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费尔巴哈在辩证法方面一直受到人们的误解。传统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他不懂得辩证法思想,他把黑格尔辩证法这个“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真的是这样吗?纵览哲学史,我们会看到,费尔巴哈批判的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性和神秘性,而不是他的辩证性,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也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哲学中缺少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马克思从来没有批评过费尔巴哈哲学中缺少辩证法思想,相反,他还提出了“费尔巴哈辩证法”概念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是缺少辩证法思想,并且认为,这是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通览马克思的著述,我们会看到,马克思从来没有指责过费尔巴哈哲学中缺少辩证法思想,更没有把是否具有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的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标准。相反,他还提出了“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由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缺乏认识”,他们以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革命的,只是体系是保守的,因此,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采取了“非批判的态度”,“一点也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到了同自己的母亲即黑格尔辩证法批判地划清界限的时候,甚至一点也没有表明它对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态度”,而“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地克服了旧哲学”[1](P95-96)。马克思在这里给予费尔巴哈哲学以很高的评价,并首次提出了“费尔巴哈辩证法”的概念,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有辩证法思想。
如果说形而上学性不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那么,它的根本缺陷又是什么呢?我们说,是“直观性”,即费尔巴哈在处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时,把二者只看成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成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过明确的表述。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P16)“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2](P17)。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就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P1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他们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于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而当他“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时,又“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马克思的批判击中了费尔巴哈哲学的要害。费尔巴哈哲学推崇的正是感性的直观,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费尔巴哈曾将抽象的思维和感性的直观做过对比,对感性的直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直观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下了解事物,思维则是在最狭隘的意义下了解事物;直观给事物以无限制的自由,思维则给事物以规律,但是这些规律常常只是强制的,直观使头脑清明,但是不做任何规定和决定,思维则规定头脑,但常常也限制头脑;直观并无任何原理,思维自身是没有生命的,法则是思维的事情,法则的例外则是直观的事情。”[4](P179)可见,“直观性”才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问题,“实践性”才是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区别。
二、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否定的是他的唯心主义而不是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两大矛盾,一是方法和体系的矛盾;一是唯心与唯物的矛盾。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抓住的是方法与体系的矛盾,想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但因为他们的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又采取了完全的“非批判的态度”,致使他们最后成了“最大的保守派”。费尔巴哈则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唯心与唯物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哲学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他“从纯粹的存在开始,它不从任何特殊的开端开始,而从纯粹未规定的东西,从开端本身开始”[4](P51),把思维当成‘主词’,把存在当成‘宾词’,认为存在是从思维而来,而不是思维从存在而来。我们必须把他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费尔巴哈说:“为什么我就不能在开始的时候抛弃开端的概念,为什么我就不能直接以现实的东西为依据呢?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就是说,是从存在的概念式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就不能从存在本身,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4](P51)“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是不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自身……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与感性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相反,是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以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4](P169)“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词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4](P102)“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4](P115)费尔巴哈通过“颠倒”的原则,对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成功地“解除”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魔法”,“炸开”了他的“体系”,“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5],在被思辨哲学统治的欧洲,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使自己的哲学成为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
认为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观点也是违背哲学史的。费尔巴哈在柏林大学的两年时间里,听了除了美学以外的黑格尔的全部哲学课程,黑格尔的逻辑学他甚至听了两遍。费尔巴哈之所以能违背父愿,坚定地放弃神学而转向哲学,就是被黑格尔那博大精深的辩证法思想所吸引。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听了四周黑格尔哲学的课,就“已经深深地感到……收益匪浅,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所学到的东西,比在爱尔兰根和其他大学四个月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在道布的讲课中感到模糊难懂,或者只是偶然、孤立地提到的那些地方,现在通过黑格尔的几次讲课,我就豁然贯通了,我相信,至少已经认识到其中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了。”[6](P261)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认为,最重要的是不仅要掌握它的内容,“而且也要掌握他的方法。”[4](P224)“黑格尔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具有历史论据的。”[6](P5)费尔巴哈的博士论文就已经具有了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色彩,正如他在给黑格尔的信中所说:“我的这篇论文,虽然一般说来是很不成熟的,不完整的,在方式上难免是抽象的,但它自身却带着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痕迹”,尽管这种“哲学思维在我的作品里……还不能运用自如”[7](P275)。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哲学思维方式”指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而到写作《近代哲学史》时,由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思维的“运用自如”,被黑格尔的高徒甘斯教授盛赞为“熟知抽象思维运动”。
