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_法国经济论文

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_法国经济论文

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近代论文,缓慢论文,进程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已拥有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成为继英国之后开展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欧洲大国,但是,综观法国的整个工业化进程,不仅时间较长、进展缓慢,而且总的说来成绩平平,较之其它西方大国明显逊色。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虽居世界第二,但较之英国仍落后很多,至19世纪下半叶,法国又相继被美国和德国超过,退居世界第四。至一战前,法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实力都远在美、德、英三国之下。本文欲探讨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而艰难的原因。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的深层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多寡。下面对这三者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质,也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则是非智力素质,包括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市场观念、商业头脑、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智力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即种族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业。非智力素质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制度,二是文化传统。因为一个国家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影响极大。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于该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具有重大影响。

所谓生产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现代化程度,这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愈先进,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就愈高。科技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什么呢?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也同样依靠人,而能够发展科技和运用科技的人则是经由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愈发达,培养的人就愈多,也就愈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所以,生产工具的效能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劳动对象,其实就是指自然资源。衡量一国自然资源多寡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人均资源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还必须考虑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至此,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包括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理论)出发,最终推导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层因素;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种族遗传、教育事业、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

二、生产关系

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高利贷资本比产业资本更为发达;二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法国借贷资本畸形发展的原因在于,豢养西欧最为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常备军,使法国政府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为了增加收入以弥补赤字,法国在近代早期便形成了发达的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经营国债和包税成为法国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而广泛存在的小农经济又为高利贷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由于社会闲散资金纷纷涌向高利贷,因而影响了工商企业的资金筹集和扩大再生产。高利贷资本在农村的活动则延缓了小农的分化,致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尽管法国的金融业很发达,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各行其是,缺乏紧密的结合。法国的工业企业普遍不信任银行,他们宁愿靠自身积累来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法国的银行对于工业投资也很不热心,甚至不愿对工业界提供中长期贷款。在他们看来,即使是管理得最好的工业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风险,这就与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维护银行的信用相矛盾。因此,虽然银行吸纳了大量货币资本,但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却很有限。

法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也较缓慢,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1.在法国未曾发生过像英国那样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2.在大革命期间没收了逃亡贵族和教会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农民,从而造就了众多的小土地所有者;3.拿破仑法典废除了长子继承权,规定诸子平分遗产,使土地不仅难以集中,而且还随着世代的延续而愈分愈小;4.由于高利贷资本在农村中广泛活动,所以农民即使在经营亏空、面临破产时也不愿轻易出卖土地和进城谋生,而是通过抵押土地来借高利贷以继续务农。

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给法国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1.众多的人口滞留在土地上,限制了雇佣劳动力队伍的成长;2.小农经济较强的自给性和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低下,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工业的发展;3.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也不利于农业发展。由于小农普遍缺乏资金,无力购买机械和化肥,也无法更新技术和扩大再生产,所以尽管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但其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却逊于西北欧的多数国家。而农业落后又拖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后腿。

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需要有大量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大批雇佣劳动力。在法国,一方面是小农经济盛行,使广大农民滞留在土地上而未能转化为雇佣劳动力;另一方面,法国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在18世纪后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生率下降的国家。在19世纪,法国的人口先后被奥匈帝国、英国和德国超过,由欧洲第2退居第5位。人口增长缓慢不仅造成劳动力短缺,而且也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法国的小企业众多且一向在经济中占突出地位,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导致法国工业竞争力逊于美国和德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族性

法国人具有下列显著特点:1.既崇尚理性,又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二重性格;2.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3.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每每能标新立异,引导时代潮流,但缺点是不够深刻,往往流于肤浅和轻浮;4.喜欢享受人生,酷爱美食佳酿、声色犬马和花草风月,以追逐时尚为能事,其奢靡之习根深蒂固;5.法国人喜爱文学和社交生活,从中培育出他们的机敏、才智和优雅情趣。

