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_哈萨克族论文

新疆地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青少年论文,民族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4)02-0009-05

一、引言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关注民族认同的学者主要来自心理学和民族学,他们给出的民族认同定义虽然不同,但是内涵相似。Phinney(1990年)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2]。Carla(1998年)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3]。高永久(2005年)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4]。王希恩(1995年)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5]。秦向荣(2005年)将民族认同定义为该民族成员对其民族身份知悉和接纳的态度[6]。

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民族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态度,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1992年)提出了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7]。陈晶(2004年)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分为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8]。秦向荣(2005年)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成分,11岁至20岁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9]。孙桂香(2009年)的研究认为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是双重认同[10]。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Phinney(1990年)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进程,即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和内化,这些进程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完成[11]。秦向荣(2005年)研究发现,11岁至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是下降走势,在20岁又回升,20岁可能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期[12]。孙桂香(2009年)发现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呈倒“V”型变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基本保持稳定[13]。

万明刚等(2004年)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的民族、学习汉语的时间以及汉族的接受性等可以预测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14]。秦向荣(2005年)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本民族认同有影响,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父母的民族、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有影响[15]。Phinney(1992年)研究发现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7],而秦向荣(2005年)研究发现女性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性[17]。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根据新疆地区各民族群体的组成特点分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在乌鲁木齐、博乐、伊犁、石河子、喀什等地区选取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为96.2%。其中男生308人,占55.2%;女生250人,占44.8%。汉族153人,占27.4%;维吾尔族158人,占28.3%;哈萨克族146人,占26.2%;其他民族101人,占18.1%。

(二)研究工具和程序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主要依据秦向荣(2005年)的民族认同问卷,结合Phinney(1992年)的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MEIM)编制而成。问卷分为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本民族认同问卷23个项目,中华民族认同问卷21个项目,每道题有“十分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十分符合”6种选择答案。经过预测,本民族认同问卷的标准化Cronbachs α系数为0.814,中华民族认同问卷的标准化Cronbachs α系数为0.828,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通过因子分析,两个问卷提取的公因子分别能说明总变异的78%和74%,说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指导语重在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真实作答。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和差异分析

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新疆青少年身份的双重认同,所以这里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两者的相关和差异。如表1所示,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显著正相关(r=0.442,p=0.000<0.05),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0.108,p=0.857>0.05)。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分别为5.1911±0.4069,5.1872±0.5373,说明新疆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处于较高水平。

(二)民族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本民族认同的男、女生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男生。具体从四个维度看,女生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非常显著地高于男生,而中华民族认同的行为维度显著高于男生。

(三)民族认同的家庭居住地差异

本研究将家庭居住地分为城市、团场和牧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三者的本民族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华民族认同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华民族认同继续进行多重比较,城市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牧区(均值差为0.2286,p=0.000),团场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牧区(均值差为0.2434,p=0.000),城市和团场则不存在差异。

(四)中华民族认同的各民族群体差异分析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四个民族群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总均分差异不显著,但在认知、评价和行为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有差异的三个维度进行多重比较,认知维度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均值差为0.17,p=0.02),汉族高于哈萨克族(均值差为0.19,p=0.01);评价维度汉族高于哈萨克族(均值差为0.23,p=0.00)和其他民族(均值差为0.18,p=0.03),维吾尔族高于哈萨克族(均值差为0.21,p=0.01);行为维度维吾尔族高于汉族(均值差为0.20,p=0.01),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均值差为0.18,p=0.02)。结果说明,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平均水平没有差异,但有不同的表现,汉族的认知、评价较高,维吾尔族的评价、行为较高,哈萨克族行为较高。

(五)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中华民族认同总均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值为6.630,p=0.000)。进行事后的多重比较发现,19岁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龄,20岁除了显著高于19岁以外,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结合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12岁至18岁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19岁降低得非常显著,20岁有所回升,21岁接近原来水平。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19岁左右即大学低年级阶段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年龄阶段。

四、讨论和结论

(一)民族认同的结构和水平

本研究发现新疆地区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显著正相关,两者都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他们持有的是双重认同,既认同本民族又认同中华民族。Phinney(1990年)认为双重认同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较好的认同方式[18],而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理论,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认同本民族,两者并不矛盾。以往研究也认为,中国的青少年采用的是双重认同的方式,不同的是,秦向荣(2005年)的研究发现中国11岁至20岁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19],孙桂香(2009年)认为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20],但本研究未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二)民族认同的群体差异

在性别差异方面,新疆地区青少年本民族认同的男、女生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男生。具体从四个维度来看,女生本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显著高于男生,女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维度和行为维度显著高于男生。这与Phinney(1992年)的研究存在差异,他认为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21]。秦向荣(2005年)研究发现女生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生[22],而本研究则发现女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高于男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维度和行为维度上。笔者认为,女生对群体的认同相对男生来说更多地从情感开始,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往往也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因此表现为情感维度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家庭居住地方面,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不存在差异,而城市、团场的中华民族认同都显著高于牧区。笔者认为,牧区的青少年较少接触到外部世界,较少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爱国教育,相对城市、团场青少年来说中华民族的观念可能较淡。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牧区开展中华民族和中国认同的教育,提升牧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民族群体方面,各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平均水平没有差异,但有不同的表现,汉族的认知、评价较高,维吾尔族的评价、行为较高,哈萨克族的行为较高。以往研究大多倾向于各民族群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水平不存在差异,但体现在不同方面,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汉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评价较高,但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在行为中;维吾尔族评价较高,行为表现较明显;哈萨克族更多地体现在行为中。笔者认为,汉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多,中华民族观念较强,但认同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在行为中缺乏表现。而由于条件和渠道所限,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了解相比汉族较少,但在实际情境中往往能表现出爱国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评价。

(三)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发现,新疆地区青少年在12岁~18岁中华民族认同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19岁是显著的低点,20岁有所回升,21岁接近原来水平。这与秦向荣(2005年)的研究结论相似,他认为青少年在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20岁又回升[23]。这种现象与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有较密切关系,经历逆反心理、开始独立、逐渐成人,又处于情绪风暴期,认同也出现了复杂的变化。19岁、20岁应该是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年龄,多数学生在这个时期走入大学,与中学时相对严格的教育体系相比,自由度大大增加,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不少学生难以把握自制和放任的度,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心理状况,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如何依据年龄和心理特征,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爱国教育,从而提升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新疆地区青少年的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均较高,是双重认同的模式。女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男生,本民族认同不存在差异,但情感维度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和团场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牧区。各民族群体的中华民族认同不存在差异,但具体维度的水平有不同,汉族的认知、评价较高,维吾尔族的评价、行为较高,哈萨克族的行为较高。本研究发现12岁以后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先下降后回升,19岁是个显著的低点。

标签:;  ;  ;  ;  ;  

新疆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_哈萨克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