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五论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_科技革命论文

科技五论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_科技革命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五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3)02-0026-06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再到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几个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思 想的发展有关,而且与科学技术也有密切联系。因此,考察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时“必 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 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1](P692)本文试图通过历 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着重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近代科学技术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大约从12世纪到14世纪,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先后传入欧洲, 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紧接着,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到17世纪 的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造成了文化、科学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上的许 多重大成就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观念。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即敏锐 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革,看到了推动时代前进的科学技术的力量,他热情地讴歌自然科 学的伟大成就,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 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及相应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西欧封建 制度逐步解体,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及其斗争。在斗争中,逐步孕育出历史上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空想 社会主义揭露了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剥削和掠夺的惨象,对未来社会作了令人神往的描 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观点,主张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和阶 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后不久,在其支柱产业纺织部门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技术发明 ,它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原来由人操纵的手工工具被机器所取代,而且奠定 了工厂制度的基础。由纺织业开始的机械化,推动了化工、染料、燃料、运输等部门的 机械化过程,推动了由于工作机的革命引发的动力机的革命过程。恩格斯指出:“随着 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我们到处都会看出,……使用机械 法和普遍运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2](P671-672)由英国开始的技术革命传入法 国后,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法国成为欧洲革命的中心。农民反对地主、教 会的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相互交织,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法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总汇聚地。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 理性原则批判建立在私有制基础的一切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阐明公有制社会的合理性 、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启蒙学者提出的天赋人权口号为依据,不 仅要求政治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实现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平等;从法学角度对未来社会 的许多重大原则作了明确规定,探讨了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西欧主要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科学 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杠杆,开始真正显露锋芒。由于蒸汽把自然能源转化为机 械动力并进入直接生产过程,突破了人体生理的局限,这就进一步为工作机的大量使用 和高速运转提供了可能,技术在更大程度上也进入了生产过程。同时,科学知识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不仅重大的发明和技术改进需要科学的指导,而且各种机器和生产的各个 环节,实际上已成了科学原理的具体运用。马克思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 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 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科学成了生产财富的手段。然而资本 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无产阶级的贫困也在积累,无产阶级的苦难也在加深,他们被迫 起来反抗,破坏机器。这些情况,引起了社会上一些先进思想家的关注,他们认真思考 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寻求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设想未来社会的蓝图,这样便产 生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全面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抨击 了它的全部基础;论证了未来理想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详尽制定了改 造社会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猜测;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把社会主义思想推进 到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各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 ,受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唯心史观的限制,他们不能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到改 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大多否定阶级斗争,幻想采取和平方式改造社会,以此 实现其理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19世纪中叶,近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大工业有了充分发展,无产阶 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和无产阶 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4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或已经开始产业革命,工业生产从 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整个社会生产力推进到了 机器时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便要 不断完善机器体系,这就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在这种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科 学教育逐渐兴起,成了传播、延续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在生产 、科学、教育的相互作用下,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细 胞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近代技术也取得了很多新成果,逐渐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如材料和加工技术、能源和动力技术、通讯技术、运输技术、建筑 技术等。所有这些,既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又为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 自然科学基础。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 度的建立实现了把个体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伟大变革,从而使生产资料从由原来 少数人单独使用变成了由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使生产进程从分散 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劳动者共同协作的社会行动,使劳动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成果, 而是许多人共同劳动完成的社会产品。社会化生产的性质,要求由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 资料,并对社会生产实现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但是 ,由于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其形式,因此, 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必然产生对抗性矛盾,经济危 机就是这种矛盾的外在表现。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随后每隔十年 左右发生一次,并且危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 义私有制已成为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建立与它的革命本质相适 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工业阶级的矛盾 斗争不可避免。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水平不断提高,由自 发斗争阶段发展到自觉斗争阶段,爆发了一系列群众性罢工、政治示威和武装起义,其 中最重要的有法国里昂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和英国持续性的宪章运动。欧洲三大工 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为社会主义 运动的发展准备了阶级力量,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批判地继承了 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不难看出,从理论本身的产生过程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科学社会主义得以 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产生,正是建立在近代工业以及近代科 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近代科学史上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 论三大发现对马克思藉以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直接影响 。也正是由于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及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雄厚物质基础之上,社会 主义理论才第一次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梦呓而以科学和理论的面目臻于完善,从而显示 出它深远的理论预见力和强大的现实改造力。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实践

