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_农业论文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_农业论文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加快推进论文,进程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三农问题,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足见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农业还很落后,农业生产率还很低,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由于大量劳动力聚集在农业,造成单个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太小,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认真分析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充分认识推进城市化必要性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化进程,以促进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城市化滞后——中国农业落后的原因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事实来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可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也越低。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劳动力比重高低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有密切联系,因为只有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城市经济部门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才能保证农业劳动力人数的下降,才能相对提高从事二、三产业人口的比例,这样,一方面保证单个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的扩大,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保证农产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形成了农业和农村积聚过多劳动力、城市人口比例偏低的局面,这既影响了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形成,因而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滞后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一直是以限制农区人口流动转移为取向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城镇之外,减缓了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的速度,即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城市化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进展,“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个百分点的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0.53%。我国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2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个。城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1]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的情况并没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其它国家。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我国1995年人均GNP为620美元,城镇化水平30%。同期人均GNP在500~700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5%。到199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0.9%,大大低于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70%以上和世界平均城市化率的50%,由于中国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限制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化水平太低,城乡结构失衡。“200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40.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47%,发达国家达到了73.6%。”[2]我国城市化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40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不论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与平均水平比较都有一定的差距。

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是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过去20多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了2003年的29.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很快,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平均为68.2%,马来西亚为49.5%,印尼为38.9%,泰国为32.2%,巴基斯坦为35.6%。”[3]可见,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依然太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3、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偏差大。“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在工业化(以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衡量)加速阶段,即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的速度也相当快,甚至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如日本在1947年至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从28%提高到36%,同期城市化从28%增加到75%,增加47个百分点;韩国在1960年到1981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从20%提高到39%,同期城市化从28%提高到56%,增加28个百分点。而我国的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1952年滞后5.1个百分点,1978年滞后26.4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8个百分点。”[4]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偏差太大(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的状况远远不符。

从上述与国际城市化水平比较,第三产业就业情况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比较中都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

(二)城市化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农业人口过多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由1978年的70.5:17.3:12.2变为2003年的49.1:21.6:29.3,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下降了2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上升了17.1个百分点。”[5]但是,我国就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过多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变,按照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计算,中国农村劳动力目前的总数是5亿多。我国现有的19.5亿亩耕地只需要1亿多劳动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余的4亿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农村还有4亿隐性失业的劳动力。大量从事农业劳动力的存在,造成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目前,农民人均耕地仅3.2亩,户均耕地不足8亩,而且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经营规模存在着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如此结构,造成了农业部门要素配置严重失调,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这不仅直接阻碍着节省劳动力的农用机械的广泛采用,而且由于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农业产出的商品化程度和农民人均货币化收入较低,难以形成足够的消费剩余来扩大对现代投入要素和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最终只能是使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长期无法改变。

2、造成农业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变化的局面,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城市化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城市才能具备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集中起各种农业服务组织,而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组织成为联系农业生产和大市场的纽带,能够有效地把农业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连接起来,所以,城市化水平提高是生产和市场能够有机联系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大市场的联系。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一方面造成城市规模小,另一方面造成城市群落少,其结果农户与大市场联系的服务组织难以建立,即使建立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缺乏、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信息网络不健全等原因,不能承担联系农户与市场的职能,因而在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很难建立,农户驾驭市场的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现象,面对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民无所适从,造成农业产业绩效低下,成为典型的弱质产业。这种弱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农户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户的生产带有盲目性和模仿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生产大起大落,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农户、加工和流通部门的不平等的交易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率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因而相对于工商业来说农业比较利润低下。以上两种情况,都将导致农业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严重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形成,进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一种封闭式的生产体系,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投入要素完全是由农业系统内部提供的,农业生产的产出也主要用于满足农户自身消费的需要。与此相反,在现代农业体系下,其生产流程不再表现为农业内部的封闭式自我循环,而是和外部系统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能量及信息转换。这种转换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不断提高农业商品化必须不断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因为农业商品化发展必须有广阔稳定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形成稳定的需求。这就要求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因为只有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形成比较稳定且有较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群体,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农产品市场。但是,在目前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由于城市人口少,农产品消费市场相对不足,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现在我国是13亿人口,近8亿集中在农村,城市只有5亿多人口,近8亿农村人口中有5亿多从事农业生产,近3亿从事非农业生产,造成5亿多农业生产者满足3亿农村非农业劳动者和5亿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局面,而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5亿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农产品供给已远远超过非农业人口的需求,中国农产品消费市场远远小于供给,很多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能找到对应的市场,无法顺利的销售,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体制,使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极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以促进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推进城市化是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城市化的推进可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减少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农村直接从事农业人数的减少必然引起农业由小规模经营向大规模经营发展,在大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户可以在大片土地上通过大型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装备自己,努力改进经营管理,采用先进农业经营科技成果,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民从传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而这些也正是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由小规模经营状态向大规模经营状态发展,进而使农业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加强农业生产和大市场联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由于联系农户和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少,中介组织功能不强,造成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业连续出现“买难”或“卖难”的现象,使农业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城市化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城市中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集中着各种农业服务部门和中介组织。这些基础设施是农产品进行销售的必要场所,这些服务部门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机维修、技术指导等服务,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必要的信息。这些中介组织不但与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周期性农产品市场、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各种联系,而且通过商品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相互影响作用与国际国内市场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市场信息传递,为家庭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品跨区域、跨产业经营、跨国界交易,提供了长期的、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广阔空间,大大缓解了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问题。它们可以与农户签订各种契约和合同,通过这些契约和合同农户可以和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加工企业之间形成比较稳定的交易关系,使农产品按着契约和合同“有计划、按比例”生产,这种“有计划、按比例”的生产,可以保证农民对农产品的供给和企业对农产品的需求相吻合,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顺利的销售出去,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避免出现农产品时而供大于求、时而供不应求的波动,从而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大市场的联系,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拓展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需求的需要。

