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研究_金融工具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研究_金融工具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工具论文,风险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活跃,企业广泛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和投资活动,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向会计报告使用者及时提供准确清晰的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一直是金融界和会计界研究的课题。对于会计界而言,衍生金融工具频繁的价格波动,向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提出了挑战。现行会计报告无法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波动而产生的价值变化,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在执行上的不确定性也向传统的以实现原则为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式提出了挑战。衍生金融工具不适或不实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可能导致极大的金融风险,如巴林银行的倒闭案和安然公司的造假案都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有关,我国的中航油事件也是在采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出现亏损时造假,使问题不能在会计报告中反映,如其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财务统计报表中,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较好。中航油对其卖出的高达5200万桶看涨期权的风险及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并没有进行有效披露,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所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有助于我们了解风险如何形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风险防范措施。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种特殊类别买卖的金融工具统称。这种买卖的回报率是根据一些其他金融要素的表现情况衍生出来的,比如资产(商品,股票或债券)、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等,这些要素的表现将会决定一个衍生工具的回报率和回报时间。衍生工具的主要类型有期货、期权、认股权、远期合约、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客户避免风险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投资工具,由于它具有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之特点,故而既能帮助投资者逃避风险,也可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但作为一种交易合约的衍生金融工具有两种典型特征:一是表外交易。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没有明确的交易实体,且其价值随利息率、证券价格、外币汇率、价格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难以在传统财务报表内予以确认和披露,导致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无法充分揭示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正确评价企业从事衍生交易的风险。二是杠杆作用。即不要求净投资额,或者即使要求净投资额但该净投资额与相对市场情况变化的有类似反应的其他合约相比很小,与此相伴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征,正因有如此特征,故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价格变化速度加快的环境下,研究会计计量风险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风险

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事物或事项。对不同的属性要用不同的尺度与规则,计量水平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客体的需要程度,当然,人类对某一客体某一属性的强烈需要,对计量水平又有巨大影响。如果会计计量对象能够从多个方面予以量化,则就产生了不同的计量属性,如关于会计计量的属性——公允价值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现行成本原则、现行市价原则、可实现净值原则、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影响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会计目标的影响、资本保全理论的影响、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础,即以交易时发生的成本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完毕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时只产生了权利和义务,标的物资产或合约交易尚未发生,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无从得到历史成本(可记录的资金项目只有交易时发生的相应费用或保证金),因而会计账簿则无法记录合约的收益或损失。另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的对冲或交割有一个时间段,在这一时间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的损益变动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无法得到正确的计量。由此可以看到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在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上显现的缺陷,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传统会计在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均以经济事项实际发生为标志。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时,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立生效,但相应的资金收付等行为还未发生,因此不能在报表上确认。再就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收益和损失能够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放大,如果不及时予以确认,又会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的表外披露惯例也造成很大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较大,即使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了资产负债表日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信息,等到财务报告获得通过并最后公布出来时,财务报告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已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信息外,财务报告还需要额外披露更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价格波动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自行估计报告披露日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价值。而传统的历史成本报表附注并不涵盖这方面的内容。

