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83;发展#183;超越——马北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村论文,考察报告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农村各种发展模式千舸竞流的改革年代,马北这个长江堤下的小小村落,以其大胆的探索和别开生面的自身特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马北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一个有名的穷村迅速发展为苏南地区的明星村庄,甚至被誉为“苏南第一村”,她向世人展示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新型道路。本报告对她的迅速崛起和所蕴含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北,认识马北,并引发对中国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思考。
一、马北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马北村位于苏州市东部,地处太仓港开发中心的黄金地段,东濒长江,距上海不到50公里,与崇明岛仅一江之隔,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当年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从这里扬帆远航。马北村原来只有1.7平方公里的面积,村民930多人。1995年5月与毗邻的马桥村合并,现有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村民2180人。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马北村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全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全村拥有固定资产4.5亿元,各类企业46家,其中三资企业16家,境外企业4家,职工2800人,生产12个大类100多种产品,并远销17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全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45万元,人均11.58万元,实现三业产值105670万元,利税42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783元。马北已成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和最为富庶的村庄之一。
(一)“两个改造”
70年代末,人民公社体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长期为贫穷所困扰的中国农村开始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但是,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的农村改革,并没有像以往那样采取严格的“一刀切”的做法,当它在全国迅速推开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也有为数不多的村庄根据自身的情况,仍然坚持了集体经营的体制,而没有实行分田到户的改革。马北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马北村并没有简单地继承和延续传统的集体体制,而是在集体经济体制框架内进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搞“专业生产责任制”,全村450个劳力,由40人从事农业,承担全村1450亩土地的耕种任务,其余人员均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搞副业、办工厂。马北人清醒地认识到,马北的发展必须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他们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改造”的战略构想,即:“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向现代农业迈进;改造传统农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建设文明新村。”对于一个村庄而言,这在当时无疑是超前的意识和构想。这也是日后马北村经济能在苏南地区脱颖而出的初始原因。
从那时起,世代务农的马北人开始了向更广阔的产业空间的拓展。1980年马北村凑集了5台缝纫机和500元资金,办起了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以今天的眼光观之,这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其规模之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马北的经济发展而言,它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马北村的经济发展正是从此起步的。在随后的几年中,马北人凭借着传统的吃苦精神和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又先后办起了沪太印染厂、毛纺厂、注塑厂等几家企业。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快的扩张。然而,由于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传统和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先天不足,特别是由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马北村的经济一度陷入了困境之中,数家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亏损严重,1985年全村企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村领导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采取“外找内治”的对策,进一步深化改革。他们意识到,在新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仅有传统的勤劳和生产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因此,村里一方面组织人员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高薪聘请科技人才,大力引起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进行治理整顿,调整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并与分配直接挂钩,有效地建立起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用高质量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水平换回了信誉,企业相继走出困境,获得了新生。到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利税总额598万元。在整个苏南地区,马北村已显示出后来居上的强劲势头,成了“苏南模式”的成功典范。
(二)高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题旨和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改革事业得到了加速推进。马北村再一次敏锐地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他们适时作出了“三个转移,两个发展”,的重大决策。所谓“三个转移”,即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移,由松散型向规模型转移,由加工型向成品型转移;“两个发展”,则是指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由实业型向贸易型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标志着马北村开始了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随着“三个转移,两个发展”战略的实施,马北村迅速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向型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全方位、整体性、配套化地拓展外资、外贸、外经领域,外向型经济成了全村的主体经济。