19世纪末,内燃机和一系列电子技术出现,由此促进了各个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涌 现了一系列以电能为动力的新兴技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电气工业体系,并出现了电报 、电话、无线电等一整套新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内容。第二次科 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基础。它 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后起的美国和德国,由于及时 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而迅速崛起。

考察历史发展可以看到,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和社会类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马克思 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P1 42)一定的技术类型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革命类型相对应。生产工具由石器向青铜器的转 变,对应着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生产工具由青铜器向铁器的转变,对应着由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生产技术由人力畜力向蒸汽力的转变,对应着由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此后,生产技术由蒸汽力向电力的转变,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开 始向社会主义转变。这种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革 命力量。由于电力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这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杠杆, 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威力,它表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结束,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开始了。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电子技术的推动下,生产技术和工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经济危机,生产和资本开始走向集中和垄断,少数大企业操纵和控制 了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 的产生,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生产关系方面作的部分调整,它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使经营管理日益社会化,企业 的管理日益由社会性机构来执行,银行成了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 者,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也不断增长,这一切都为由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 好了物质技术基础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形式。恩格斯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变 化,并指出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 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4](P495)

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工人阶级的实力大大增强。19世纪90年代初, 西欧工人阶级的人数已达3306万。由于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工人阶级的集中程度也 显著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89年第二国际的建立,推动着社 会主义运动成为蔚为壮观的国际大潮。第二国际的活动,展示了社会主义运动横向广泛 发展的磅礴声势。可是,运动的规模扩大也使各种力量和思潮的交汇不可避免,先进资 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受到和平的社会环境和资产阶级统治策略调整的影响, 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逐渐滋生蔓延,导致了运动的蜕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革 命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相反,却首先在技术革 命不太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以后又在十几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相继取得胜 利。

经济技术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帝国主义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帝国主义时期,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利 用了已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发展新兴技术方面可以找到某种捷径,又可以不受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旧技术、旧设备的拖累,因而可以迅速由落后国家跨入强国之 列。经济发展上的这种不平衡,必然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资源和 商品市场的争夺和斗争,最后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又使各帝国主义国 家彼此削弱,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 取得胜利提供良好的时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俄国,正是这样的薄弱环节,十月革 命的成功,使俄国得以率先突破资本主义体系,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改进和广泛使用为先导的被称为电子化、 信息化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次科技革命涉及数 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自然科学领域,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 密结合,科技革命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与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具有 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精尖化、技术高新化等特征,所以如果说 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主要是用机器生产取代了人类的简单劳动和手工操作,那么

这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则是以电子计算机部分地取代了人的脑力劳动和管理活动。如 果说以前的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人的体力的解放,那么这次科技革命的实质则是人类智力 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几乎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是 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潮流,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影 响。