传统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是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或买者和卖者的组合,但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人们更注重需求在市场中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6]这种概念更抓住了市场的本质含义,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群体的大小已经成为决定某一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因此,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有广阔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其实,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某个行业有足够的消费者群体,这个行业也就有了足够的市场。农业发展和其他行业一样必须有足够的市场,即足够大的消费者群体,但在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由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很多居住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的人对农产品形成自给性需求,很多主要从事第一、二产业兼搞农业的人也容易对农产品形成自给性需求,所以即使很多人从事二、三产业也形不成农产品消费市场,这种情况会使农业商品化生产因缺少有效需求的牵动而出现过剩,使农业增长停滞甚至倒退,而在城市化得到发展的条件下,城市可以集中稳定且数量可观的专门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体,他们及他们的家属组成的居民可以形成稳定且数量可观的农产品需求群体和购买群体,即形成稳定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可以保证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顺利的出售,从而带动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措施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仅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有关专家指出,到2010年和本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可见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城市化的自觉性。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同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但是,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深刻,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抓工业、农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似乎与经济工作无关;有的人认为搞城市建设是只投入无产出的福利型事业,只是城建部门的事,或者认为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不合算;有的还认为抓小城镇建设是“形象”工程。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种认识的危害,充分认识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为了解决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缓慢、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等问题,要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城镇多层次发展的多元城市化之路。

城市要充分发挥带动周围乡村发展的作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可以说,构建完善的城市体系,是我们推动农村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不同规模、类型和不同地区城市,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不同,其对经济发展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发挥不同规模、类型,不同地区城市的作用,做到大、中、小城市比例恰当和功能协调。大城市快速发展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趋势,积极发展大城市,以带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应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阶段的大中城市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由于体制转轨时期的种种矛盾,这个过程显得异常艰难,若要再加上承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负,必然会延误大中城市自身的发展,从而使本来就已经滞后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受阻。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以缓解农村人口对城市产生的冲击,为大中城市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总之,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发展关系,寻求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选择。

(三)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

城市化机制可以是市场机制,也可以是行政机制。在现实中,我们主要是用行政机制,由政府对城市建设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今后我们应主要用市场机制推进城市化,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方式,是促进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人财物的集聚的最有效和最具有活力的方式。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政府要做好调控、引导、服务和环保等工作,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要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资金、物资,发挥市场对人财物的集聚作用,要按市场化运作规律办事,广辟城建资金来源,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有效启动民间资金,形成民间投资热,走出一条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主要依靠社会(民间)资金建设城镇的路子。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尽量降低资金流入门槛,减免税费、简化审批手续、奖金激励;2、明确政府投资方向,实行基础设施市场化、企业化建设与管理;3、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资金,搞好基本设施建设。

(四)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为城市化进程清除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壁垒。户籍制度一直是横隔在我国城乡之间的一道首要壁垒。迫切需建立一套开放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清除障碍,让所有愿意到小城镇定居务工经商的人都能自由地进入小城镇,从而加快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要改变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来划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传统作法,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施行以迁入地、常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二是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卫生、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可以在不转户口的情况下切实解决上述各种社会保障问题,使其在小城镇安心地就业和生活。三是创新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逐步增强城镇的财政调控能力和发展活力,建立新型的城镇管理体制。四是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当前机构改革的大好形势,加强体制转换和职能转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标签:;  ;  ;  ;  ;  ;  ;  ;  ;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