法国人作风散漫,缺乏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时间观念,这尤其表现在经常迟到,不守时。一般说来,法国产品的交货期只有拖后没有提前,人们宁可付拖期罚款也不愿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而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法国人的售后服务意识也较差,不像其它西方国家那样强调“顾客就是上帝”;法国人对质量也无苛刻的要求,许多产品做工不细,容易出一些小毛病……这些都削弱了法国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人们有一定的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而法国人都爱表现自己,好出风头,喜欢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法国人虽然崇尚理性,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和浪漫气质,喜欢好高骛远,推重价值理性,贬抑工具理性,务实精神尚嫌不足。虽然法国人富有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但缺少德国人那种深入钻研的劲头和严谨、踏实的作风。凡是需要耐性与恒心、需要艰苦努力和天长日久才能见效的工作,法国人往往敬而远之,可谓标新立异有余,坚实深沉不足。法国人爱好文学与社交生活,推崇优美的文体、华丽的辞藻和机智幽默的谈吐,以风雅、高贵相标榜,这就助长了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的风气,形成了轻浮浅薄、重才轻智思想、重形式轻实质的消极性格,人们看重的并不是思想的深度或学识的渊博,而是善于卖弄文笔或巧舌如簧之类的小聪明。

由于法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斗争精神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使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激烈,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在近代史上屡屡发生暴力革命和流血动乱,使经济发展一再受到干扰和冲击。虽然1871年以后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暴力对抗和波及全社会的革命、动乱,但国家的政体仍不稳固,共和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仍面临挑战。政坛上党派林立,斗争激烈,政潮迭起,多次酿成政治危机,致使当权者穷于应付,无暇顾及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政局不稳的担忧也严重损害了企业家的投资信心。而英、美、德等国的政局都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很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冲击。

由于民族性使然,法国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建设性的社会对话,未能建立起和谐的劳资关系。每当出现劳资纠纷,双方不是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纠纷,而是诉诸对抗,动辄举行罢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法国人属于拉丁语族,而德、英、美三国均属日耳曼语族。日耳曼人与拉丁人的民族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日耳曼人深沉、稳健,头脑冷静而富有理性,拉丁人则浮躁、浅薄,热情奔放,易于冲动;日耳曼人讲求实际、崇尚务实,拉丁人则重体面、爱虚荣,讲究形式主义;日耳曼人勤勉、刻苦耐劳,拉丁人则喜欢享受人生、耽于逸乐;日耳曼人对待工作专心致志、认真负责,拉丁人则遇事漫不经心,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日耳曼人讲求效率,时间观念强,拉丁人则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日耳曼人守纪律、重秩序,拉丁人则较为散漫,不爱受约束;……对这些差异的评说可见于许多学者的论著(如丹纳的《艺术哲学》)。近代以来,西北欧各国(多属日耳曼语族)的经济水平普遍高于南欧各国(多属拉丁语族)。操英语(属日耳曼语族)的北美、大洋洲国家也远较拉丁美洲各国先进、发达。法国的工业化落后于德、英、美三国。

四、历史与文化传统

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主教国家,号称“教会的长女”,而英、美、德都是新教国家。天主教是维系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新教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从新教的神学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出发,孕育和衍生出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如鼓励积极进取,提倡勤劳致富,崇尚简朴节俭,反对散漫轻浮,谴责奢侈浪费,取缔赌博酗酒等。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予以详细论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新教伦理逐渐脱去了神学的外衣,从纯粹的宗教教条转变为世俗的行为规范,构成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和能够实际运用的社会实践理论。因此,在欧、美两洲,天主教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多落后于新教国家。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新教徒在经济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更为活跃、更有作为。虽然法国在宗教改革时期也曾有不少人改奉新教,但其人数从未超过全国人口的1/8,所以天主教在法国一直占绝对优势。

由于法国的宗教改革最终夭折,因此进入18世纪以后,法国资产阶级便转而以启蒙运动的形式来宣扬资本主义精神。虽然从反封建的思想内容来说,启蒙运动比宗教改革更为激进、更加旗帜鲜明,但就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实际效果来看,前者却不及后者。因为在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宗教信仰支配的,所有塑造精神气质或改变社会风气的过程都有赖于对宗教信条的重新阐释。何况启蒙运动主要是为其后的政治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而不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提供伦理原则或行为规范。