由于历史基础的原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地首先 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导致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这些国 家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之在一定时间内和 一定程度上暂时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繁荣稳定的状态。美国 在20世纪60年代投入巨资集中1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和几百家企业实施庞大的阿波罗 登月计划,通过“官产学研”协同开发了大批科技项目,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创造了比传统制造业多几倍几十倍的产值。所有这些,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实施 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武装干涉以外的和平演变战略,这种战略在苏联东欧的得手使社会 主义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到5个,社会主义阵营在地 球上的土地由原来的24%降低到7.5%,人口由原来的16亿减少为13亿。如此沉重的挫折 ,究其原因,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科技竞争方面的失势乃是根本性的。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即经济科技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得到 突破,在暴力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作用下,面对破碎不堪的社会生产状况,许多社会主 义理论者都不同程度地滑向了“左”的误区,较多地强调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较少地 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如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 话提纲中公开地说:“对于资产阶级教授的学问,应以狗屁视之,等于乌有,鄙视,藐 视,蔑视,等于对英美西方世界的力量和学问应当鄙视藐视蔑视一样。”[5](P118)这 样对科技知识强烈倾向化的观点,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流行的所谓“知 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科技 的同时,中国大搞路线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为地大搞内耗性的阶级斗争,自 我封杀知识分子,遏制科技发展。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积 极性。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大多只停留 在科技进步对生产力作用的直接领域内,较少注意到科技进步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社 会主义思想理论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促进和影响上。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 也未能正确处理当代科技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苏联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年均速度为10 %左右,60年代降为7%左右,70年代为5%左右,80年代则降为2-3%。其原因在于僵化的 经济体制未能及时改革,长期奉行粗放型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先进的科技 大都用于非生产性的军事工业上,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则盲目地采取抵制批判的态 度。不难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与当代科技社会发展的主 旋律背道而驰,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

苏东剧变后,中国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优势的世界格局下,巩固 社会主义阵地的任务比以前更加艰巨。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的情况下,社会主义 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 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教育落后 ,大多尚未完成工业化,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新兴产业比重很低,而其竞争对手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国民素质普遍较高,这就使得社会主义 国家的境遇难以乐观,短期内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加剧了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状态。由于科技革命率 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在整个 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不仅大大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也使劳动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有所改善,早期工人阶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劳 动条件极其恶劣的状况已不存在。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1/4,即使是处于下层的劳动群众基本生活也有保障,马克思时代工人阶级不 能维持自己生活的情况已成为历史,阶级关系也因此得到缓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无 产阶级已不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面临着或者饿死或者通过革命去推翻资本主义的选择 ,因此,没有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使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沉 寂状态。

五、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尽管由于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忽略和反应迟钝,在某种程度上酿成了苏联东欧国家社 会主义的失利和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但从长远看,科学技术不仅与社会主义 相容,而且会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为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各自的革命意义和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科学技术将推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的命运从来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 展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历来都是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动力。正是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 的伟大发现,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才为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依据。19世纪末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 学技术革命,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物 质技术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转变。当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经 历信息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和性质,社会发展的诸要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 种变化必然深刻影响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彻底改变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知识 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变化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 论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完 善和创新自己,才能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提供了契机。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 技革命是现代生产力革命最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在短期内改变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关系。 那些对科技成果应用速度快而且程度深广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就能得到迅速提高。在科 技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这种无边界的技术,使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变 得平等,并为每一个国家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开辟了道路,这为发展中的现存社 会主义国家借助国际技术转移而后来居上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国家,抓住历史机遇, 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经验,努力发展本国的科学文化教 育事业,创造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继承前人又不断 创新,就有希望利用后发优势,甩掉落后帽子,摆脱弱势地位,实现经济腾飞,在当代 世界格局中赢得主动权和发言权,并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和重振,并为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科学技术有助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实现。随着高新 技术产业的普及,劳动生产率几十倍几百倍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产 品将极大丰富,从而为未来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奠定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 从集中向分散,从城市向农村,从集体劳动向家庭式劳动扩展,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和知识劳动者的大量出现乃至成为社会的主体,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乃至一切阶级差别将消失,人们将摆脱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中和 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将实现完全平等;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生产全面自动化的实现 ,将把人从单调重复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将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沉重的负 担,而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提高,人们将过上丰富的高尚的 精神文化生活,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品质将极大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自由时间大量增加,人将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充

分地张扬自由和个性,人们能够自由运用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从而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 为目的本身,人们能够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能够作为自由主体自觉创造自己的历史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终将变为现实。

收稿日期:2003-01-05

标签:;  ;  ;  ;  ;  ;  ;  ;  ;  ;  ;  ;  ;  ;  

科技五论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_科技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