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马北村一方面积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合资的机会,另一方面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创造一流的条件。村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外商投资区,修筑起10公里长的高标准道路,开通200多门国内外程控电话,配上了传真机、微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网络、高素质的人才网络和舒适方便的生活服务网络。这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外商纷纷前来投资办厂。仅1992年签约的合资企业就有10家之多,总投资1700多万美元,生产项目涉及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筑装璜等行业,其中当年投产开业的就有5家。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马北村在大量进引外资的同时,还开始了对外投资。他们不仅先后在其他省市开办了12家企业,而且大胆地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在境外开设公司。按照马北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搞的是“地球经济”。1993年5月,马北村投资50万美元的香港太利贸易公司正式挂牌。这个公司主要做马北外贸产品的出口,开业仅两年就收回全部投资。1993年10月,马北又在马来西亚投资30万美元注册了一个贸易公司,该公司专营进品原材料。稍后,又在泰国和新加坡注册了两个从事商贸的公司。最近,马北还计划在美国洛杉矶开办一个规模更大的公司。
(三)都市农业:马北的突破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马北村实现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全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原有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和生产体系难以充分发挥马北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走上新阶段,特别是随着上海已初步形成国内和远东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以及国家一类口岸太仓港的迅速开发,马北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新机遇。显然,马北需要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面对这种情势,马北村及时调整了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他们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技术潜力、产品相对价格和市场竞争力、社会人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和认真分析,率先在全国选择了以都市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的村级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一种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结构,走农业内涵发展和综合开发的道路。具体而言,一是大力改造传统的城郊型农业,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品种更为丰富和品质更为优良的农产品;同时,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通过种养加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带动农业经济向高效益发展。二是充分体现对人文价值的关怀,把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起来,拓展农业的外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四)全新的社会 全新的人
1.高效廉洁的党组织。马北的巨变,靠“大气候”——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也靠村党组织努力创造的“小气候”。马北一举成为闻名苏南的富裕村、文明村,离不开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我们在与马北的群众座谈或个别访谈中,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有党组织在,马北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是对马北党组织的真实写照。
十几年来,马北村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的各项活动和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从未间断过。早在80年代中期,村党支部就对全村党员干部提出了要具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扶正祛邪,勇于碰硬”的无私精神,“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精神,“自找压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通过树立“六种精神”,全面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人们称马北的党组织是“用党员的一身正气,使经济充满生气,社会充满清气。”
马北的党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高效廉洁,离不开他们的陶月明书记。这位16岁当生产队长、27岁当大队书记的“能人”,把“能人”带动作用置于严格的组织构架之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要使民风正,先要党风正;要使党风正,党委书记先要正。”这是陶月明一贯的座右铭。80年代以来,面对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新变化,陶月明明确提出了“既要卫星上天,又要红旗高高飘扬”的口号。在他看来,“腐败是共产党最危险的敌人。原谅腐败,就是怂恿丑恶,就是自掘坟墓。”“一个共产党员的威信,是建立在奉献与牺牲基础之上的。你甘愿牺牲,能承受痛苦,你这个党员就能合格。假如你想的是索取,惦念着的是享受,你就不能称作是共产党员!”基于这种朴素的思想认识,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马北的事业。
2.共同富裕之路。马北村从一开始就没有实行分田到户,而是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在集体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在调查时,感受至深的是这里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根本不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马北人提倡的是集体创业的奉献精神,并从不断壮大的集体事业中普遍受益。当然,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一种适当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了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蒂在于人的素质。马北村的成功之道,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全面提高了人的素质。村党委要求干部必须培养侦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指挥能力和处理能力,为此村里建立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长期坚持组织党员干部学政治,学经济,学经营管理。同时,利用多种机会派他们外出学习、培训,鼓励大家参加电大、函大学习。近年来,马北村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万元用于人才培训,采取脱产与自学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共培养村企业干部120人,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企业家群体。