正因为谙熟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深知个中奥秘,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才没有采取盲从的态度,而是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认为必须“无条件地弃绝一切绝对的、非物质的、自我满足的、又自身汲取素材的思辨”[6](P12),即克服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思辨性、抽象性、神秘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费尔巴哈是这样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黑格尔首先从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然后再扬弃这个无限的、抽象的、普遍的东西,最后他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的、无限的东西。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之一就在于:“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1](P96)。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的功绩是用物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用人性代替了理性。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思辨的”、“独白的”辩证法,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辩证法”。“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寂寞的思想家的独白,而是‘自我’和‘你’之间的对话”[4](P185),“是思辨与经验的对话”[4](P63),费尔巴哈辩证法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展开的。
三、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1.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费尔巴哈说:“地球并不是一直就像现在这个样子,它只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以后,才达到现在这个状况。”[6](P449-450)“如果没有顺序的继起,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那就不会有生命,不会有自然界。”[4](P557)存在时间就必然存在发展,因为“时间是与发展不可分离的”,而时间又是永恒的,因为“由我夺去时间,那你就由血管中夺去我的血液,由身体中夺去心脏,由头中夺去脑,结果不待言,除了死和佛教的虚无以外,我不会剩得什么东西”[4](P557)。
2.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费尔巴哈说:“自然到处活动,到处化育,都只是在内在的联系之下,凭着内在联系而进行的。”[6](P484)“一切都在交相影响,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同时是结果又是原因,一切都是各方面和对方面的。”[6](P602)“一个个单字相互间必须构成一种必要的联系才有意义,才能使人了解,同样,自然界的本质或现象相互间也必须构成一种必要的联系,才能给人们以理解性和计划性的印象[6](P628)。自然界中的事物,“它们本是互相吸引着,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个没有那个就不行的,因此它们是由于自身的力量而互相联系起来,譬如氧和氢结合为水,氧和氮结合为空气,如此造成了那种使人惊奇的联系。”[6](P629)“这个以那个为前提,那个以这个为前提,这个依赖那个,那个依赖这个,一切都是有限的,一切都是彼此互相产生的。”[6](P595)“每个东西同时是效果又是原因。倘若没有水,就没有鱼;但是,倘若没有鱼,或者没有像鱼一般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也就没有水。”[6](P601)
3.偶然中有必然,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费尔巴哈说;“人依照不同的年龄,有一定的死亡率,如一岁婴儿三个到四个中死一个,五岁的二十五个中死一个,七岁的五十个中死一个,十岁的一百个中死一个,乃是一条自然中的‘神圣秩序法则’亦即自然原因中的一个结果,可是,恰好这个婴儿死掉,而那三个或四个活下来,却是偶然的,并不是由这条规律决定的,而是有赖于一些别的偶然原因的。”[6](P448)婚姻也是一样,它“是自然天意繁殖的一条法则,因此对于我是一种义务。不过我是否应当娶这个女人,是否这个女人也许会由于一种偶然的生理缺陷而不能人道或不能生育,自然的天意是一点也不告诉我的。”[6](P448)
4.否定即肯定。费尔巴哈在谈到对宗教神学的否定时说:“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的和宗教的荒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6](P525)“人否定自己,可见不是为着否定自己……人否定自己,至少在人性意义之下,乃是为着借这否定自己来肯定自己,否定,不过是自我肯定、自爱的一种形式、手段罢了。”[6](P568)
5.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费尔巴哈承认矛盾是存在的,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说:“单一是不能生产的,只有二元、对立、不同才是多产的……精神、机智、聪明、判断,只是在对立之中、只是在冲突之中发展和产生出来的,生命也只有在许多不同的而且相反的质料、力量和事物的冲突中产生出来。”[6](P453)“地球的个体性又是以什么为其基础呢?是以‘吸引’和‘排斥’为其基础;‘吸引’和‘排斥’,是物质——这个自然界的基质——本质上所具有的。”[6](P631)“吸引”和“排斥”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有缺点,只是为了通过这些缺点可以辨别并且促进与自己的缺点对立的德行……你指摘我的缺点吗?你这责人过苛的可怜虫!假如你真的要攫夺我的缺点吗,那么你也就会夺取我的德行了。”[4](P229)“对立的东西就是这样互相补充”[4](P116)。
6.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在这一方面,费尔巴哈有着更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费尔巴哈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说:“感官什么都会说,但要了解感官所说的箴言,必须把这些话联系起来,联系起来读感官的福音就是思维。”[4](P219)“我们读自然的书用感官,但了解它却不能用感官。”[4](P219)“感性若无思想便等于零,思想即理性,若无感性也同样等于零。”[4](P252)“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被动与主动结合、法国感觉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反经院派的热情原则与德国形而上学的经院派的冷淡态度结合起来的地方,才有生活和真理。”[4](P111)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类和个体的统一。他说:“我的知识、我的意志是有限的;但是,我的界限却并不就是别人的界限,更不是人类的界限;我感到困难的事,却有别人感到轻而易举;对于某一个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事,对下一个时代来说,却是可思议的和可能的事了。我的生活被束缚于一个有限的时代,人类的生活则不然……类是无限的,只有个体,才是有限的。”[6](P187-188)。再次,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我和你的统一。他说:“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我’和‘你’、主体和客体——这是思维和生命、哲学和生理学的真正原则”[4](P533)。“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没有‘你’就没有‘我’”[4](P528)。主体和客体、我和你统一的基础则是生活在现实基础上的人,这“就是新哲学的立场”[4](P184)。
通过上面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中并不缺少辩证法思想,缺少的是没有将这些辩证法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进一步地发挥和发展,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我们虽然不能把费尔巴哈说成是辩证法家,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他对辩证法的态度。对于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我们既不能抹杀,也不能夸大,而是应该直面文本,实事求是,作出公正的评价,这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标签:哲学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