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德国传统产业的转型_煤炭行业论文

英国和德国传统产业的转型_煤炭行业论文

英国、德国传统工业改造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英国论文,传统论文,情况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国、德国传统工业改造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煤炭、纺织和钢铁等传统工业曾在英国、德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六、七十年代以来,两国加速了传统工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1.纺织、煤炭和汽车等传统产业改造

英国服装和纺织业现有1万多家公司,雇用职工36.4万人,年产值达166亿英镑,占制造业的6%,占英国GDP的2.5%。在纺织行业转型过程中,有许多企业破产和关闭。在过去25年中,服装纺织业的劳动力从10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6.4万人。英国在纺织工业的改造中,一方面,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服装纺织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投资建厂,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行业效益;另一方面,在英国国内提高纺织服装业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进行产业改造。例如,开发高质量的新型纺织面料,用电脑设计服装样式,与香港等地联网,实现快速、新颖、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目前高科技纺织品产量已占到纺织品总产量的25%以上。

英国煤炭工业1985年产量为1亿吨,1999年下降到3600万吨;同期就业人数从11.4万人减少到1.13万人。英国的煤炭价格比进口煤炭价格高出25%,而且含硫量高,煤炭工业日益面临着严重的需求减少和效益下降问题。煤炭工业调整主要是对亏损严重和效益低下的煤炭企业实行关闭、破产和出售,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除对煤炭行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外,国家拿出一部分钱用于补贴职工退休金、失业救济和健康保险等方面的支出,另外,每年还给煤炭局价格补贴3000万英镑、煤炭工人免费自用煤补贴7000万英镑。

德国拥有奔驰、大众和宝马等大汽车公司,汽车年产量570多万辆,全国1/7的人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汽车行业的改造主要是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管理设计的电脑化,大幅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德国煤炭年产量约2.1亿吨,居世界第6位。但德国产煤成本较高,价格远高于进口煤,近年来德国煤炭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但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有人提出要保持一定的煤炭生产能力,不能大量依赖进口。因此,政府对煤炭生产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并规定每个发电厂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内煤炭。但随着欧盟贸易自由化,法国的电力比德国的电力便宜,德国又面临着从法国进口电力的竞争压力。

鲁尔地区是德国的煤炭工业基地,1971年组建了鲁尔股份有限公司。80年代政府每年给鲁尔地区90亿马克补贴,现在每年还要补贴约50亿马克。通过逐步压缩煤炭生产,发展新兴产业,鲁尔公司已从单一的煤炭企业,发展成为能源、化工和信息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公司,实现了盈利,并到国外投资买矿采煤。政府通过补贴和减免税收方式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但这种补贴是有限的和附加了明确要求的。

2.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经过三十多年的传统工业改造,英国、德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是:

(1)传统工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经济增长。英国的纺织服装业,虽然就业人数减少了60%,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却迅速提高。纺织品出口额从1990年的46.4亿英镑增加到1997年的72.92亿英镑。英、德两国煤炭行业就业人数大规模减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好转。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英国1980-1990年,经济增长平均为3.2%,其中1985-1990年达到4.6%;1990-1995年为1.7%;1995-2000年为2.0%。德国经济1980-1990年平均增长2.2%,其中工业增长1.2%,服务业增长2.9%。

(2)在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同时,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总体上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1981-2000年,英国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从36.6%下降为25.7%,而金融和商业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却从17.3%上升到24.7%,运输与通信业产值所占比重从6.7%上升到11.3%。近三十多年来,德国的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改造,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1970-2000年,农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7%下降为3%,工业制造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43%以上下降到26%,而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0%上升为25%,信息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4%上升到38%。两国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在传统工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德国有近4000万就业人口,1999年失业人数约380万。失业率在原来的东、西德地区差别很大,原东德地区高达16.7%,原西德地区约7.2%。总的来看,德国在传统工业改造过程中,积极促进劳动力从传统工业向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失业率不断下降,社会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逐步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德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者可以享受比较优厚的失业保险,没有很大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人才,目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不得不雇用大量的外籍人员。