4.公正和谐的社会风气。马北人的工作是繁忙而紧张的,但社会秩序良好,人与人的关系比较和谐,这里社会平滑转型,就业机会相当丰裕,人们的社会机会较为平等,社会各个方面都运转得协调有序。村里对养老金、合作医疗、独生子女保健、人身财产保险等都作了统一安排。在收入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村里做到了四句话:“关心到老”,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照顾到病”,生病住院医疗费全部报销;“爱护到小”,儿童免费进托儿所、上幼儿园;“优待到兵”,服义务兵役的照拿整劳力的工资,亲属探亲还可报销旅差费。村里还制定了以“不准赌博,不准搞迷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并把共同富裕、现代化农村的目标宣传到家喻户晓。因此,这里的人们平和向上,社会平稳安定,透露着一种温馨的社会气氛。
5.小康景象。今天,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已住进了由村统一规划建筑的别墅式二层小楼,人均面积40多平方米,家家都装璜得富丽堂皇,彩电、冰箱已全部普及,不少家庭还安了电话、空调,其富庶程度是一般市民家庭无法相比的。这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美化也堪称一流,家家都用自来水,户户都烧液化气,笔直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则绿树成行,花团锦簇,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丰富多彩,这里是“村庄里的都市”,人们过着甜美的日子。
二、马北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马北经济的迅速成长是在整个苏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被誉为“苏南模式”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有益作法,在马北经济成长中功不可没。但是,马北人没有拘泥于“苏南模式”的某些一般套路,而是大胆创新,走上了一条扬弃“苏南模式”的改革发展道路。
(一)推行股份制,完善集体所有制
马北村经济步入快车道以来,大体上保持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个体所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但是,马北人对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弊端早有认识,并逐步走上了变革之路。从90年代开始,他们走了三步棋:第一步,组建马北太利集团,赋予其统一管理全村经济的职能,实现社区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第二步,选择效益好的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验,创建股份制企业。1994年7月,马北村成立了太仓金昌物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物资贸易和无线电配件生产,公司当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步,建立面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上市公司,向规范化的现代公司制度迈进。1995年1月经江苏省体改委批准,原太仓金昌物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太仓马北国际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将都市农业确定为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向。1997年,这个公司成为当年公开发行股票企业。此举将不仅为马北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财源,更将为所有权结构的转变提供契机。据了解,太仓马北国际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村经济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的企业。目前,马北村党委正在考虑所有权变革的下一步棋:通过全面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把所有权量化到个人,真正建立起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将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马北村将形成以各类股份制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村民将成为企业的直接股东。村集体将主要发挥社区管理职能,为村民的社区生活提供公共产品。
马北村在产权制度变革中的大胆创新极富有启示性。乡镇集体企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企业组织。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固有的一些缺陷便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不够;农民作为集体企业的所有者,难以行使所有者的职能,与集体经济的权益关系没有理顺。为了克服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缺陷,苏南地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80年代中期以后推行的承包责任制,90年代以后兴起的股份合作制以及对小、微、亏企业实行拍卖等。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完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产生过了积极的作用。马北村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借鉴和采用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但马北村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股份制才是彻底改造传统的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最有效的企业制度。自组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后,马北村的乡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产权得到了明晰,社区政府已难以像从前那样随意抽调企业的利润和摊派各种费用,企业的经营者也难以再以各种方式侵蚀企业的财产,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了长期以来集体资产的流失现象,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社区政府的控制,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能够按照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积累和扩大规模。马北的经验表明,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它不仅没有削弱集体经济,而且能够给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集体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利用社区,走出社区
进入90年代以后,马北村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获得了突破。截至1995年底,马北村已与美、日、泰、新加坡及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创办三资企业16家,独资企业2家,境外企业3家。这些企业利用外资总额已达到2000多万美元,累计固定资产占全村固定资产的68%。199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8亿元,外贸收购额2.8亿元,创汇4000多万美元。马北村已经成为江苏省数一数二的“外向村”。他们决定用3~5年时间兴办一个占地200亩的外商投资区,这将是苏南地区第一个村级外商投资区。为了建成这个高水平的外商投资区,马北村制定了“四个不搞”的原则:一是投资在5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不搞,二是科技含量低的不搞,三是外方投资比例不占大头的不搞,四是外销比例不满70%的项目不搞。这一规定有利于马北村经济走向世界。
