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探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公民道德建设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5)01-0016-07

       在全球化成为裹挟一切思想主题话语权的后现代和后工业社会,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已经汇入全球化的时代洪流,置身于西方敌对势力异彩纷呈、多元化思想价值取向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在大国博弈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创造富足、殷实、辉煌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塑造、建构与大国身份相符合的公民道德、国民素养与大国气度,以达成社会共识、振奋民族之魂、凝聚民族力量。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下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共有精神纽带,亦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厚重历史逻辑与强大现实逻辑。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更加关注从价值层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性思考和应对国际国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剧烈纷争的时局,在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和本质规定凝练表达为“代表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24个字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32)“三个倡导”理性回答了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理论上丰富、发展和创新了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不难看出,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抓住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探讨二者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文明的学理研究,而且有助于推动全体中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民族共识,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一定意义而言,分析、深究与探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则为更好地提升国民素质、强化道德主体意识和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理论研究精当的切入点。笔者试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同源性逻辑、共通性逻辑、互动性逻辑三维角度做深入探赜,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互动和良性发展,以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同源性逻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源于共同的历史逻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有着同源性的历史勾连——统摄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并为这个伟大的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社会精神营养,规制着社会发展的道德水准、价值观范导和社会信仰的塑形。在改革开放宏阔的历史际遇下,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验基础;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指向。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验基础

       我们知道,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认同感。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在赋予他们生活以新的意义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一种软约束。”[2](P199)习近平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那样的价值观念,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念为人所把握,总会有价值观念为他解释生活的意义。”[3](P161)而这种价值观念,历来是寓于人们的道德行为活动中,并成为人们正确指引自身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生信仰和行动指南。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行进在社会历史中的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道德行为活动就是这一阶级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在社会行为上的表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准和道德内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的行为实践,一直是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当下中国正值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新时期,国民道德素质和价值心理信仰都有待实现一个现代性的转型。毕竟,“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还是多大的财富,也难以生存。”[4](P136)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路径。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5](P12-1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理想信念缺失、共产主义信仰弱化、社会道德滑坡、腐朽没落思想抬头等现象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下,我们的党和政府认识到,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上新的议事日程,才能顺应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001年中共中央制定和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旗帜鲜明地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6](P2)《纲要》还明确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并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要实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建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纲要》的出台,对我们进一步规范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养和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规制了路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社会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冲突和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党及时理性地提出了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规定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7](P33)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的构筑公民道德建设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价值圭臬和理论指南。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规定凝练表达为“代表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三个倡导”。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的第五部分“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就指出,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可见,我们党在总结多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更加明确地从价值层面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时代创新。

       实言之,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逻辑必然,以往公民道德建设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历史的理论前提和实践的经验基础。而我国多年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经验基础。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指向

       “理论建议经验研究的方向,而随后的经验研究则对理论的修订抑或重新思考提出建议,反过来推动了新的经验研究。”[8](P264)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从思想道德建设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正体现出这种经验研究的辩证发展规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向性的价值观念是时代前进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当下中国,正值机遇和风险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党中央及时应对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提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9]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存在着内容上的契合性和目的上的一致性——公民道德建设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渐形成,又助推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准。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明确了党的基本主张、国家发展目标、民族复兴的愿景、理想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公民个人价值追求和根本道德准则。这些价值理念与《纲要》规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存在内容上的一致性、方向上的共同性和理论上的自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不但覆盖了公民道德的全部内容,而且为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价值旨归。无疑,从道德实践的视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确定性的价值目标。

       落实“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下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行为、价值创造和价值目标。由国家层面观之,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人民观、劳动观和利益观,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操。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强化公民的国家价值目标意识,把公民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中国梦”)结合起来。从社会层面看,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帮助公民在家庭、社会、职业等领域都恪守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意识,为构建和谐有序、人人共建共享的美好社会(“自由人联合体”)而努力。从社会层面看,通过覆盖全民的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全体社会成员中自觉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帮助公民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爱岗敬业的“行风”、孝道亲和的“家风”、诚信友善的“民风”。

       简言之,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终极价值关怀就是让全体公民树立起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也内涵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居于同一的价值目标和指向。

       二、共通性逻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互为实践路径和培育载体

       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实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践行,均有赖于我们所处时代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有着天然的路径共通性和载体共通性,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始终。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共通性

       路径,即途径。指在实现某一目的和任务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采取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公民道德建设都属于人的思想道德意识活动及其改变的实践过程。一个时代的主体道德和价值观,都是建基于该时代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主体实践的精神。正如学者们已经取得共识的:“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10](P53-54)这种实践精神必然通过某种过程和方法,即路径。就我国当下正在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都交融渗透于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自我党提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在党的创新理念指导下,不断地创新着内容和形式,不断地拓展着新的渠道和路径。面向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开展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与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相自洽与融通的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二者在内容上的契合性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具有实现路径的共通性。

