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现代伦理的精神品质--马克思183&论谢勒道德建设中的怨恨理论_现代性论文

怨恨:现代伦理的精神品质--马克思183&论谢勒道德建设中的怨恨理论_现代性论文

怨恨:现代性伦理的精神品质——马克斯#183;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理论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怨恨论文,现代性论文,伦理论文,马克斯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斯·舍勒认为,从中世纪进入现代世界的入口处站立着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现代现象本质上是源于西欧文化基因的社会演化,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一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取消“本质”成了现代现象的标志,把现象当作本质,正是现代性的基本命题。

把现象当作本质的直接后果是信仰的失落。在现代性语言织体所构造的生活事件中,最基本的生存困境是信仰的失落。

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型,不仅是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形式的转变,而根本上是人的身体、欲望、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就是说,体验结构即人心秩序的现代转型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更为根本。现代现象中的根本事件是:传统的人的理念被根本动摇了,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人的观念,以至于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困惑不解。”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怨恨”。怨恨的精神根源是宗教一形而上学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构成了向外倾泻精力的无止境活动欲和动机结构。

舍勒从现象学与历史社会学综合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性转型中的价值秩序、精神特质和主体体验结构的转变,认为现代性的个体—群体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基本质态,表现为人对世界的情感性价值评价态度由“爱”转变为“怨恨”,因而出现了“价值的颠覆”这一价值意识结构的深刻变化。

舍勒认为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最后引起反应的诱因即使消失,这种感觉冲动依然存在,将成为体验过程的固定形式,并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

作为怨恨形成出发点的报复冲动是一种回答性反应冲动,报复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隐忍”;二是“以牙还牙”。

舍勒认为,报复感、妒嫉、阴恶、幸灾乐祸、恶意等只是怨恨形成的诸阶段,它们本身并不是怨恨。

怨恨产生的条件使怨恨者为了解决令人压抑的价值低下意识造成的紧张状态,必然要求助于价值假象。价值假象在幻想中贬低或对有充实价值的对象视而不见,并伪造虚幻的价值,这就是怨恨的主要功能。报复冲动、仇恨和妒嫉与无能之间的紧张状态构成了变节者和浪漫者怨恨批判的基点。

舍勒认为,怨恨在伦理建构中的作用非常活跃,它使伦理中的优先法则出现颠倒:先前为“恶”者如今成了“善”。

总之,现代的体验结构转型表现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从宗教的衰微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价值的颠覆表现在以前的忠诚和信仰关系。人在这个世界上感到无家可归,因为这个世界已不再满足他的精神需要。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家园,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流浪者。

舍勒认为,现代道德的共同前提是: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都只是人的意识中的主观现象,离开人的意识,价值就不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它构成现代道德的两个出发点:或者为道德判断上的极度混乱辩护,结果得不出任何“确定的东西”;或者用一种普遍有效的“类意识”以“你应该”的命令强制对每一个人普遍有效。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失去了价值的客观性。由此,产生了现代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人对人的不信任”态度。这是现代道德的全部根基。

第二条原则:“一切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

第三,“普遍人性”成为一个与最高价值相关的词。从心理学看,该词展现出来的恰是对一切实在的生命和文化形态的仇恨,因为每一实在生命都是对“普遍人性”的跨越。

第四,有用的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有用劳动优越于享受惬意事物,成了现代道德的一条优先法则,并促成了现代禁欲主义。

怨恨作为现代价值观念的根源及客观价值颠覆的内在动力,对于现代人类的生存处境、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它使世界成为单纯被支配、被改造的对象。世界丧失了它的丰富性,人与世界处于异在的关系中,并始终为“陌感”所侵袭。

标签:;  ;  ;  

怨恨:现代伦理的精神品质--马克思183&论谢勒道德建设中的怨恨理论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