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分析自身的优势,通过战略并购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创新点。第二章简要阐述了战略并购的内涵、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叁章通过对国内外并购动因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的动因。第四章主要对战略并购的绩效进行研究。首先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行分析,再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评价不同并购方式下的绩效差别。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取得较好的效果,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战略并购后其综合绩效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不同类型的并购绩效分析来看,横向并购的效果最稳定,其次是混合并购和纵向并购。在影响因素中发展战略、相对规模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方面对战略并购绩效影响显着。各个因素对绩效的影响随着时间的长短而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应该在并购前充分分析自身的核心业务优势和市场前景,并进行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进而充分利用战略并购活动,发挥企业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研究[D]. 张朋伟. 浙江大学. 2002
[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与战略性并购绩效比较研究[D]. 郭丽华. 厦门大学. 2007
[3]. 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与财务性并购绩效的比较分析[D]. 贺博深.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4]. 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研究[D]. 李凤英. 湖南大学. 2002
[5].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性并购绩效研究[D]. 吴云勇. 清华大学. 2004
[6]. 全流通条件下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战略并购研究[D]. 闫之博.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7]. 我国企业换股并购问题研究[D]. 杨秋歌. 河南大学. 2008
[8].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D]. 杨兴锐. 武汉大学. 2014
[9]. 我国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并购决策模型及案例研究[D]. 周煜斌. 东华大学. 2008
[10]. 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吕娜. 沈阳工业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换股并购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目标公司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 资产收购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财务战略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换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