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孙运鑫 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中心学校 655400
【摘要】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感、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086-01
在新课程标准中,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意识。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我们却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中形成抽象的概念,再把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认识“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商店情境,标明价格,用学生学习用的元、角、分等钱数,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角色扮演,解决实际问题,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元角分”的意义,培养数感。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师要求“各组准备10000粒大豆送到老师这儿来”,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合作探究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如下:A组:每人数几千粒,最后总数加够即可。B组:用杯子装满大豆,数出多少粒,再一杯一杯装下去就得到了。C组:先数出100粒,称一下多重,乘以100后看多重,称出这个重量的大豆就得到了等等。各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选择了适当的方法,在课堂中解决数学问题,也是交流数感的具体表现。
小学生都喜欢游戏活动,利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使游戏活动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培养数感。例如在学习 “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出数字,不用计算,我来口答这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再让学生来验算。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了解我的“神奇”,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联系生活经验,实现数感生活化,在生活实际中培养。
生活中出现应用数学的情况很多很多,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不仅在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生活中感知元角分,在测量中感知长度单位、面积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等;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中感知时分秒;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提高各种估算和运算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兴趣,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就要努力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即在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上构建数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数感。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去超市,观察超市里,哪些物品上有克和千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开始提出要求,千克和克是物体质量的单位,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让学生去买两包500克的食盐,比较1000克和1千克。像这样将生活同实际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克和千克,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售卖”“交易”中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明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而感知数感、形成数感。
三、开展动手操作,促使数感具体化
只有思维而不操作的学习过程,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 “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动手操作的重视,努力将数学课堂转变为学生动手探索的乐园。例如在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整数”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数学棒,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数学棒中抽出38根,大多数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出38根后将其堆成一堆。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继续问道:“如果你想让别人在短时间内就看出你摆的是38根的话,你该如何去做?”学生就陷入了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就回答了:“我们先将10根看做一堆,分3堆,然后再摆出8根。”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大家按照这种想法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就得到了初步的强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把自己的数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操作的兴奋中,在大脑中建构起良好的数感。
四、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合作交流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实现共同学习、相互启发。例如在学习“十位数减九”的时候,教师问:树上有15个桃子,一只小猴吃掉了9个,树上还剩几个?“可以表示成算式15-9。”那么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在一段时间的交流探究之后,学生说:“首先将15分成10和5,其次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将5和1相加得6。”还有的回答道:“因为9加上6等于15,利用逆向思维15减9等于6”。通过表达和交流中,数感也水到渠成的发展。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注重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让数学跟着感觉走,让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论文作者:陈兵,孙运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都能论文; 的人论文; 单位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