法国是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其唯理论的哲学片面看重理性思维,忽视、贬低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作用。因此,法国知识界一贯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尽管法国的科学也曾一度辉煌,但理论成果多、技术进步少,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不大。与法国人不同,英国人重视感性认识,崇尚经验主义;美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轻理论重应用;德国人既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重视理论思维,又具有日耳曼民族的务实精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在法国,农本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其影响不容低估。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视农业为国家富强之本。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魁奈把工、商、服务业都划归非生产性行业,只把农、牧、渔、林业视为生产性行业。拿破仑宣称:“农业,帝国的灵魂,最必需的基础……像斯巴达和罗马这样的军事强国,其力量都是寓于农业之中。农民提供好士兵,在经济上也能自给自足。”农本主义传统对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法国在历史上就注重国家干预,具有保护主义的传统,不仅对国内市场严加保护以排斥外来竞争,而且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也依赖政府鼎力相助。这种做法扭曲了市场机制,并增加了企业的依附性,使之托庇于政府保护的羽翼之下,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难以提高。

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在法国也颇为盛行。因为法国的广大下层民众在政治上颇为活跃,充当了历次革命浪潮的主力军。与资产阶级主要追求经济自由的目标不同,下层民众所期待的则是平等和社会公正,在思想上就体现为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而在英、德等国,传统的等级观念限制了平等思想的传播;美国社会虽然崇尚平等,但那主要是指机会均等,而非平均主义所追求的收入或财富均等。

法国文化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很大,喜爱艺术、美食与时装的法兰西历来被视为高雅品味和时髦风尚的渊源,所以欧洲各国的上流社会普遍有追随法国流行时尚的习惯,生活用品多喜用法国货,这就使法国工业形成了一个重要特点,即奢侈品的生产占有突出地位。这些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仅限于各国的王室、贵族等上流社会),长期专注于此不利于整个工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的发展。奢侈品的制造要经过精工细作,其中大多为手工操作而不适合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这给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法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造成了巴黎与外省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巴黎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大大优于外省,尤其是全国的交通网都以首都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延伸,致使巴黎的产业规模和经济职能过于膨胀,外省则难以望其项背,外省城市的规模、实力和经济能量都严重不足,很难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人们将整个法国形容为“一个头部充血而四肢供血不足的人”,甚至将巴黎以外的地区称为“法兰西荒漠”。

五、教育事业

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德两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法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德两国。1865年法国的文盲率为34%,德国仅为5.52%。在1840年,美国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2 %, 而法国到1880年仍有25%的已婚男子和35%的已婚女子是文盲。德意志各邦在19世纪上半叶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而法国到1882年才颁布义务教育,真正实施则是在90年代以后。1896年法国的文盲率才降至6.8%, 尚不及德国在30年前的水平。而德国1895年的文盲率仅为0.33%。在一战前夕,法国平均每一千名新兵中有68名文盲,德国每一千名新兵中只有1 名文盲。19世纪末,法国平均每300人有1名中学生,而英国每202人、 德国每122人、美国每83人就有1名中学生。1907年法国有大学生3.2万人,而美国有21万人,德国有6.1万人。1913 年法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7.6人,而美国有31.4人,德国有11.6人。德国的大学倡导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楷模;美国的高等教育则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大规模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著称;法国在这些方面均相形见绌。

