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_李建明

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_李建明

◆ 李建明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无不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对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探究了高中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关键词:高中德育 工作机制 创新研究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生命教育观对德育的理念、实践、终极价值、精神境界等方面都有新的诊释,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这些新的教育观对德育有很多新的影响。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这个主体,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学校德育也要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复归,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最终追寻德育的终极人文价值。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笔者针对当前高中德育工作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从而深化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了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

德育教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并成为他们自己个人的信念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要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要把提高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提高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评价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转变观念,理念创新。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丰富内涵,内容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德育主要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充实。一是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中学生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中学生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推进力量。三是要加强法纪教育,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当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四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中学生德育”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帮助中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等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五是要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等。

3.有机结合,机制创新。

要实现德育机制创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高立意、近距离、低姿态的运作机制。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德育工作。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立意要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决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应该把高立意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创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二者相辅相成,若使其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就更有力量。要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对人施加影响(他律),使人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从而把人从个体的自然人转变为遵规守纪的社会人,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其遵规守纪,自我约束成为下意识的、自然的反应(自律)。经过长期的严格自律,人可以逐步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

(3)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代德育就是要通过创设人所需要的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机制已被应用于德育实践,善用精神激励,量力辅之以物质激励,这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构建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机制,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被工作实践所证实。

(4)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可以看成是一项“软工程”,而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则可以看成是一项“硬工程”。实现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互补,把教育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管理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成功率,使教育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显示威力,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见成效。当我们把德育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所建立的制约机制也就完备了。

4.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

德育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大型活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个别教育)、社会实践、多种媒体的宣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其创新的重点在于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和网络德育等。

(1)心理咨询,即个别教育。作为一项专业事业,它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特殊作用。

(2)社会实践。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着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即必须面向世界,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党团队组织、社会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3)网络德育。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对德育工作形成了很大冲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要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要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

另外,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也需扩充进来。同时,还要将德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积极寻找最佳结合点,将“两张皮”合为一体,使其良性互动。

三、结语

尽管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德为先,由此可见德育对整个教育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一定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德育更是有此要求。本文始终将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有鉴于此,详细而深入地分析了高中德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科学的德育理念,构建有效的德育模式,希望这些努力能够对德育工作和德育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李建明(1979—),男,黑龙江讷河市人,现为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总务主任,职称为中学一级。所属学科为高中信息技术。

论文作者:李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  ;  ;  ;  ;  ;  ;  ;  

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_李建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