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解释了美丽乡村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了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马岙村规划策略研究,探讨了美丽乡村发展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村庄规划
Study on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Ma'ao Village in Zhousha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First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hen analyses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t present.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Ma'ao vill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experi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Keywords:villages revital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village planning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2018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此背景下,舟山市积极探索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其中马岙村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美丽乡村内涵要求
“美丽乡村”一词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为2010年浙江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这一文件中,”美丽乡村”的内涵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并涵盖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一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到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35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该规划中可见,实现生态和宜居是美丽乡村发展的基本要求。
3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理论层面,有些学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学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的和谐发展;有些学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强调质量,应加强标准化理念和执行力。实践层面,各地方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例如安吉模式、临安模式、高淳模式等。
自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至今,尽管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生态保护认识存在偏差
美丽乡村首先应注重生态美,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存在偏差。生态保护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多造一些公园、多种一些好看的树木,有些乡村不顾自身情况片盲目模仿,例如干旱地区盲目挖掘溪流、寒冷地区种植热带植物等违背了当地自然发展的规律,变相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
(2)产业功能较为单一,难以可持续
现代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较低,经营较分散不成规模。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功能较为单一,产业链不长,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集体经济较薄弱,许多村庄产业发展依靠补助,缺乏“造血”功能,后续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3)文化传承认识和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
许多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过度使用现代城市景观,或千篇一律模仿江南水乡村落风格,忽略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涵,使许多乡土建筑、文化景观、农耕遗产遭到了破坏,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4)政府主导压力大、群众参与度不高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多以政府为主导,但部分地方政府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又面临政绩考的核压力,存在粗放建设和流于形式的问题。由于村庄空心化,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同时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没有考虑村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使得村民难以有积极性。
4马岙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马岙村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马岙街道,有“中国海岛第一村”之称,现有户籍人口1700余人,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马岙村的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边的农家乐发展迅速。马岙村拥有悠久海洋文化史,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马岙村现状发展同样存在着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延续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马岙村在美丽乡村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
(1)加强生态保护,划分风貌管控区
根据马岙村的空间资源特征,将马岙村的空间划分成四个区:生态保护区、历史保护区、重点引导区、风貌协调区。
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山水林田等环境敏感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严格禁止引入对生态保育有影响的项目。
历史保护区: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要求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按照原有风貌保护和恢复。
重点引导区:要求范围内创造舒适、宁静的环境,安全、和睦的氛围,突出人性化、本土性、小尺度的规划理念,整体环境设计应体现村庄自然、纯朴、亲切的特点。
风貌协调区:要求范围内的建设与重点引导区的风貌相协调,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需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
(2)提升农业发展品质,打造现代田园生活产业
构建以“健康+休闲+文化”为主题的田园生活产业。健康:通过种植绿色有机食物,培育绿色餐饮、有机餐厅等业态;休闲:以休闲观光为导向,培育田园游赏、乐居生活等体验功能;文化:利用马岙渔农文化,构建渔农艺术工作坊和科研传播等项目。
(3)打造联动型旅游线路,加强沿线景观本土化设计
将马岙村的各种资源用“串珠”的方法实现空间资源的联动。马岙村以“走街串巷”为主题,精心打造“两街两巷”,即养正街、浣纱街和林家巷子、青巷,并沿两街两巷打造多处景观节点,如浣纱亭、陶艺工坊、养正书院、林氏宗祠等。
在街巷设计中马岙村遵循四点设计策略:1)整体风貌贴近村庄环境特点;2)建筑材料、装饰符合当地特色;3)多使用植物景观营造柔和空间;4)引入视觉导视系统增强空间联系。例如青巷的改造主要包括:地面材料更替为当地石板,将渔农村生产生活工具作为建筑装饰,增加本土绿化植物等。
(4)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活用历史文化遗产
马岙是距今有6000年历史的海上河姆渡文化发祥地,海洋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结合使得马岙村遗存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通过增加体验与互动功能,加强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例如历史文化建筑林氏宗祠,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效应,植入了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体验、文化商业体验等功能。
(5)积极征询村民发展意愿,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针对村民共同参与建设意愿度不高的问题,规划通过向村民发放村民发展意愿表,让村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信息,同时向村民征询住房条件、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村民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并参与到其中来,在实际项目落地前将设计方案公布,让村民了解情况和提出意见。
5结论
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的目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当把握生态和宜居理念,以马岙村为例,在规划建设中注重对生态区域的划定;紧紧依靠农业,发展现代田园产业和本土乡村景观旅游业;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另外,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 武前波,龚圆圆,陈前虎.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以下满觉陇、龙井、龙坞为例[J]. 城市规划,2016,40(8):105-112.
[2] 刘斌. 中国美丽乡村现状与未来展望[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
[3] 姜彬,侯爱敏,包婷婷.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模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6(5):80-85.
[4] 仲 妮. 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莒县店子集镇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6):245-246,249.
[5] 伍琳瑜,刘静娴. 政府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共性问题与主体[J]. 生态经济,2017,33(10):226-230.
[6] 王兴树,黄宝宇,郭力,王凯. 基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保护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 农家科技,2017(10).
论文作者:伏锦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村民论文; 生态论文; 文化论文; 风貌论文; 农村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