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战告捷,并没有使马北村人自满。他们不仅要使既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还要吸引更多的外商。在几年时间里,他们通过三方面的工作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他们在外商投资区内统一供电,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排污排水,统一规划建设,解除了外商的许多后顾之忧。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修筑了一条宽24米的高等级公路,与沪太公路连通,并与正在建设的国家一类口岸太仓港区相接,大大方便了商品运输。200多门国际国内程控电话也已开通,商务联系十分方便。二是改善生活环境。他们成立了快餐公司、保安公司和文化娱乐服务中心,再加上已经建成的具有三星级宾馆标准的“迎宾园”、“青草湖度假村”,已经为外商下榻、洽淡业务提供了理想、舒适的场所。三是改善商务活动服务。他们成立了商务中心,对所有外资企业的申报资料、项目审批、领照、报关等都提供服务。此外,他们还在“软件”上下功夫,在与外商打交道时信守诺言,不卑不亢,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所有这些措施都赢得了外商的欢迎。
马北村发展外向型经济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村级社区经济完全可以与国际经济接轨,实现与国际的一体化。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从马北的经验看,村级经济实现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所需要的主要条件,一是依托社区首先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通过自己的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吸引外商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二是花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为外商投资提供方便。三是管理工作要规范化,一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只要这些条件满足了,村级经济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三)在结构调整中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北村通过“三个转移,两个发展”的战略部署确立了经济结构转变的指导思想,决心实现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企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移,产品由加工型向成品型转移,经营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由实业向贸易发展。在这个思想指导下,马北村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和经济优势选择了现代化都市农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变的主攻方向。他们组建的太仓马北国际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开展了休闲农业、度假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的经营项目,并针对周边大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展了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
马北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告诉我们,在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可以作好发展农业这篇大文章。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对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马北村选择都市农业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农业这篇文章不是能不能做,而是看你会不会做。在苏南农村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也发展了,但主要靠乡镇企业的补贴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没有解决。马北人抓农业不是这样,他们不是一般地讲抓农业,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环境有选择地主攻一个方向,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说,就是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确定一个产业增长点,形成一个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马北的实践证明,虽然农业首先是一个基础产业,但也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很强扩张性的优势产业。
(四)从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
苏南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曾经在马北村也可以看到。马北村党委书记陶月明是一位品德好,爱学习,爱思考,能吃苦的领导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多年磨练使他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在村里具在绝对的领导权威。这种情况客观上加强了管理工作的协调,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然而,随着马北村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也日显突出。陶月明书记对此早有认识。他认为,能人管理在过去有其合理性,但这个体制过分依赖某一位领导人的素质,缺乏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的管理机制,难于形成不同层次管理人员间的有效分工,因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这种认识,马北村从90年代初就开始逐步调整和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目前,他们初步完成了由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他们通过两方面的工作实现了这个转变。
一方面,马北村注意不断总结实行科学管理的经验,用科学管理的规则逐步替代传统经验管理方法。为了强化科学管理,他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合理的管理分工体系。他们界定了各类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由形式上的政企分开向实质上的政企分开转变。目前,马北村党委、马北村村委会和马北村的经济管理机构——太利集团公司,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在形式上已具有政企分开的构架。今后的设想是,马北村党委主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村委会主要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村民社会保障,而集团公司则完全发挥自己的经济管理职能。二是经营管理工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规范化。马北村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注意小政策服从大政策,学会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乃至国际惯例办事。马北村做了一些一般乡村难以做到的、扎实的工作。职工作息时间、劳动合同、工程上马审批、财务核算、企业设立和注销、上报统计资料、给国家纳税、贸易合同的签定与履行,等等,他们都尽可能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惯例去做。三是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性质确立和完善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操作技术规范。村里所属的每一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