在国际贸易日趋平凡和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的今天,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显得无能为力,如何有效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揭示衍生金融交易的风险进而趋利避害,这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提出的挑战。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仅仅是一种合约,从合约的签订到结算,合约的价值处于不断变动中,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用它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是不适宜的。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运用另外一种原则来代替历史成本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这就是“公允价值”加“表外注释”原则,即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即盯市)。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需分几个阶段。对于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契约开始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契约生效后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要视企业持有目的和意图来进行,如果企业准备将金融工具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但下列情况除外:第一,当企业所持有的资产遭到损失时,按收回金额的贴现值重新计量,由此形成的差额损失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第二,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属于非定期或者不是按定期收回的资产,且重估价值跌至初始价值以下时,可以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企业是为了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工具时,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在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如果所保值的对象是未来交易,则将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予以递延。若企业不是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的变动所形成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且在报表附注中额外披露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内容、损益变化、风险等信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后续计量迎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推动了会计计量重心的转移。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与公平市场的交易价格相一致的,我们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市价法。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这就是类似项目法。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估价技术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就是估价技术法。估价技术可以选取期权定价模型、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或其他合理的估价技术。一般认为,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首先的方法是市价法,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从而也是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一般原则。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改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美国很多企业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但是在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会计报告在这些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前,财务状况显现良好,因此企业的监管者开始质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报告的质量,因为这些会计报告不能向监管者发出预警信号。而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同样表示出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报告的不满,因为这些报告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判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家。FASB于1984年8月发布了SFAS80—《期货合约会计》,它要求若期货合约不是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则其在市场中的价格变化应在当期确认为损益。可以看出该准则已经突破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开始以市场价值来反映非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的价值。1990年9月,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济于事,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金融监管机构的强烈要求,从1990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财务会计准则,1991年12月,FASB颁布了SFAS107—《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该准则规定以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应以公允价值在会计报告中列示,还要求企业披露估计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运用的方法和重要假设。1998年6月,FASB公布了修订后的SFAS1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该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非套期保值项目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符合规定的套期保值项目应采用专门的对冲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值的会计处理方法。至此,美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完成了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到市场价值计量模式再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进。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英、加、日、澳等国也开始研究制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准则包括IASC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1995和IAS39,1998)。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会计。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均在表内确认,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的浮动盈亏需确认并计入当期的会计盈余,不能递延处理,且在报表附注中额外披露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内容。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可根据市场信息分析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衍生金融工具价值。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特殊性,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需要有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由于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原因,美国安能公司和我国新航油公司就抓住会计体系的缺陷掩饰其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损失,直到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才暴露其财务危机。所以,建立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及相应的会计法规和制度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防范措施有:

1.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风险防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谨慎性原则是指,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予以记录和确认,对没有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认账。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2.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风险防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并按不同的情况对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作出不同的处理;另外,还应该参照市场失灵等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频繁竞价,符合公允价值取得的条件之一是市价,以波动的市价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体的账面进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就可以及时反映交易状况,这样的账务处理可以在兼顾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制度还处于研究的同时,使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成为可能,并使目前的会计体系在风险防范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结算风险防范: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结算体系应从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维护保证每日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完善结算制度。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以保证金为保证的信用交易,具有杠杆放大作用,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伴随着杠杆放大作用而扩大。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一开始,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该风险是通过结算反映出来的,要规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则要通过结算来进行,因此有效的结算系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国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表明,建立完善和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结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从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加强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联系;及时公布每日结算信息等,从技术上提高结算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4.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风险防范: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进行充分的会计披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法是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但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缺点之一是它仅是一份合约,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且只能在会计报告的注释中说明。也就是作为表外业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通过表外注释来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披露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但是,表外附注信息的披露虽能起到一定的揭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作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技术的复杂性,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非专业人员即使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状况也了解甚少,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表外披露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危机。因此,必须对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于某些能够合理确认和正确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作为正式财务报表项目予以正式披露,这些项目如债权金额、估计的标的价格变动损益、衍生金工具风险准备金、未来可能的利得或损失等,以满足充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5.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多渠道信息披露:对于持有高比例衍生金融产品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难以从财务报告中了解企业的现实财务状况,因此,这类企业需采用多渠道方式提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信息,特别是到期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展期信息要提供信息披露平台以及时披露展期信息,这些信息披露平台可以是企业网站、公司公告、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有时效价值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在企业网站上结合财务报告予以披露。建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信息网站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数据库,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一数据平台了解所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开展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6.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收益风险防范:在衍生金融工具交割前按公允价值计提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可提高衍生金融工具收益的稳定性,收益的稳定性是指收益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一旦企业投资的金融衍生工具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或出现损失,准备金就可弥补这一差额以降低收益风险;如果企业某一期间收益水平很高但缺乏稳定性,这表明企业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企业的收益是不稳定的,要提高衍生金融工具收益的稳定性,计提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准备金是有效保障措施之一。计提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准备金无需对会计理论和财务报告体系结构作重大修改,也有利于会计积极参与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监控。提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准备金,是以谨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的,并不违反现行的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可操作性。

7.金融衍生工具技术风险防范: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只有全面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技术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风险。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金融衍生工具技术培训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风险的有效技术保障。

8.建立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体系: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可从国内外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资本市场要发展,建立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体系是基础条件,吸取以往工作中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管体系,且这一体系要含有法律层面监管的内容。只有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风险。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防范研究有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普及,衍生金融工具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为有效降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建立完善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适应的会计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完善的会计法规是风险防范的制度保证,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运作是风险防范的技术保证,只有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掌握衍生金融工具技术,才能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研究_金融工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