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区自然资源局
摘要:以马龙的咨卡传统村落为例,阐述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分析了当前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其中保护意识淡薄,旅游开发层级较低,建筑风貌的破坏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咨卡村的研究探讨,为其他类似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和对策
传统村落是形成较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一是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二是选址和格局具有传统特色,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目前,马龙共有2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马鸣乡咨卡村,旧县街道黄土坡村,由于传统村落在总体上缺乏保护措施,建设资金滞后,管理不到位,其保护和开发已成为当前传统村落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结合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村落开发建设实际,提出古村落开发建议。
一、马鸣乡咨卡村的概况
咨卡村属马龙区马鸣乡所辖,位于马鸣乡政府所在地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03°22′15"-103°24′11",北纬25°8′0"-25°15′12"之间,东连瓦窑村委会、西接挪地村委会、北邻部队靶场、南与宜良九乡风景区交界。辖大地打、小地打、咨卡、小密得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国土总面积15.36平方千米。该村距马龙县城58公里,距马鸣乡政府23公里,距宜良九乡旅游公路15公里,与宜良九乡风景区山水相连的有5公里左右。该村属于高原丘陵地带,咨卡是马龙区海拔最低的地方,马龙平均海拔2000米,咨卡村委会的小密得1772.2米,为马龙海拔最低处,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在927.1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158小时。
咨卡村邻近周边村庄分别是马龙境内的大地打村、小地打村、大密得村、小密得村、大挪地村、小挪地村,还有宜良境内的陇城、普则里、托麦里、洒脚母,上述村庄都是彝汉杂居村,咨卡及周边村子形成了一个彝族村落群,咨卡村正好居于这彝族村落群的中间位置,全村有农户192户662人,90%以上是彝族,咨卡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前的咨卡河自东向西流过村子,汇入南盘江,四周山体植被茂盛,古树参天,村落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5%。
咨卡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保留清代特色,整体风貌为白墙灰瓦,大部分小楼房为两层瓦木结构,正房两边是耳房,与正房相对的是大门,中间形成一个小天井,正房两边镶嵌着木格花窗,二楼走道边安着雕花木栏杆,村内的青石小巷曲径通幽连接各家各户,1943年建的五间两层瓦木榨油房,木石结构的水碾房,咨卡河上的风雨桥,这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见证了咨卡彝家村寨悠远的历史。
咨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咨卡彝族火草褂2009年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当地至今保存有独特“火草褂”纺织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2018年8月2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大型记录片《传承》(第三季)栏目组一行,对马鸣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制作火草褂过程,进行了全程拍摄,拍摄组人员无不感叹,“咨卡彝族人民太伟大了,竟然把大山里的草本植物火草叶,弄了变成穿在身上冬暖夏凉的火草褂,简直就是一种奇迹”。2017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魅力中国城》复赛中,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董保同身着曲靖马龙咨卡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褂”登台,化身“金牌导游”,参加演出,全方位展示曲靖的精品旅游路线和地方特色文化。咨卡村农历二月二的摔跤节、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彝家泡缸酒均是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每年两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曲靖、宜良、陆良、寻甸、嵩明、禄劝、昆明等四面八方上万人,人山人海,欢歌如潮、热闹非凡,彝家泡缸酒成为节庆宴请的特用品。
二、咨卡村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保护意识的不足,导致村庄传统文化正在衰落
咨卡村地处马龙西南侧,位置相对偏远,由于古建筑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私人或民间所有,在其利用上也由个人负责。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导致传统民居或传统文化建筑元素形式逐渐被遗弃,部分老旧传统建筑破旧不堪、无法修葺,新建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砖混结构,由于没有规划严格引领与管控,导致新建建筑层高、色彩风貌杂乱,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与原有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古村落古朴、宁静的风格。
(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村庄“传统文化”保护不力
当前国家仅对历史文化名镇(村)颁布了法律法规,但古村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与保护规则,曲靖市也没有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马鸣乡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制度及咨卡村村规民约,由于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很难做到全面的保护。
(三)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村庄建设与保护难
资金短缺依旧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一大障碍,目前马鸣乡整合各类资金1187.63万元,用于咨卡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污水收集处理,建起了民俗展览室,民俗广场、旅游厕所、修复了水碾房及河道治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及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的状况,为更好地保护好咨卡传统村落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乡镇财力有限,致使原计划对咨卡古村落部分房屋老宅进行加固修复及其他配套项目建设,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工程项目难于实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村庄转型发展难
马鸣乡依托咨卡村良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乡村旅游,希望将咨卡村打造为民俗旅游示范村,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开办民俗客栈,积极挖掘编排民俗歌舞,成功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制作火草褂过程搬上了舞台,并作为马龙区重大民俗文化展演宣传的保留性节目,借助咨卡村每年摔跤节、火把节两节的成功举办,吸引周边游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咨卡村旅游资源单一,没有其他旅游景点载体,除两节外,其余时间很少有游客,没有开发商的后续进一步包装投资,旅游转型发展难。