       无论道德建设还是价值观培育,都是人脑在各种思潮思想、价值观念的交锋中比较、鉴别、筛选、重构的过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吸纳,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不外乎都来自正规系统的理论教育(学校课堂教育)、亲身经历(生活体验)、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社会交往)的影响、大众传媒(报纸、电视、收音机、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新媒体等传统与现代媒体)和文化娱乐(电影电视等银屏文化创作)四种渠道。因此,道德教育实践和价值观培育践行具有共同的路径选择,即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传播教育、自我教育等。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在社会层面上观之,无论家庭美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单位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公德教育,都是遵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实践活动。显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领域,都无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领域。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领域叠加、耦合的场景。例如,结合公民职业道德建设,各级党政机关陆续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实践活动,都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行为要求。因此,一定意义上言之,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务、商务、司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存在的诚信问题,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建立覆盖和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和征信系统;针对现实社会中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存在问题的凸显,提出要在基层、社区、家庭形成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11]不难看出,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中的途径和方式,正如列宁曾经在领导前苏俄无产阶级工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改造运动中的方式一样,千方百计地把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去一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共通性

       一般而言,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秉持的精神武器,而精神武器一旦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可以说,无论公民道德,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当下国人的精神武器,只有这一精神武器切实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才能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呢?我们知道,无论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还是外化于行,都需要达致和完成这一任务的“桥”或“船”,即附着、涵养、承载与架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由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本身是辩证统一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同一过程中,因此,其载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叉性和同一性,也就是说,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载体共通性。

       道德规范或价值观念总是附着或渗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载体中。按不同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实践载体。但总体而言,承载道德价值观念的实践载体,常见的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制度载体等。就管理载体而言,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规范管理活动中,把蕴含社会主义道德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行为理念以强制的方式,甚至法制的方式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地稳定下来,形成规章制度或法令、条例等,约束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或精神生活。就文化载体而言,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承载着、传递着、蕴含着公民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比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传媒活动;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及文学艺体活动都渗透、融合、表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而传播和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旧传媒也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各类出版物以及各种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等形式,对公民道德素养和价值引领发挥着建设性的教化、宣传、牵引作用。因为这些领域的职业道德本身天然的涵括了传播公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按地域范围划分的各种文化载体比如网络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都发挥着承载和传递精神文明、社会公德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就活动载体言之,公民道德之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践行,都是通过把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于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节日庆典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等涵养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达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制度载体而言,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需要相应的国家制度、政策法规、司法政策、社会管理、乡规民约、单位规章等对道德实践和价值观践行活动提供制度性保障。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载体,具有同一性或重叠性。也就是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载体共通性。

       三、互动性逻辑:在经验借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和良性互动

       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后现代、后工业社会里,“对一些国家来说……全球化因此正在激发人民的国家认同感。”[2](P209)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推进,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全球视野的高远格局,关爱人类的深刻立意,达致“要把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作为人类共同体一员的共享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12](P85)的价值旨归。因此,从公民道德和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方法上,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要立足国际大局视野,善于吸取国际社会经验,又要善于吸纳历史经验教训,在充分借鉴国际社会公民教育经验和吸取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

       (一)借鉴国际社会公民教育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对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其公民具有稳固的、共同的价值观、政治信仰、秩序意识和规范意识,进而构筑起与这个时代和国家相符合的强大精神力量,并转化成为这个时代和国家相契合的强大物质力量。换言之,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做支撑,那么,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无序,甚至陷入混乱不堪。回溯人类历史,无论古代的希腊、雅典、斯巴达、罗马,还是当代西方发达的美国、法国、德国,东方发达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非常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和信仰、价值观的培植和化育。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13](P524)孟德斯鸠曾经在谈到国家体制和建设时强调:“共和国需要品德”。他描述了一个国家当“品德消逝的时候”,就会弥漫物欲、贪婪、野心和权力的放肆,国家的发展、公民的幸福就都无从实现。美国曾制定的《政府道德法》为公民品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法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旨在把每个公民培养成为有集体观念的有教养的人;德国的联邦政府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国际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丰富理论与成功实践,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吸取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德。一向注重道德建设,视“德治”与“法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还是实现执政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路径。当下中国,置身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为愈来愈靠近的“中国梦”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和汇聚各方力量,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从横向上吸取国际社会经验,而且要善于从纵向总结历史经验,把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当做党的更加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全面深化制度性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领域,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在良性互动中创新发展。

       我们党是个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没有放松过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党员干部群众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其中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就是,有些历史时期“左”、“右”的思潮影响下,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挂帅”的理念下,思想道德建设过于政治化的倾向是不足取的。但总体而言,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把抽象的革命理论和道德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实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丰富经验,而且还在不断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巩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指导权,增强了国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个人品格的教育实践,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交融渗透,使二者日益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基于以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创新发展当下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育,需要更加凸显和彰显二者间的内在逻辑性。换言之,就是通过各种路径和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间的交融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新发展。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和良善的家风建设中,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各学习阶段开展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融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行风建设和敬业意识的培养中,融入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放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辩证统一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的;并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梦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价值创造中获致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创新性发展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讲话,特别是2013年“8·19”讲话精神为指导,抓紧抓好“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因此,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又作为实际内容和要求寓于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内在契合性和互动性,以及由此而表征出的同源性逻辑、共通性逻辑和互动性逻辑,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宣传工作中越来越交融呈现,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当下,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组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形成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足以让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下将得以不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必将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实现,也必将伴随着国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而变为现实!

       收稿日期:2014-10-18

标签:;  ;  ;  ;  ;  ;  ;  ;  ;  ;  ;  ;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探讨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