法国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在于:1.天主教会规定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交流必须以教士为中介,所以俗人无需自行阅读和理解圣经,自然也就不会像新教徒那样重视普及教育。2.法国的教育长期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私立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教会学校,教员绝大多数是神职人员或虔诚的教徒。这就给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弊病,因为教会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宣传宗教、坚定和强化人们的信仰,所以教学内容以神学和宗教礼仪为主,世俗文化尤其是科技知识得不到重视。3.法国受重文轻理、重学轻术的传统影响较深,偏重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与人文学科(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学、伦理学等),而现代实用科学却不登大雅之堂,难以进入传统大学的课程体系,仅在一些新开设的专门学院中讲授。4.法国的教育体制由中央高度集权,既死板、僵硬,缺乏灵活性,又难以调动地方上的积极性来发展教育。而德、美均为联邦制国家,教育由各州负责管理,遂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通过各州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5.法国长期的政治动乱也延误、推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使高等教育屡受冲击。例如在大革命时期,全国所有的大学都曾一度关闭。6.在法国,社会各界就办学体制、教会权力、教学内容、教师地位等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在宗教与世俗、私立与公立、人文与科技、集权与民主、提高与普及这几对矛盾之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使法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起伏、曲折的过程。7.法国的教育投资相对较少。1860年法国教育经费占GNP的0.4%,美国占0.8 %;德国占1%;1880年三者分别为0.9%、1.1%、1.6%;1900年则各为1.3%、1.7%、1.9%。

由于法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德两国,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所以尽管法国是继英国之后开展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重要国家,但一直未能赶超英国,而美国和德国却能后来居上赶超英、法。

六、自然与资源条件

就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来说,法国也不如美、德、英三国。近代工业最为重要的两种矿物是煤和铁。19世纪时,熔炼1吨铁矿石要消耗5—6吨焦煤。法国是一个贫煤国,煤炭资源量少、质差, 使工业发展备受能源短缺的困扰。1870年法国产煤1318万吨,而英国为1.12亿吨,德国为3400万吨。1900年法国产煤3340万吨,而英国为2.28亿吨,德国1.49亿吨,美国2.4亿吨。法国尤其缺少钢铁工业所需的炼焦煤。 在二战前,法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法国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少,而且开采条件差,运输困难,地理位置不安全。在它的三个主要煤田中,规模最大的东摩泽尔煤田(位于洛林地区,储量占全国1/2以上)却在1871—1918年期间被德国占据;诺尔—加来煤田的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较深,开采条件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该煤田只具有地方性的作用,又因紧靠边境,在战时极易沦陷敌手;规模较小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地势崎岖的山区,附近又无适航的河流,水、陆运输都不方便。法国的铁矿资源湛称丰富,但其主要产地洛林(储量占全国4/5以上)的矿石品位较低,含铁量仅28—32%,且含磷较高,在1879年托马斯炼钢法问世之前,这种类型的铁矿难以利用。洛林在1871年割让给德国,使法国痛失主要铁、煤产地,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由于法国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欠佳,大部分燃料依赖进口,使工业生产成本增加,竞争能力削弱,严重影响了资本家进行工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法国的大量资金都转化为高利贷资本流往国外而不是投入国内的工业部门。在本世纪,法国有两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20年代的繁荣是因为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并获得德国萨尔区的煤炭供应;而50—70年代的繁荣则正值“以油代煤”的时代。

除法国之外,欧美其它工业大国(美国、英国、德国、苏联)都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均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在二战前,美、英、德、苏的煤产量分居世界前四名,四国合计占世界煤产量的3/4。苏、美、英三国的铁矿资源也很丰富,而且煤、铁矿相距很近,对重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德国本土的铁矿资源虽然不多,但在1871年夺占了法国的洛林铁矿,该矿靠近鲁尔和萨尔煤田,形成良好的煤、铁匹配。此外,德国还从邻近的瑞典得到大量铁矿石供应。除煤、铁之外,德国的钾盐、岩盐、硫铁矿等化工原料矿物也很丰富,因而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发源地。法国则既缺煤、少油,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又在1871年割让给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因而不及美、德。同时,法国因缺少铜矿资源,电气工业的发展也落后于美、德。

除了利用本国的资源,西欧国家还可以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虽然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但其殖民地的面积、人口和经济价值都远不及大英帝国。法国的殖民地大多在非洲,虽然法属非洲占地甚广,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沙漠。与英、荷等国相比,法国更注重对殖民地的文化奴役和强迫同化,就连法国的对外投资也大多集中在欧洲各国,而对殖民地的投资则很少。因此,法国从殖民扩张中获得的全部经济利益都弥补不了失去阿尔萨斯—洛林的损失。

标签:;  ;  ;  ;  ;  

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_法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