三、村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传统古村落在保护上应遵循原真实性与延续性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也要着力改善古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延续其生命力与活力,应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分级保护原则,参照历史文化名镇(村)等级划分方法,进行三级保护。一级保护重点在保护其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特色,二是保护修复其文物和改善村庄环境,三级保护对局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依法划定四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景观保护区”。针对“四区”内各类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定及保护要求,其中1、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内不得新建或扩建规划允许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新建的建筑要严格按照规划的风貌进行。对古树、田地等及其周边区域要保持传统格局不能随意侵占。对核心区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面、屋顶、院门进行检查,加以整修,以防坍塌。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的保护,使其不继续被损坏。2、建筑控制地带,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筑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所在区域允许适当进行改、扩、新建活动。对新建的建筑进行控制,建筑外观应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街巷格局、空间尺度,不得遮挡古村落与周边环境要素的互视通廊关系。3、风貌协调区保护控制要求,风貌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或改建建筑,必须服从与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影响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4、景观保护区保护控制要求,景观保护区内的居民日常生产生
活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山区彝族村寨生活延续性和环境协调性。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各类农业生产用地、山体植被及其它山体景观等,禁止大面积开垦农田和其它破坏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新建建筑物,可少量建设休闲、旅游服务的小型构筑物。
(二)加大法律法规地制定与宣传
地方政府应从长期保护工作出发,及时制定古村落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确定古村落保护内容、措施和法律责任,并将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制作成简明扼要内容直观的宣传单,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并纳入村规民约,使村组干部、广大村民群众知晓在“四区”范围内的相关建设活动,必须依法依规进行,确实在思想上认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支持参与到古村落的建设保护工作中。
(三)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质量
在现有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各类规划编制力度,编制实用、管用的规划,首先应编制建筑风貌控制规划,对体现彝族风格的建筑房屋屋顶、外立面,门、窗、梁柱、院落等细部节点进行挖掘提炼,形成固定统一的建筑符号及图纸,明确材质、规格、型号、颜色,从而科学地指导村庄房屋的修缮、改造、新建工作。其次是编制给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绿地、环卫等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将系统的对古村落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火灾隐患的防范、景观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古村落更加生态宜居。
为了让古村落的村民生活更加富裕,依托古村落良好的条件,在产业发展上持续推进旅游型村庄建设工作,及时编制古村落旅游专项规划,围绕客源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合理确定旅游服务设施总量、结构、布局和建设时序,加大旅游的策划及宣传,成立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改革,农户将承包地经营权量化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经营,村集体将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出租到社区旅游开发公司经营,村集体建设用地探索经营性开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实现致富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
再好的规划,如果不能执行实施,它就是一张废纸,针对古村落的建设与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及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村庄规划法治化建设,强化区、乡(镇)政府村庄规划执行责任,对违反规划的要严肃处理并问责。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管,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深入推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行为,实行违法违章建设巡查报告和有奖举报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规划监管实效。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实行阳光规划、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维护规划的权威,确保规划执行到位。
(五)进一步加强村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各乡镇(街道)没有城乡规划工作机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导致规划指导城乡工作的效果较差。因此,建议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配齐村委会管理人员,在土地、村庄规划和殡葬信息员三员合一的基础上,推行“多元合一、一员多能”,确保基层一线有人干事,进一步加大乡村规划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建筑工匠的培训,尤其是熟悉古建筑施工的能工、巧匠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其在古村落的建设保护中,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传统村落是地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历史记忆,各级各部门应给以高度重视与关注,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古村落各类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选择适宜发展的模式,使古村落成为地方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地方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瑞红.曲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曲靖社会科学,2014
[2]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李贵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村庄论文; 古村落论文; 彝族论文; 建筑论文; 村落论文; 传统论文; 风貌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