英国伯明翰市曾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中心。过去二十多年来,该市工业制造业经历了巨大变化。由于传统制造业的缩减,这些行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1982-1987年失业率达到20%以上,之后缓慢下降,1998年失业率为9%左右。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从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从70年代开始,伯明翰市先后建立了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以及金融和服务中心,并大力发展经济、法律和传播媒体等多种中介机构,旅游业也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从1981年到1995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万人减少到10.6万人,而金融和专业服务业、旅游娱乐业、公共与汽车服务业这三类行业增加了4.6万个就业岗位,1978年到1995年,该市制造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44%下降到24%,公共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22%上升到30%,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7%上升到16%。随着伯明翰市经济的发展,就业空间不断扩大。从1992年到1998年,该市居民就业人数增加了9%以上。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英国和德国现都呈现较为典型的发达社会“三、二、一”就业结构(即就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从社会就业结构看,目前,英国农业已下降到2%以下,工业建筑业占27%左右,而服务业则占到近70%;德国农业下降到3%以下,工业建筑业占34%左右,而信息服务业则占到60%以上。

英、德两国传统工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加,重新就业对人们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业萎缩后留下了大量污染、废弃的土地和闲置的工业设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等,这些都需要继续逐步加以解决。

二、英国、德国传统工业改造的主要措施

根据本国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英、德两国在改造传统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比较突出的是:

(1)在主动缩小传统工业比重的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传统工业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英国纺织品行业及时采取两大战略,即“走出去”战略和“精品”战略,一方面积极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减少和停止一般性布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加快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研制出多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布料,大幅度提高了纺织品需求层次和领域,如研制生产出的透气性好、抗皱和舒适的汽车座垫用布,很快打开和占领了市场。

(2)坚持“两条腿走路”,将国家必要的补贴支持与企业自身努力紧密结合起来,既加快了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又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即使是市场经济国家,英德两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具有鲜明的倾斜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政策措施,既有直接补贴,又有间接扶持,以重点支持传统工业改造。例如,直接由财政给予国家保留的煤炭生产以价格补贴;国家拨款投资或资助传统产业的环保工程建设;对部分特殊的传统产业企业,国家直接提供一些出口信用保险、减免税政策;对部分老企业(生产技术尚可,破产会造成较大的失业动荡),采取先由国家出资买下,经过重组、发展后再卖掉的办法,实现稳妥地转型过渡;采取新的船舶加速折旧政策,强制缩短船舶使用年限,以支持造船业加快技术改造与更新,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资金、政策支持的同时,始终十分重视鼓励、敦促和监督受帮助的行业、企业立足自力更生,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兼并、资产重组、增资扩股、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式,加快改造和转型步伐。

(3)将传统工业改造、产业布局调整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拓展新的需求与生机。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调整的要求,通过倾斜性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特大型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设,为传统工业改造提供有利条件和开发出新的商机。如英国的伯明翰市,政府牵头,多方出资,将本市的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社会瞩目的重点工程,分别兴建在原来的两个钢铁和制造业的老工业区,很快吸引了新的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加快了这些地区由单一的老工业区向综合性的新兴城区的转变。一些老工业城市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通过降低地价、减免税、发展企业孵化器等措施,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开发的方向转型。

(4)建立强大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重视培训教育和再就业,使传统工业富余人员的安置、新兴产业所需劳动力的培养和吸纳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国家按月给予失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失业救济、失业补助或社会救济(分别由政府不同部门按递减的标准发放);同时,还在住房、医疗、交通和必需大件消费品等方面,给予失业工人补贴,对50岁以上失业工人实行提前退休。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工人的培训教育、转岗与再就业。德国的职业教育闻名于世,在失业培训与再就业方面运作更为成熟。一是建立了严密的再就业教育培训、资格考试和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在待就业工人(包括失业工人和主动转岗工人)、职业培训学校、社会中介性考试机构、用人企业、政府劳动部门和社会救济部门之间,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竞争的运作机制;工人转岗和再就业一律必须经过合格培训;职业培训学校与政府劳动部门签订合同,得到专项资金资助,免费为待就业工人提供就业培训(政府为此每年投入约二百亿马克);社会中介考试机构独立地对培训后工人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并颁发资格证书;用人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并免费查询)并选录有资格证书人员;劳动部门根据培训后的工人再就业率(规定70%为合格),对职业培训学校实施考核,决定是否继续给予资金资助;劳动部门与社会救济部门联网,超过期限的未就业人员按期转为最低社会保障对象。二是对培训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主要有:本职业的再提高培训,培训期限为3-12个月(课时每天8小时,每周5天,不含2个月的学前预备班——主要是为学员提供再就业及其培训的选择指导,下同);转工种的再就业培训,培训期限为21-24个月。三是在培训失业人员的同时,也为在岗人员离职重新就业免费提供培训机会,使许多人可以及早主动地从传统产业退出,经选择性培训后,进入新兴产业就业。

标签:;  ;  ;  ;  ;  

英国和德国传统产业的转型_煤炭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