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联网+;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只停留在该生本次测验得了多少分数,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等学科真正的核心素养的评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助力我们的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贡献。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加及时有效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教学阶段性结束时,让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或者以考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学生只能在下次上课后才能得到教师的评价以及反馈的结果。教学评价历时时间较长,效果也因此弱化。甚至有时候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课前,教师下发课堂前测,学生做后通过教学平台进行上传,大量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被搜集上来,答题结果在系统上会自动生成统计结果,教师可以根据统计结果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学习方案。上课过程中更是这样,我们的时间更加紧张。教师无法做到及时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提前做视频小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的提问以及讨论功能等手段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多媒体知识教学时,教师在课上下发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测试,学生答题后,教师得到了如图1的答案反馈,教师在得知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简略讲解,或者不讲。学生也可以在提交自己的答案后迅速获得批改,能够及时得知自己的测试哪些题目做对了,哪些题目做错了,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主体更加丰富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老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可能会使学生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方式,思考的过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主体丰富多样。一个老师是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老师,往往一个老师带了十几个班级,想要细致评价每个学生就更加困难。所以,学生才是互联网时代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于互联网出色的互动性和共享性,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可以在更多的人群中开放。学生可以通过上传自己的学习结果,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每次的教学评价时,学生们还可以在上传作品时进行一次自评,给自己的学习成果打一个分数。然后,学生们可以进入学生作品互评环节,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如图2)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是一个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的过程。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取长补短,对自己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查漏补缺。
当遇到有些需要分组合作的课程时,教师还可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组长。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求把学生分组,学生们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推选自己小组的组长。在小组完成任务后,每位组长可以根据每位组员在本次任务中发挥的作用对每位成员进行评价(如图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组评价中,学生更渴望获得更高的评价,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加认真的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评价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实现教学评价应该真正有的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标准更科学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只是利用记分册等纸质手段记录学生的测验成绩,既不便于保存,也不便于教师分析统计。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只要根据评价量规给学生的作品输入一个评价,在测验前设置好测验的题目、答案。这样,每个学生的每次作品、每个测验的成绩就会被自动记录下来。既节约了纸张,还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劳动力。学平台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给出清晰、详细的学生作品成绩表,便于教师随时查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往往停留在“这位同学的作品好不好”、“对了吗”等模糊的评价标准,或者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评价以对或错来界定。又或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真正需要关注的学科素养。“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借助于大数据、教学平台可以更科学、更细化的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在完成画图等一些主观性强、更需要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在学生评价时把评价标准量化,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逐一打分(如图4)。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没有掌握知识点还是缺少创新意识,有针对性的提高完善自己。当碰到电子小报等综合性强的作品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艺术性、创新性、综合协调能力,制定好更细致、更全面的评价标准(如图5)。而不是以是否完成任务为评价标准,或者只给作品一个“优良中差”的综合性评价。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整体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结果评价。教师往往只是在每次测验后记录学生的测验成绩,在期末给学生一个总评。但这只能反应出部分该生在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代表该生在这一学期的表现与收获,更无法反应出该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学科的综合核心素养。。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更加全面。比如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在评价某位学生本节课的表现时,不仅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可以查看他的测验分、互助互评分。不仅可以对他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还可以对他的具体表现给出针对性的评语。作品分、互评分、表现分、课堂评语组成了对学生一节课的综合评价。另外,学生在每次上课时,也可以查看前几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同学、组长的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及时、详细的了解每个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强化、提升自己。
不仅仅是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平台还可以查看班级的学习情况。每一个班的每位学生的教学评价都会被收集起来,展示在班级学习情况表中。还有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个班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通过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能够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互联网大数据还会把每节课的这些数据收集记录起来。在阶段性评价或者期末总评时,教师只要打开教学平台,进入该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界面,就可以详细了解该生整个学期每节课的详细学习情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教学理念也在飞快的变化着。教学评价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我们不应为了教学评价而评价。教学评价也不应该成为学生畏惧的对象。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抓住机遇,改变手段,使学生乐于评价、主动评价,为自身的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改变。
参考文献:
[1]赵晓君,邓璐娟,张志锋.基于“互联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探讨[J].河南教育(高教),2019(03):96-99.
论文作者:毛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