另一方面,马北村通过优化管理行为,促进知识更新,提高对职工的激励水平,学会了对人的管理。为了优化管理行为,一是他们从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抓起,要求其发扬“六种精神”。二是借助正式规则约束管理者。村党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任何人违反都要受到严肃处理,决不讲情面。在促进知识更新方面,马北村也下了很大功夫,推动了马北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集团公司规定,村所属二级法人企业的正副职领导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接受管理知识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强化学习效果。他们还注重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为这方面的进步培养人才。马北村还善于借助“外脑”促进知识资源的更新。他们与有关研究所建立了固定的联系,这些单位的一些著名专家成为他们的常年顾问。他们也注重就近利用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人力资源,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知识,或直接引入他们开发的专利技术,这些人才对马北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高对职工的激励水平,马北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办法。他们制定了规范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个制度对企业员工报酬、干部奖惩、利润分配等作了规定。
马北村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中国乡镇企业由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既要遵循世界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特殊性,转变过程要有自己的“特色”。按照生产力的自然性质确定岗位工作制度,把激励水平的提高当作管理方式选择的主要目标,通过对职工的人文主义关怀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是任何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都必须注意的三大要素。但是,如何在管理模式中体现这三大要素,则一定不能脱离自己的国家背景和社区条件。在中国,党对经济活动的领导既是一个前提,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利用得好,这种资源有无尽的价值;而在中国的乡镇企业,市场经济知识资源储备不足,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社区分割,劳动力的过度供应等,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在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如何扬长避短,是对管理制度创新者的一个考验。在这方面,马北村的三点经验值得重视。一是党政企职能分开,但党的作用不分离,党组织通过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全局工作。二是大胆以社区间的兼并突破社区分割的制约,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协调配置,并解决社区分割造成的对劳动者的激励不足问题。三是借助“外脑”弥补自身知识资源的不足,实现知识资源积累的跨越。
(五)以农村全面现代化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马北人在推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重视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他们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他们还制定了“文明家庭”的十大标准,达到标准者挂上“文明家庭”的匾牌;达不到者要接受教育,努力达到。这项活动还和收入分配挂起钩来,强化了制度的约束作用。近十年来,马北村当地居民无违法犯罪,无计划外生育,无迷信赌博活动,98%的家庭保持了“文明家庭”称号。他们还针对村里外来民工多的特点,在民工中展开国情、乡情和村情教育,在党员和民工之间开展结对帮教活动,建立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使外来民工增加了归属感。
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风尚需要“硬件”来支持。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布局合理的公共建筑和宽敞亮丽农家私宅,都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升华和完善。这种关联性在马北人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马北村在富起来以后,没有追求经济规模的简单扩张,他们把一部分投资花在了公共设施建设上。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制定了村政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阶段加以实施,不到十年就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马北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都市农业本来包含生态保护的意义,马北村确立了以都市农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后,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他们停止了一些污染重的产品生产项目,并把环境标准作为新工业项目是否上马的重要决定因素。废物、废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在他们那里也有章可循。他们还下大力气建设农田防护林带,培植土地肥力,使农业生产的生态条件得到了改善。为了向市场提供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他们限制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马北村由于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杰出工作,已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嘉奖。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是马北人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注意到,这种发展的和谐性并非社区经济扩张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是马北村党政领导下大力气真抓实干的结果。如果说资本积累和经济规模扩大在激励机制健全的情况下,是容易实现的,那么,社会安祥和优美环境这样一些地道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则一定离不开公共权威机构的运作和安排,而单凭经济刺激和市场力量是绝不能实现的。马北村党政领导认为,尊重民意,为民谋福利,就是要解决那些群众需要解决而又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公共设施、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这样一些人们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公共物品,经济越是现代化,人们的追求就越高,公共权威机构在这方面的职能就越重要。令人高兴的是,马北村党政机构在这方面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能,给马北村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进一步看,马北人的成功具有超前性,它超前地给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国农村的民营经济终将扩张的情况下,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如何体现?马北人的回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在公共物品生产领域发扬光大;民营经济越是发展,公共物品的地位就越是重要,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将通过充分的、高效的公共物品供应来体现。马北人的实践表明,公共物品的供应越是充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就越强,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就越高。正是在这里,社会主义优越性才牢牢立足于社会之中,扎根于群众感情之中。
标签: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考察报告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北人集团论文;