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与物流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提高物流水平已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物流业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自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已全面开放,世界著名跨国物流企业蜂拥而至实行抢滩战术,先后进入物流业主体业务。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壮大自身实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谋全局,定战略,是企业领导者的一件大事。
一、全球经济——审视物流发展的战略眼光
经济全球化是催动中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生产要素日益自由地在世界范围内转移,并由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由于通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市场范围从空间上不断延伸,在时间上更加紧密,原来分割的国家或区域市场,正逐渐变成统一的全球市场。国际商品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由于“贸易能使每个人现状更好”和“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两大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机制(《经济学原理》G.曼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势不可挡。物流是贸易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体察到20多年来物流热升温的真正原因。
一般来说,17、18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预备期”,19世纪是全球化的第一期。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期全球化告一段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被认为是全球化最黑暗的年代。第二期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高潮。
我国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坚定地实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参与适逢兴起的第二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过去20年里,世界GDP的增长速度为3.58%,而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是6.58%。我国1978年GDP为3624.1亿元人民币,2004年达到13651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6.6倍,年均增长率为9.4%。现在我国有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32位,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增长54.9倍,年均增长率为16.74%,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4月公布的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的产品出口来看,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全部出口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美国位居第二,占9%;中国位居第三,占6.5%,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国。
“要想富,先修路”。在发展经济的20多年里,重视物流的观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政府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到2004年底,中国公路里程达到185.6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4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铁路7.4万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中国内地拥有1430个港口,3.4万个生产泊位;全世界20个最大的超亿吨港口,中国占了9个(包括台湾高雄和香港)。到2005年5月,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已拥有运输船舶21万艘,载重量8600多万吨,列世界第四。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197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10%,这个比重在1988年上升到26%,2000年已达到37%。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2002年用市场名义汇率的外贸依存度,世界平均为41%,我国为50.2%。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到60.2%,2004年已接近70%。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27%、25%和40%。这对物流产生了非常强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5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但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由此导致货物在途时间延长,压港、压库严重。当然,这种情况不会是永久的现象,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审视我国物流的发展,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规划。
二、知识经济——引领物流发展的战略方向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05年4月公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物流成本为29114亿元,与GDP的比例为2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1991年降低2.7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比例显示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该数据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美国2001年为9.5%,2002年为8.7%,2003年下降为8.5%,是该项研究进行15年来最低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但也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以上两方面,都需要从知识经济视角进行思考。
1.知识经济的涵义
1996年经合组织( OECD) 发表报告: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出现了,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表述,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响应。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3年9月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可以用下表示意:
经济形态 主要生产要素
主要生产设施 主要基础设施 主要物流方式
农业经济 土地、劳动
田地 水利 点式
工业经济 土地、劳动、资本工厂 交通 线式
知识经济 土地、劳动、资本、知识 学习型组织
通信网络
链式
2.前景分析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可以做以下概略分析。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物质要素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要素越来越多。手机越做越小,电视机越做越薄就是鲜明的例子。物质资源在使用中日渐消耗,许多物质资源甚至不可再生;但知识可以重复使用,往往在使用中还将增加新的知识。
第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需要流动,如物流、人员流、资金流等,以形成新的组合和优化配置。知识要素的流动可以借助通信网络快捷、广泛、廉价地传播和复制;传播越广泛,使用成本越低廉。据统计,农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约为90%多,工业经济约为60%多,而知识经济可将这种依赖程度降低到不足20%。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将更加倚重。这不仅使经济长期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第三,开发新软件、试制新药物、拍摄新影片都需要巨大的初始投资。但产品一旦开发出来,生产复制品的成本又非常低廉。因此,从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实质是从生产有形产品的经济过渡到创新和应用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法国《费加罗报》在题为“怎样增强经济实力”一文中写道:“因为现代经济倾向于失去物质形态。知识技能的传播实际上是无需成本的,同追求贵金属之类的资源相比,一些国家得到知识技能并不需要依靠损害其他国家。经济繁荣的秘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分享,原因就在于现在的这些秘诀涉及非物质资产和知识技能。”
第四,随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企业管理模式也将逐渐发生变化。管理的组织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从经济人组织→社会人组织→自我实现人组织→文化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方法研究也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流程管理依次推进。现在,信息和知识管理模式已初露端倪。
3.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启示
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全球现代化进程评估”专家组对世界上131个国家和中国34个省市区进行考察研究后提出:将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称第一次现代化;以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称为第二次现代化。到1998年底世界上已有64个国家基本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为73%(2000年底为76%);到1998年底有28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指数排在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士、挪威、日本、丹麦、德国、荷兰。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目标,主要内容是满足居民的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目标,主要内容是满足居民的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水平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高度多样化。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法治化、流动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生态化、个性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
我国经历工业化进程中的轻纺工业充分发展后,正处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时期;同时,我国抓住机遇,顺势承接国际生产能力的转移。2004年我国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是近10年增长最快的一年。2004年物流需求系数(物流总额与GDP总量的比值)为2.8,明显高于“八五”时期平均1.6,“九五”时期平均1.7的水平。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某些物流指标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比性。随着我国向工业化后期和知识经济过渡,应该在物流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中不断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布局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链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内;循环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认为,工业社会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工业经济的增长,是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过渡后,追求的目标从经济发展转向生活质量,注重生态环境,切身体会到对资源乱开滥采,消费无节制挥霍,废弃物污染对人身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损害,以及修复和治理环境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和艰难程度。日本1931年在富山发生的“痛痛病”怪病事件;1939年在神奈用的废电池污染事件,1956年的水俣病……正是看到了破坏生态和污染对社会和民众生活的严重影响,日本政府和企业才痛下决心,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果。2000年6月日本出台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其目的就是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社会模式,限制资源浪费,降低环境负担。此后,日本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法规,如《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建设循环法》等,均已相继付诸实施。
欧洲各国十分重视推行循环经济。德国在1996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随后几年内,又陆续制定了《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和《循环经济法》等。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原则,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2005年8月13日欧盟将实施《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指令》( WEEE) ,要求今后在欧盟市场流通的电器生产厂,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目前欧盟25个成员国中,已有多国将该指令明确转为本国正式法律条文。
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由于法律明确企业在推行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使企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杜邦化学公司建立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废弃物料循环利用。至1994年,已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物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发达国家在过去的10多年推行循环经济的这一阶段里,逆向物流( Reverse Logistics) 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CLM) 对逆向物流的涵义概括为:通过产源减量( source reduction) 、再生( recycling) 、替代( substitution) 、再利用( reuse) 及清理( disposal) 等方法进行的物流活动,在物流程序中担负产品退回、维修与再制、物品再处理、物品再生、废弃物清理及有害物质管理等作用。可以说,前向物流( Forward Logistics) 在促进建设工业经济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逆向物流在建设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进程中,也将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末发达国家推行逆向物流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18000亿美元。
重视逆向物流的研究和实施,在我国当前更有突出的意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重化工业时代。主要发达国家在当时都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然而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全国排放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 COD) 超过环境容量的62%,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2005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的对四川生态环境的调查显示,山清水秀的四川目前每年因酸雨造成损失高达113亿元。目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130吨,其中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理排入环境。
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超前研究逆向物流的学科内涵、系统组成、实施机制和人员培训,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布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